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当前,村镇邻里纠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等矛盾多发,部分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在发生纠纷时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二、主要做法
(一)全区村居全覆盖,确保司法服务到村到巷
制定“村巷法官”项目实施方案,与13个镇(街、管委会)签署工作机制,明确职责,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实现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专业的司法服务。
(二)搭建“解纷合作社”,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
一是汇聚五支调解力量。依托“村巷法官”与村治保主任或人民调解员、网格员、驻村律师以及红木家具协会、劳动仲裁委员会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多元调解平台等五支队伍,建立“解纷合作社”。
20210317新会法院积极利用多元解纷机制促调解
二是建立三级调处模式。村居网格员主动发现矛盾并了解详细情况,进行初步化解;若不成功,由村治保主任、当地德高望重人员以及派出所、人民调解员等人民调解组织进行二次化解,期间由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成功的,由辖区法庭当场司法确认。
三是建立“村巷法官”课堂。“村巷法官”结合常见多发性纠纷化解经验,每月定期为村治保主任或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调解队伍进行专题法律知识培训、辅导,以“老带新”“以熟带生”提高网格员、调解员化解纠纷的能力。
20210407新会法院为73名工人“云发放”报酬款54.7万
(三)共享“一村一档案”,为两委化解纠纷作参考
一是推行“一村一档案”制度。围绕矛盾起源、风险评估、处理措施、处理结果等全过程,详细记录“村巷法官”办理民事纠纷的方法和经验,为村“两委”化解基层矛盾提供参考。
二是共享案例加强调解指导力度。延伸司法职能,将各村的矛盾纠纷信息表进行汇总,形成“类案化解教学指引”;通过全区233个村居共享的形式,切实助力提高基层调解的实操性指导。
(四)建立“村居微法庭”,打造线上线下高效服务
结合农村老人多、对智能设备操作不熟等实际情况,争取村居委会的支持,完善电脑等智能设备以及“钉钉”平台的搭建,设立“村居微法庭”全覆盖建设,延伸“村巷法官”服务,打通基层阵地和末梢触角。
机关实施一组村巷法官助力案件调解
(五)开展“千人大回访”,推动创建无讼示范村居
一是建立群众满意度回访机制。由“村巷法官”实施组组长牵头,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电话或现场回访等方式。
二是建立村镇或人民调解组织回访机制。了解在配合推进“村巷法官”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联动协作机制。
三、成效与反响
实施近三个月以来,“村巷法官”项目在新会区各个村镇落地生效,获得群众的广泛好评。在“村巷法官”知晓度满意度调查活动,收回问卷3000余份,知晓率90%,满意度99%,其中非常满意占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