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一水,纳川容溪,长藤结瓜,奔腾不息。这条大别山区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五大水库之间的千里丘陵,通过筑坝建闸,劈山开渠,把淮河水系的淠河、史河和长江水系的杭埠河联结一起,形成以大支小,以余补缺,来水能蓄,遇旱能灌,水多能排,水少能给的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灌概体系,便是举世闻名的世界七大灌区之一的淠史杭灌区。
灌区内那些在岗峦背脊上开凿的一级级,一条条渠道,犹如一幅幅多彩多姿的画卷,渠水忽而象一条金鳞巨蟒搅起万道金光,穿山越岭,扬长而去;忽而又象无数匹抖动的绿绸,泛起层层波纹,静静流淌;忽而化作空中飞泉,奔流在几十米高的渡槽里,蔚蔚壮观。
在横跨舒城和六安的丰乐河修建的杭淠干渠上的将军山渡槽,距离地面高27米,长896米,16跨双曲拱,象是九天揽下的一弯弯新月,被称为江淮分水岭脊背上的“长虹”,把长江水系的杭埠河的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淮河水系的淠河灌区,实现了“南水北调”。
迤逦奔流的渠水,通过大大小小的渠道,流入广袤的沃野良田。1964年来六安视察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曾挥毫题写“沟通三河,横贯皖中”八个大字赠给灌区。
淠史杭灌区范围西起史河,与河南省的梅山灌区相接,北濒淮河,东跨淮南铁路,与炉桥、驷马山两灌区为界,南至巢湖水系白荡湖支流罗昌河上游。按现行的行政区划,包括六安市的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霍邱、金寨、舒城、霍山和淮南市寿县,合肥市的郊区、肥西、肥东、长丰、庐江和河南省的固始、商城等地,总控制面积13130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7985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124万亩,其中六安市684.5万亩,河南省98万亩。从根本上改变了江淮丘陵地带昔日“十年九灾,荒岗绵延”的面貌。
宏图伟业,功在千秋。这尊造福于子孙万代的丰碑,是人民用汗水和鲜血塑造的。整个灌区工程从1958年8月19日挥锹动工,到1972年基本建成通水,百万建设者以铁锹、十字镐、独轮车等原始劳动工具,遇岗切岭,跨壑填方,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熬,没有木料自己捐,以日正常上工50万人,日最高上工80万人的艰难奋战,保证了灌区的骨干工程基本完成,形成由渠塘堰沟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工程体系。
在淠河上的横排头,史河上的红石嘴,杭埠河上龙河口等处建了拦水坝和进水闸,完成淠河、史河总干渠2条和干渠13条,长1100多公里;分干渠和支渠358条,长3900公里;分支渠和农渠8000余条,长42000公里。累计完成土石方近6亿立方米,如筑成1米高宽的长堤,可绕地球15多圈,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人间奇迹”。
1964年5月,郭沫若副委员长来淠史杭灌区参观,深受感动,欣然命笔:“排沙析水分清浊,喜见源头造海洋。河道提高三十米,山田增产万斤粮。倒虹吸下渠交织,切道崖头电发光。汽艇航行风浩荡,人民力量不寻常。”对这项伟大工程给予真诚的礼赞。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过去,这个“命脉”完全由老天操纵,有了“淠史杭”,灌区人民才真正操纵了水利的命脉。1959年7月29日首次放水灌溉,当年就抗旱救苗灌溉农田97万亩。淠河灌区经过多年的续建扩建,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养殖、城镇供水、旅游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正日益发挥。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已经突破1000万亩,年产粮食600万吨,分别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累计灌溉面积(不含河南境内面积)34524亿亩,增产粮食306亿公斤。成为江淮大地名副其实的“米粮仓”。
同时,保障了区域内约450万城镇人口的饮水安全,占全省城镇人口16%。广为流传的这首“淠史杭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流来幸福满河面,流去苦难不回头。”的民谣,表达了灌区人民爱淠史杭、赞淠史杭的真情实感。
如今,1964年刘伯承元帅视察时亲笔手书,镌刻在横排头进水闸闸顶的“丰收之源”四个金色大字依然熠熠生辉。碧水长流的淠史杭,永远是灌区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百业兴旺的保障。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供稿,作者卫先庆系旅游推广大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