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县城—吴新华
永春县2012年在全省率先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课题,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全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和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2016年,通过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考核验收。2019年,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美丽乡村经营管护机制改革试点县,并作为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样板向全国推广。2020年2月,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评价》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级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县持续推进美丽乡村经营管护机制试点工作,紧紧围绕“双碳”战略和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目标,按照“以经带管、以管促经、经管融合、协同创新”的改革思路,探索顶层规划设计与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长效管护,激活乡村发展要素,发展“美丽经济”,推动美丽乡村从建设到经营转变,为全国山区县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提供借鉴参考。
《晨曦》 岵山镇茂霞村——吴新华
《丰山美丽乡村》桃城镇丰山村 ——王少华
产业带动型 介福乡福东村福碗——吴新华
《江山多娇》陈志鹏摄
一、改革措施及成效
(一)创新规划引领,深化美丽乡村经营管护标准
委托中国美院、清华大学等机构承担规划编制和乡村设计工作,积极推动不同规划团队的交流与融合,力促美丽乡村经营管护的多规合一、设计协同。2014年,在全省率先发布实施《永春县美丽乡村建设规范》,2015年又发布6个子标准,形成“1+6”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体系,相关内容被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吸收、列入国家标准样板,“不搞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标准、不拘一个建设模式”的“三不原则”形成广泛影响。2019年成立永春县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专家委员会,聘请产业发展、空间规划、政策研究、创意设计等领域10多位国家级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对永春县美丽乡村经营管护机制试验工作进行顶层规划,出台《永春县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推进美丽乡村经营管护机制试验的方案》。今年又制定《永春县美丽乡村经营管护标准》,在部分美丽乡村试点实施,提高美丽乡村的经营与管护水平。
呈祥乡西村村——吴新华
达埔镇楚安村——吴新华
东关镇美升村——吴新华
东平太山村
(二)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打造清新宜居美丽家园
对2012年以来创建的80个县级示范村、137个乡镇级示范村、25个精品村、10个美丽镇区、3条示范线进一步整治提升,探索出一套符合永春实际的人居环境整治经验模式,被列入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
1.城郊融合类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模式。桃城镇以“提升城乡品质”为契机,紧盯“乡愁故里、宜居桃城”目标,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美丽庭院创建,擦亮人居环境底色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打造镇区-南星社区-上沙村乡村振兴美丽景观带。
2.特色保护类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模式。岵山镇是闽南地区遗存较为完整的千年古镇,历史遗迹丰富,古厝、古井、古树、古寨、古街、古道、古寺、古窑汇聚于此,形成特有的八古文化。(1)历史风貌保护修缮工程。对古厝、古寨、古街等重点历史建筑、有价值建筑、传统民居实施分类修缮,尽可能复原闽南古镇传统风貌及生活面貌。(2)古厝民居活化利用工程。对古厝民居进行功能提升,让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传统民居得以留存和传承,并重新焕发生机。(3)配套设施完善提升工程。完善古镇古村系列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4)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整合镇域内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有特色、有历史、有文化、有内涵、有乡愁的生态宜居历史文化名镇。(5)实施古街文创项目。引入文创体验业态,建设榜舍龟、荔枝公社豆腐制作体验馆,开发荔枝蜜、荔枝豆腐花、荔枝冰淇淋、荔枝果酱、蛋糕、糖果等系列产品,推出文旅融合发展。
