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政策,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注入绿色动能;增加环保助企服务,奋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利用科技手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监测;纵深推进八百里巢湖生态修复,吸引多种鸟类来“打卡”……近年来,合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书写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让市民分享更多“绿色福利”。
环巢湖大道
清风阁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
【“双碳”政策】打造新能源“十分钟”充换电网络
在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政策的道路上,合肥多措并举,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注入绿色动能。
2021年12月,合肥供电公司在滨湖明珠、报业园两个小区试点建设了安徽省首批有序充电桩群。与传统充电桩相比,有序充电桩可根据区域用电负荷实时情况,自动调节充电功率,优化分配充电时间,引导车主错峰充电,减少负荷高峰时段对居民用电的影响。
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范围内已建成2600多个交、直流充电桩,基本形成覆盖城市、乡村、高速公路的“十分钟”新能源充换电网络,累计充电量达1.9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燃油8232万升,减排二氧化碳19.52万吨。到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6.1万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中,公共桩1.4万个。市区范围内已经建成了5分钟充电服务圈。
未来,合肥将持续推进换电站建设,解决充电慢、充电难问题。同时,将加快推动建设充换电网络。
【高质量发展】开展环保助企服务 减轻企业负担
走进安巢经开区园区,一架无人机正盘旋在上空,园区工作人员曹志正在用无人机对开发区在建项目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
事实上,无人机监测工作只是“水土保持管家”服务的其中一部分。而“水土保持管家”提供的是“一站式”水土保持综合服务,包括项目立项、建设、生产等全过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一体化水土保持解决方案。
“通过‘水土保持管家’服务监测出的成果供区域内项目共享使用,此举可以节省各企业所需承担的第三方监测成本。”安巢经开区建发局水资源管理处工作人员潘薇表示,目前一个项目的水土监测费用平均每年需要3万到4万元,有了这个服务后,这笔钱企业就可以省下。项目完工后企业可根据监测成果,完成水土保持设施验收鉴定书,即可进行报备,简化了程序,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自身壮大发展。
安巢经开区提供的“水土保持管家”服务,正是合肥通过增加环保助企服务项目,从而减轻企业负担,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而生动的写照。
2021年,合肥编制碳减排计划、碳排放核查报告和温室气体清单,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路线图,推进电力行业碳排放配额清缴。并发放长三角区域首张排污许可电子证照,制作公开电子证照2095个,实现排污许可“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此外,还完成全省首个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决定书,试点自贸区延续排污许可告知承诺制审批,延续许可证事项一日办结。
同时,落实环评正面清单,全市环评审批917件,审批时限压减超50%;办理排污许可核发、变更、延续事项735件,排污登记1786家,审批时限压减超66%。并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依法否决8个不予审批项目,复核环境影响报告书(表)104份,抽查环境影响登记表100份,守住了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
【治理监测】科技加持,整治污染
在巢湖研究院有一块3米高的大屏,这是“数字巢湖”平台,可以看到各站点的视频监控、各监测河流水污染的变化情况……
“‘数字巢湖’平台目前已经实现了地理信息数字化,建立了天地空监测体系,构建了时空大数据平台,研发了多用途数值模型等。”“数字巢湖”平台集成单位的副总监白翠洪介绍,这个监测平台为流域污染控制等提供了有力决策支持。
近年来,合肥利用各类方式加大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监测,让生态之美成为合肥一张亮丽的“绿色名片”。
2021年,合肥建立“4+1”环境专项监督长,设立各级环境专项监督长4775人、环境专项监督员13500人,打通了生态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创新设立“一点一长”,所有突出环境问题均由“点长”责任包保,累计排查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495件。
与此同时,合肥开展了“绿盾2021”专项行动,整改完成70个自然保护地问题点位,一大批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合肥建成生态环境数字化业务系统驾驶舱,构建“生态云”大数据平台,接入2.5亿条海量环境数据,可视化呈现114项核心业务,所有监测数据、监控画面“一屏集成”“一图显示”。推进98个微型水质自动站建设,投运4座董大水库浮船式水质自动站,建成巢湖蓝藻及入湖河流视频监控系统,完成29个国家自动监测站周边视频监控安装。建设“天地空”一体化大气污染管控平台,织密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试点污染防治设施双电量监控、柴油货车门禁系统和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累计建成固定式遥感监测点位22套、黑烟车电子抓拍监测点20套,安装重型柴油车OBD远程在线监控4100套。配置五县(市)监测站实验设备78台(套),逐步提高县级监测装备水平。
【生物多样性】生态恢复成效显,多种鸟类来“打卡”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进入每年的11月,巢湖沿岸湿地候鸟迁徙也迎来高峰期。令不少观鸟爱好者欣喜的是,与往年相比,选择来这里的候鸟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
去年12月5日,观鸟爱好者何胜忠在巢湖半岛国家湿地花塘河水域拍摄到数十只国家保护珍稀鸟类反嘴鹬。它们时而翩翩起舞,时而觅食,把冬日的湿地装扮得生机勃勃。
“巢湖作为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路线,每年秋冬季至次年春季过境巢湖的候鸟有数百万只。”何胜忠介绍,进入每年的11月,巢湖沿岸湿地候鸟迁徙也迎来高峰期。除了东方白鹳,绿头鸭、豆雁、红嘴鸥、鹬鸟等候鸟也陆续飞来“歇脚打卡”。“应该说,随着巢湖湿地生态恢复成效显现,也吸引来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
近年来合肥高标准推进十大湿地建设,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环湖十大湿地已建成9个,累计修复恢复湿地6.2万亩。2022年上半年将全面完成十大湿地保护修复任务,构筑环巢湖水生态、水安全屏障。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黑脸琵鹭等国宝重现巢湖,八百里巢湖正成为候鸟天堂。截至目前,在巢湖湿地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0多种。
2021年6月,国家三部委公布“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十大工程”,巢湖是全国唯一入选系统治理的湖泊,合肥“最好名片”正在动人呈现。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