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沿岸风景如画。叶玉庭记者苏玲摄
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近年来,合肥市湿地保护成效显著,湿地保护率达75%,居全省第一。其中,环巢湖湿地正快马加鞭向前推进,到今年年底,肥西三河、巢湖半岛等9个湿地将全面建成,2022年十八联圩湿地基本建成。
百鸟齐飞、鱼跃人欢美景再现巢湖
走进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许多树上都挂着精致的人工鸟巢,或圆形,或多边形,可以满足不同鸟类入住。为吸引鸟类在园内安家,今年5月,公园安装了首批200只人工鸟巢,以期增加鸟类多样性和密度。目前,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栖息的鸟类有55种,东方白鹳、白琵鹭等已成为这里的常客。
濒危水鸟棉凫、“国宝”东方白鹳、“红腿娘子”黑翅长脚鹬……珍稀鸟类频繁到访巢湖湿地,是合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合肥把湿地保护修复作为巢湖内源治理的重要举措,规划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到今年年底,肥西三河、巢湖半岛等9个湿地将全面建成。
今年6月,巢湖作为全国唯一系统治理湖泊,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工程”,计划2023年全部建成。如今,环湖湿地生态屏障初步形成,生态保护功能和行蓄洪功能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百鸟齐飞、鱼跃人欢的美丽景象再现巢湖。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恢复湿地6.2万亩,为巢湖休养生息留足空间,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275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0多种。
探索湿地生态补偿制度
水草丰茂,飞鸟翩跹,晚秋时节的十八联圩湿地一派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跃然眼前。目前,三期项目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计划到2022年,十八联圩湿地将基本建成。“待项目建成后,生物多样性将更加丰富。”市环湖办景区发展处负责人介绍说,届时鸟类可增加近50种,鱼类可增加约13种。
坐拥八百里巢湖的合肥,有着众多湿地资源,俨然一座天然湿地之城。当前,合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聚力打造巢湖“最好名片”,加快打造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名城。
据市林园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大力实施“退耕、退养、退居”还湿,拓展湿地生态空间,探索推进环湖湿地保护小区和小微湿地建设。同时,通过建立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措施,加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此外,合肥将开展巢湖生物资源调查,修复巢湖闸、裕溪闸过鱼设施、保护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加强鸟类栖息地保护修复,设立湿地观鸟区域和鸟类保护区。值得一提的是,合肥还将探索湿地生态补偿制度,促进湿地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与产业交相辉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湿地建设中,我市坚持走生态与产业融合的新路,既清了水源,又富了百姓。
在环湖水生植物种植上,马尾河湿地公园的选择,有望收获双重收益。湿地内,各种水生蔬菜与岸边的树木、芦苇相得益彰。“这些水生蔬菜在保护环境、净化水质的同时,还能产生经济效益。”滕王阁建工集团栖凤洲马尾河湿地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这里栽种的慈姑,不需要施用化肥农药,一亩田可收获2000公斤左右成品果实,田头批发价格每公斤3元左右。
建、管、用结合,合肥正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总结推广稻鱼、稻虾、稻蟹等生态种养模式。与此同时,我市还探索湿地+旅游,依托三河、半岛、湖滨等湿地,重点打造一批湿地生态旅游示范点,培育发展生态、特色、高端旅游项目,带动环巢湖周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湿地保护,人人有责。除加快三河湿地宣教中心、半岛鸟类科普馆改造等科普宣教阵地建设外,合肥将借助社会力量组建湿地保护志愿组织,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并推进湿地公园和社区开展共建,建设一批湿地学校。(王蔚蔚)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