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单元认领”的现实需要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中,城厢派出所社区民警发现,居住在文昌社区的高龄张婆婆,生活能够自理,与左右邻舍没有矛盾,但邻居们刻意躲着她。原来,张婆婆夫妇俩长期孤独,她时常拿着大把钞票上门相送,邻居拒收后,张婆婆声称要将钱撒下楼去。于是,看望张婆婆成了社区民警和社区干部的自加任务,有效果但与张婆婆心理尚存差距,深夜里张婆婆打电话与民警唠嗑,成为时常。如何解决?社区民警琢磨并尝试物色自己的“助理”,院内热心邓阿姨答应多陪两位老人聊天、关注老人安全。故事中,民警作为媒介,邓阿姨认领了力所能及地陪伴张婆婆的事项。类似地,社区治理、平安建设中,可以将诸多合适事项,物色民力来认领。这些一个个事项,我们权且称之为“小单元”。
(一)小切口精细微治理
平安建设、社区治理中,一切可由民力来参与的对象,均可细列出来作为“小单元”,激励民众认领。对象类型主要分为事项、区域、领域。其中,具体事项前已列举;区域,指各类治安警情所在的具体区域,比如易出现邪教反标的安昌河堤;领域,指治安需要的各类范畴,比如矛盾化解、心理疏导、专业技术、宣传发动、草根智囊。由此,通过大类小项的细分,找准精细微治理的小切口,为积小安为大安创造条件。
(二)发掘潜在治安民力
参与认领的志愿者主要有四个来源:
一是通过团区委动员的中青年干部职工;
二是面向社会招募的热心人士;
三是民警和社区干部有针对性物建的合适人员;
四是社区通过共驻共建动员的单位团体。许多治安民力是潜在的,需要我们“因事找人”去发掘。
(三)搭建运行框架流程
以公安为主导,联手街道社区走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和社会化运作之路。主动汇报,争取党政支持,由区政法委将平安建设“小单元认领”列为市域治理的创新项目,并协调组织、民政、共青团、文明办等部门等共同支持。由城厢街道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向政府相关部门立项申请活动经费;由公安分局指导成立“涪城区民安小单元认领服务中心”社会组织,面向社会募捐激励资金,并负责“小单元认领”日常事务。
三、平安建设“小单元认领”的可行性
自开始探索以来,参与认领的志愿者近400人,其作用已初步呈现。“小单元认领”志愿者队伍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人性化”,主要是在其工作生活之中顺便“认领”,绝大多数不需专门抽出时间来开展认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