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上午,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奋勇争先开新局”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全省科技系统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创新工作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到会,介绍安徽科技发展情况,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发布会。
图片拍摄:许梦宇
科技创新发展主要进展与成效
一是区域创新能力稳居第一方阵。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居全国第8位,连续10年保持全国前十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指标上升1位,排名第4;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上升2位,排名第6;产业结构指标上升5位,排名第6。预计2021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34%,增速11%以上。
二是科技攻坚突破成效明显。“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千秒级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高性能异构DSP处理器、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高刚高精密减速机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全省12个项目获2020年国家科技奖。《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重要突破安徽占4项、十大国内科技新闻安徽占2项、十大国际科技新闻安徽占1项。
三是科技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成功获批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滁州、蚌埠、铜陵三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数居全国第5。2021年1—11月,全省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41亿元、850亿元,同比增长146.4%、118.6%,连续实现“进”大于“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000家,同比增长28.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增长23.4%、18%,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是科技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出台实施全国首个省级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全省新增“两院”院士3人,新扶持47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领办创办企业。探索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新机制,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等创新举措,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
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主要做法和举措
一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夯基立柱。深入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出台专项支持国家实验室人才建设的意见,新设立实施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省科技重大专项,省市共计投入20.2亿元开展量子领域理论研究和前沿攻关,启动建设新一代“合肥量子城域网”、合肥量子计算产业园。支持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主平台建设,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组建运行,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获批建设。加快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行,新组建安徽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4家,总数达32家。支持科大讯飞牵头组建全省首家创新联合体——安徽省智能人机交互创新联合体。
二是坚持问题和需求牵引,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科技成果供给不断丰富。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全社会研发投入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市研发投入考核监测,强化政策引导,兑现2021年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资金3.1亿元,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达到1.05亿元,居全国第6位。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802项,组建能源互联网、水科学等4个省联合基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所答题、市场阅卷”的“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择优立项实施首批“揭榜挂帅”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9项,省市支持资金1.5亿元。聚焦我省重点产业和领域,采取公开竞争、定向委托等方式,立项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524项、省支持资金3.83亿元。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持续支持下,轻量化全铝框架车身焊接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首个大规模中国人群蛋白截断突变图谱成功绘制,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功研制等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实现突破。
三是以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导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高水平举办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集中展示“四个面向”重大原创成果487件,发布引领性科技成果1043件,云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0项,签约金额282亿元。加快打造省市县三级联动科技大市场,组建安徽科技大市场正式挂牌并开市运营,常态化举办线上线下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活动近60场,成果转化项目签约金额350亿元。加快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安徽大学科技园获批升格国家大学科技园,新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3家、新型研发机构38家。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12支子基金、总规模28.5亿元,投资项目43个、投资额7.63亿元,实现省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放大4倍。构建全国首家覆盖省市县三级科技融资担保体系,累计完成担保8088户(次)、652.23亿元;省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全年完成担保1623笔、66.7亿元,服务科技型企业1154户。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407家,新遴选入库高新技术培育企业1892家,分两批认定备案高新技术企业4960家。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激发。推行“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引才模式,累计扶持320家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领办创办企业,其中1家成功登陆科创板、2家上市在审、190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入选“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榜单”。组织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工作,实行项目负责人承诺制,取消预算编制要求;选择安徽农业大学等5家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率先出台省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完成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安徽)中心组建方案,组织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19项。芜湖、马鞍山通过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验收。支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10家高新区进入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30强,占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的一半。指导合肥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和未来产业发展,超前布局量子科技及人工智能、未来能源、生物医药等“4+X”未来产业。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引领,顶格推进“双招双引”,助力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成效明显。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扎实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双招双引”,绘制产业链图谱和“双招双引”施工图,按图索骥,主动对接推进项目93个,总投资额1476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额561亿元。“中国视谷”、武汉数字派特、中科星图、航天宏图、银河航天和影创科技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聚力支持乡村振兴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出台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方案、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等,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新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480名,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领域实施乡村振兴科技项目257项。设立“双碳”科技创新专项,围绕新型能源、工业/产业低碳/零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等,企业牵头、立项实施首批11个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项目,带动企业研发投入2.9亿元。持续开展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疫情防控等领域攻关,质子放疗磁共振图像引导系统、高铁机车监测振动传感器等成果相继落地。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