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大举进攻江淮大地,江淮儿女奋起反抗,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历史。位于淮南铁路沿线的肥东县桥头集镇,是合肥市当年抗日战争的重要阵地之一,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抗战文化资源体系。
近日,沐浴着秋日暖阳,笔者走进肥东县桥头集镇桥头社区,葱茏的双山张开双臂,迎面而来,远看如黛,近观如林海瀑布,从海拔128米的双山之巅“飞流”直下,冲击着苍茫的田野,矗立在田野间的双山白骨塔、小葛碉堡,无声地诉说着双山的前世今生。
昔日抗战烽火地
时间倒溯到1938年春,1000余名日军从巢湖向合肥方向进发,准备攻占合肥。当时合肥的国民党守军与当地地下党联合,决定主动出击,在日军的必经之路桥头集镇双山上挖战壕埋伏。
战斗于当年农历四月十二那天打响。守卫双山的国民党军的一个连和共产党领导的地下组织“红枪会”,加起来不过一百人。虽然敌众我寡,守军凭借着地形优势,在双山上整整坚持了一天一夜,给予日军大量杀伤。战至最后,日军绕道从后路进入防线,守军弹尽粮绝,还与进犯的日本鬼子进行肉搏战,结果全部壮烈牺牲。这便是合肥地区有名的“双山阻击战”。
1945年抗战胜利后,双山寺僧人谢子山出于爱国热忱,悼念阵亡将士,收集白骨,于双山寺右方建一塔。如今这座白骨塔已经被修葺成一座烈士纪念塔,矗立在双山阻击战战场旁。塔身六角形,塔基为2.04米,高6米,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至今,山上还留有多处当年战斗的战壕,成为见证这场战斗的重要历史遗迹。
壮烈的双山阻击战,铸就了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双山精神”。与白骨塔仅千米之遥的淮南铁路旁,还有一处抗战遗址——小葛碉堡。
碉堡位于桥头集社区小葛村民组,淮南铁路两边。现存两座,均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边碉堡占地面积约为6平方米,高约5米;东边碉堡占地面积约为7平方米,高约4米。
走进碉堡,圆筒状的建筑上,长满了黑色的“毒瘤”,注视着这些“毒瘤”,眼前出现了无数条火红的“毒舌”,电光火石中,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倒下了,拨开历史的云雾…………
1938年6月4日,贯通江淮的淮南铁路被日军全线占领,通过这条铁路,日军将其从中国掠夺的煤炭、木材、矿石等宝贵的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日本。为了破坏铁路、保家卫国,活跃在淮南铁路线上抗日武装,神出鬼没、机智勇敢与日军展开了生死较量。
小葛碉堡便是日军为防止抗日武装破坏铁路而修建的。“当时在这个铁路桥两边,日军一共建了3座碉堡,形成犄角之势,对淮南铁路大桥形成了没有死角的控制,因岁月侵蚀,现仅存两座完整的碉堡。”桥头集镇党委委员曹利芳指着淮南铁路大桥说。
据介绍,为报复抗日武装分子,驻扎在碉堡中的日军,把屠刀举向了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出动了大量兵力,在包括桥头集村在内的若干村子里烧杀抢掠,犯下滔天罪行,双山无语,桥水呜咽。
今朝“凤凰涅槃地”
硝烟散去,忠魂永存。为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继承革命遗址,传承红色文化,肥东县桥头集镇对抗战遗址遗迹加强保护和修复,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如今,双山抗日英烈纪念塔、战壕、小葛碉堡,成为该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
伟大的历史,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事业。以红色资源为“凤头”,“两山理念”为“凤翼”,“现代农业”为“凤尾”,肥东县桥头集镇正如一只展翅翱翔的凤凰。
电影《双山阻击战》将于9月28日,在桥头集镇双山取景拍摄,未来一座传承红色文化的影视基地将从这里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矿山变“金山”。走进怀抱青阳山的蓝山湾木艺小镇,绿水青山间,高空玻璃桥、玻璃滑漂、极速滑道等各类游乐设施错落分布,给假日休闲的市民带来无限欢乐。这是该镇驰而不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缩影。目前镇域内,以龙泉古寺、欢乐森林、爱情隧道、梅山仙人洞等十大知名旅游景点为主的旅游胜地,正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2020年,该镇游客人数超80万,旅游收入超1600万。
产业兴,则乡村兴。走进总投资16亿元、规划用地面积2280亩的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正争分夺秒抢工期,全力以赴赶进度。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此外,另一处规划总用地面积11080亩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如今,放眼望去,“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合肥微度假新高地”的战略图,正在一笔一笔地变成一幅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壮美乡村振兴实景图,“凤”舞九天指日可待。(彭红玲)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