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锣声鼓韵:金寨思帝乡锣鼓

时间:2022-06-08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李方海


编者按

聆听、追忆、探索、反思,记录六安非遗,讲好六安故事,感受文化六安。《非遗·六安》第二季,唱罢世间情切,辗转百味人生!

微寒,落花长岭关。

锣鼓更随秋雨,尽潇然。

曲曲笛声暗许,流光已百年。

唱罢世间情切、倚阑干。

——《思帝乡》

锣声鼓韵金寨思帝乡锣鼓

大别山,三省交界,莽莽苍苍。崇山衔峻岭,高峰入白云,丛林繁茂盛,江淮从此分。千百年来,优美的环境、厚重的历史、淳朴的民风,积淀了灿烂的文化,歌咏曲艺一直是大别山区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活动。由于高山阻隔的地理限制,皖西大别山区一直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因此这里至今还保存着一种原汁原味“活化石”般的传统文化:金寨思帝乡锣鼓。


“思帝乡锣鼓”,是唐代教坊的曲名,也是宫廷教坊里皇帝与群臣宴饮时用来助兴的音乐。后来,思帝乡用作词牌名,唐代“花间词派”的鼻祖韦庄,著有《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一词。

思帝乡锣鼓乐器

“思帝乡锣鼓”是清代同治年间,由湖北省麻城县流传到金寨。湖北麻城张家湾熊存发将思帝乡锣鼓传授给金寨县斑竹园镇板厂村的李姓家族。民国年间,李姓家族的李代全将思帝乡锣鼓演奏技艺传授给李兴云和李德香。而后,李兴旺将思帝乡锣鼓传授给本村的罗姓家族和熊姓家族,这些家族在金寨相继组建了思帝乡锣鼓班子。

金寨县思帝乡锣鼓协会

思帝乡锣鼓一度在发源地麻城消逝不闻。民国年间,“思帝乡锣鼓”又从金寨反向传播,流行到英山、罗田、麻城等地。大别山一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思帝乡锣鼓的古老传说。

诗言志,歌传情。人们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歌声之中,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码锣

金寨思帝乡锣鼓,内容和形式与其所在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联系,风靡鄂豫皖三省,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正是因为锣鼓的气氛渲染、群众的情感需要,思帝乡锣鼓一直被完整地存留于深山村落,融入到寻常人家。

吹打着思帝乡锣鼓、唱着《八音头》,拜天地、掀盖头,闹洞房,传统民俗中追寻文化记忆,这是当地独特的文化风景。

词抒怀,曲寄心。人们用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思想。

简板

思帝乡锣鼓全套五十四路,四大调,分文武两门。武门乐器包括锣、鼓、钹、马锣;文门乐器有二胡、板胡、笛子、号、唢呐。现今,已记谱名有三十二路,演奏二十八路。《思帝乡锣鼓》带有明显的宫廷音乐印痕,是古代宫廷音乐研究的重要文本。其表演形式多样,集歌舞音乐、戏曲表演于一体,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研究的重要依据。

声依咏,律和声。声律与歌词,相伴互存,和谐共生。

革命圣火燃起,大别山区人民改编、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记录革命斗争、动员社会群众,反映苏区生活。著名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就诞生于此。新时代,老人们也用思帝乡锣鼓改编、演奏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表达他们对先烈的情思、对生活的期许。

从盛唐的宴饮宫乐到百姓的婚丧嫁娶,从群众的悲欢喜乐到红军的革命动员,百余年来,思帝乡锣鼓在千里大别山经久不衰,越唱越响、越唱越远。在传承与坚守中,思帝乡锣鼓不仅贯穿了传承人们几代人的人生,也深深地烙在了山区人民的记忆里,融入了淳朴的民俗民风,沉淀了山区人民的精神文化,成为了他们的情感寄托。(解说词皖西学院李方海)(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