3.集聚提升类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模式。以新闽派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列入福建省农房建设专项拉练检查点为契机,吾西村以“四新”理念有序引领社区高水平建设。(1)规划选址“新”。利用已荒废的集体柑桔地,集约使用土地,开发建设新闽派农房和文化活动中心。(2)设计理念“新”。设计注重邻里关系塑造,科学合理安排房屋聚落、人文、生态的关系,打造新型农村社区交流模式。(3)报建模式“新”。农房建设按照农户个体报批,由专业建筑公司承建,镇、村协助业主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4)建筑选材“新”。创新选用拼装式建筑材料,采用红砖白石双曲坡的永春传统建设风格,屋顶利用弧面顶叠檐处理,建筑立面采用本地深红色砖墙搭配镂空花砖、白色外墙涂料,着力打造红白交融、山房相映的最美农村天际线。
桂洋镇桂洋村——吴新华
湖洋镇蓬莱村 ——吴新华
岵山镇塘溪村——吴新华
介福乡福东村——吴新华
(三)探索长效管护机制,打造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发挥永春县是著名侨乡、有120万华侨的优势,发动华侨、乡贤参与美丽乡村经营管护,制定提升《村规民约》,规范收取一定的卫生保洁费用。并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道德积分等方面探索创新经营管护机制,做到共建共享、村民自治。如仙夹镇将东里村连续十一年收取卫生保洁费的做法向全镇推广。东关镇美升村设立家庭卫生“红黑榜”、群众门前三包责任制,并定期将门前三包的照片上墙公布,督促群众保洁从我做起。苏坑镇嵩山村在嵩山古街成立“积分储蓄银行”,设置积分兑换奖品,按照村民参与村级事务、政策宣传、主动加强学习、道德模范评选、爱心公益服务、美丽家园创建、法治宣传等活动实施积分兑换制度,每月兑换一次积分、每季度公布一次排名、每年汇总一次排名。仙夹镇山后村成组建一支由10人组成的老人协会志愿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村入户,负责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指导、巡查监督等,督促村民做好房前屋后整治和源头垃圾分类,发现问题及时向村委会反映,实行台账式销号管理。探索建立健全“乡村治理积分制”,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管护机制的建设中来,发挥主体作用。如外山乡草洋村将“微积分”制度管理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建立“积分清单”和“负面清单”,列举25项村内不文明不规范行为。
蓬壶镇观山村——吴新华
特色文化型 一都镇三岭村——吴新华
田园风貌型 东平镇东山村——吴新华
五里街埔头村——吴新华
(四)建立持久运营机制,完善美丽乡村管护长效机制
1.创新建立美丽乡村基础设施“美丽资产管护保”。与保险公司合作,将永春县8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形成的美丽资产购买保险,对美丽乡村设施损毁进行有效担保,并建立美丽乡村维护基金,拓宽管护资金来源,有效提升乡镇、村加强后续管护的积极性。
2.搭建党建平台,实现资源聚拢,创新“跨村联建”模式。(1)强村带动,以点带面一体发展模式。三岭村、仙阳村、仙友村、苏合村联合成立一都镇山歌小镇联村党委。在联村党委的引导下,4个村的旅游资源以“旅游经营权外包、旅游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委托旅游公司统一经营管理,以三岭村“山歌文化”为依托,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最大限度地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活力,努力实现区域内村级组织功能整合、产业融合提档升级,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其中,仙友村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耕读文化,策划生成多个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全力打造集农耕体验、娱乐互动、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吸引游客前往,每个村年增收10万元以上。(2)村村互动,优势整合打响品牌模式。茂霞村、塘溪村、铺上村、铺下村4个国家传统村落,成立岵山镇传统村落联村党委,通过“跨村联建”,整合优势资源,打响岵山荔枝、熟地、醋三大特色品牌,深度挖掘本地旅游资源,逐步形成村村互动的工作格局,大家集中打造‘乡愁古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带动600多人返乡就业,有望实现熟地、荔枝和醋三大特色品牌的全面复兴。(3)产业联动资源融合,“农业+文化+旅游”模式。以“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集体和农民双增收、乡村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村企合作、农企合作的新模式,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桃城镇以上沙村为龙头示范引领,通过土地流转、农企引进,道路提级改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将5个山顶村有力联结在一起,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群众共同发展致富。
