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一是迫切需要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进驻园区。黄埔区的产业根基在园区,企业集聚的载体平台在园区。但由于各园区缺乏“一站式”解决问题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无法聚集法律服务资源,园区内产生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得不到及时有效满足。
二是迫切需要公共法律服务人员引导企业依法发展。黄埔区民营及中小企业超过两万家,各产业园区是中小企业聚集的平台。但受资金和规模的制约影响了法律服务的投入,园区里的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普遍在依法运营管理、和谐劳资关系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缺乏经验,急需法律上的引导。
创新设立“园区公共法律服务”
三是迫切需要公共法律服务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园区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强,公共法律服务需要深入园区,为员工第一时间提供法律帮扶,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创新点
从2019年下半年起,黄埔区按照“一园区一律所”的工作思路,引入全省第一个建立党委的律师事务所广信君达所等服务机构,尝试性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到目前为止,园区公法站数量已发展到30个。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园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是园区公法站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组织保障。
广州鱼珠智谷公法服务站
二是坚持政府行政指导。黄埔区通过市律协工作平台邀请了全市65个律师团队共213名律师参加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中来,召开园区公共法律服务站建设说明会,发布《黄埔区产业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指引》,通报了园区公共法律服务的定义、服务范围和运营模式。
三是坚持市场导向。按照“一园区一律所”的工作思路,每个园区从报名的律师事务所中自主选择一家合作,并分别与区司法局、律师事务所签订共建协议。园区提供场地和后勤保障,为驻站律师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四是坚持创新导向。公法站以提高涉企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为出发点,引入律所进驻,并整合公证、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类法律服务资源,建立多元化、专业化、制度化服务机制。
绿地智慧广场公法服务站
三、成果成效
一是实现服务企业零距离。全区30个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各引入1家律师所参与运营,每一个公法站安排3至5名律师驻站服务,每周至少安排8小时在园区实地服务,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法治宣传活动,每年至少开展1次企业法治体检。公法站始终坚持公益属性,以公法站的名义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活动,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二是实现企业办事零障碍。园区公法站建成后,引入各领域的专业人员,为园区企业和员工提供全时空、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抗击疫情期间,各园区公法站联合税务、银行、信息协会,开展线上线下法律宣讲。
三是实现服务质量零问题。公法站成立后,以律师团队为基础,整合仲裁、公证、知识产权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深入园区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和法治宣传。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