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弦吟情思:霍山四弦书

时间:2022-06-09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李方海

编者按

聆听、追忆、探索、反思,记录六安非遗,讲好六安故事,感受文化六安。《非遗·六安》第二季,唱罢世间情切,辗转百味人生!

四根弦,一块竹板

一把琴,一段故事

喜怒哀乐,人间冷暖

山川依旧,百年传承

四弦琴声走天下

几段唱词说人生

弦吟情思:霍山四弦书

手拉琴琴韵悠扬,腿敲板板声清脆,还有朗朗上口的唱词……这就是至今还在大别山区余音不绝的传统曲艺——四弦书。


四弦书又名四股弦,因说唱时用四根弦胡琴伴奏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四弦也叫四胡,蒙古称为侯勒。十八世纪以前就已经流行于我国内蒙和华北地区,为蒙、汉两族人民常用乐器。响板是串在一起的一块竹板,绑在小腿上,足尖着地,腿部颠动即可敲响,为说唱击打节拍。

四胡和响板

四弦书最初演唱者绝大多数是旧社会的盲艺人。正因为四弦书演奏出来的音色具有故事性,所以艺人们用四胡拉奏四弦书乐曲或民间小调,走乡串户,招徕路人,听曲算命,维持生活。

现有资料显示,两个地方的四弦书最为出名:一是发源于清代的山西省泽州府的泽州四弦书;二是源于安徽六安,流行于皖西,传至豫东南和鄂东地区的霍山四弦书。据相关艺人资料逆向推算,皖西地区的四弦书至少存在约两百年。

四胡和响板图解

百年来,皖西地区的风云变迁,都幻化在四弦书的词曲当中,一代代传承人的心血不断为四弦书注入生命。

六安演唱四弦书最著名的民间艺人,应当是1908年出生的刘应才。他11岁师从陈玉宏学四弦书。刘应才走南闯北,靠卖唱为生,把四弦书传遍了皖西地区。刘应才曾带过两个弟子,一位是现年82岁的李儒瑶先生,另一位是霍山县诸佛庵文化站退休干部姜宏林。姜宏林继承了四弦书很多经典、古老的曲谱,这些曲谱是保护和传承四弦书珍贵的资料。而如今,姜宏林先生已经去世,弟子陆学华曾多次与姜宏林的家人联系,希望能够将曲谱、曲目整理传承下去。

陆学华,六安霍山四弦书省级非遗传承人。从13岁开始学习二胡算起,他和曲艺的缘分已经延续了50余年。2003年,陆学华到诸佛庵镇,拜传统曲艺四弦书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姜宏林老先生为师,学习四弦书技艺。从此,一把琴、一块板就融入了他的生活。渐渐的,他学会了拉四弦,颠响板,也掌握了用四弦模拟各种自然声音,人物对话、鸡鸣狗叫、锣钹打击,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传承人陆学华民间演出

作为传承人的陆学华,不仅将这门手艺传承了下来,也一直致力于四弦书的创新和发展。现如今,他除了演唱传统剧目外,还能自己写唱词,将现实生活的故事和内容融入四弦书。他不仅在六安的霍山、舒城、金寨、霍邱等地表演,还将四弦书表演带到了湖北、河南等地,足迹遍布大别山区。

和其他传统曲艺形式一样,面对现代社会的冲击,四弦书的传承"断档",依然面临多种现实困难。老一辈的艺人逐渐凋零,传统曲艺在年轻人中也鲜受欢迎,再加上四弦书的演奏对艺人各项能力要求较高,目前陆学华只收了两个徒弟。传承一门艺术,不仅仅依靠师傅的传帮带,真正实现经典延续、弦歌不辍,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对陆学华来说,四弦书的意义、二十年的坚守应当怎样定义和铭记,也许只有他自己能够感悟其中精妙,也许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其中百味。(解说词皖西学院李方海)(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