五里街镇高垅村 小朋友在瓜果长廊内嬉戏
仙夹镇东里村——吴新华
造福新村型 桃城镇洛阳村——吴新华
3.创新“全民参与”的共享机制。鼓励群众参与投资美丽乡村旅游,以古厝或闲置房屋入股,兴办农家客栈、乡村酒吧和特色民宿,打造建设精品民宿群。如福东村,通过招商引资、村民众筹相结合的方式,筹资资金200多万元建设百福园灯光秀、游船、民宿等项目,开启乡村旅游“白+黑”模式;龙水村,村民对古厝进行重新修缮,开发成特色民宿,发展民宿乡居之旅,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4.多元投入,形成多方合力共建模式。一是完善财政投入统筹机制。改变以村为单位进行补助的“撒胡椒面”做法,制定了《永春县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通过试验工作小组统筹使用省、市试点村专项资金和现代农业、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资金,集中资源打造古镇乡愁和慢生活两个精品示范片区,并建立永春县乡村振兴“智慧监督”平台,解决部门之间、县乡村之间的资源分割问题,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二是完善信贷资金投放机制。以推进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和省级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等为契机,引导县域内各类金融机构全面介入,持续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创新推出“金佛手-美丽乡村贷”、“裸房贷”等金融产品,实施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创建,发放抵押贷款19.25亿元,居全省第一。三是完善社会资本撬动机制。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厚重历史文化等优势和生态优良的软实力,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等行动,出台一揽子优惠扶持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创新、合作共建共享氛围,成功马来西亚IOI团队对接五里街古镇运营、与安腾集团对接建设岵山古镇“十里桃源”、引进七匹狼建设山居度假酒店等一批农文旅项目。四是完善群众投入引导机制。注重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创新“全民参与”的共享机制,发挥红色乡贤理事会、美丽乡村建设基金会等“四会”桥梁作用,广大群众、乡贤能人、侨亲侨胞参与乡村振兴大业的积极性高涨,通过一事一议、投工投劳、长者食堂、教育促进会和公益事业捐款等多种途径,累计筹集到乡村振兴建设资金2亿元,形成了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共谱乡村振兴篇章的良好氛围。
5.引才育才,强化乡村人才振兴保障。一是完善政策体系。立足永春实际,出台柔性引才管理办法,支持企业通过顾问指导、退休返聘、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的若干意见》,推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人才(项目)的评选表彰。二是强化平台建设。创建“永春人才之家”,提升人才软件硬件服务水平。建立“1+1+4”人才模式,依托1所学院,即永春生态文明学院,1个教学站,即清华大学乡村振兴福建永春远程教学站,强化4支人才队伍,即永春县乡村振兴专家服务组、科技特派队伍、涉农人才队伍、乡贤人才队伍。三是创新“三师推动”。“导师”帮带。从县直机关中选派236名县管干部担任乡村振兴导师,同时推动乡镇党政正职带优秀年轻干部、“老乡镇”全程带新入职干部,引导强村党组织书记带弱村党组织书记,持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分类建立导师“师资库”,建强乡村振兴一线力量。“高师”下派。深化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进一步完善以高校院所为依托,科技特派员为纽带,乡土人才、农民群众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体系,下派省级科技特派员155人次。“农师”成才。成立由30名涉农专家组成的“智囊团”,对乡村振兴项目“把脉问诊”。举办福建省(永春)“匠艺杯”工艺美术现场技能大赛,吸引70名从事漆艺、纸织画、陶瓷、篾香等传统工艺的技能人才参与赛事角逐,授予25名匠艺人才“县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开展永春县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和泉州市首届佛手茶制作职业技能竞赛,采用“以赛代评”的方式挖掘乡土人才。
如今的永春,主题小镇、休闲旅游、美丽经济应运而生,蓬勃发展,生态好牌打出了发展好局,打响了“有一种生活叫永春”的品牌,不仅让本地人自豪,更让外地人向往。今后,我县将持续总结提升美丽乡村经营管护机制试点经验,对标不足补短板,创新机制,持续推动我县美丽乡村工作持续走前列,融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做法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展示中心建设,形成一套标准化、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图文供稿单位:永春县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