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宝科技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调试笔记本电脑。
联宝科技“水星线”正在生产笔记本电脑。
科大讯飞,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机器人。
自2016年9月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以来,5年时间,“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跃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打造了众多靓丽地标。“十四五”期间,合肥市还将在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中笃定前行。
合肥首家“千亿企业”发展势头不减
如果把合肥经济比作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千亿企业就是其中强劲的“引擎”。作为联想集团在合肥投资的全球最大PC研发制造基地,联宝科技从2012年年底投产以来,发展迅速。2020年,这家企业的营收更是连跨3个百亿台阶,达到了惊人的1016亿元,成为合肥首家“千亿企业”。
8月20日上午,在这家企业的“水星”生产线上,众多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组装,各种零部件完美地进行搭配。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柏鹏介绍,“现在我们平均不到1秒即可下线1台笔记本电脑,交付效率和质量保持业界领先。”如今,全球每销售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来自“联宝制造”。
“千亿企业”的背后蕴藏着众多“密码”,除了省市政府的支持,研发创新更是当中的关键一个。柏鹏介绍,多年来,联宝科技持续加大对研发创新的投入,专注探索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新技术建设数字化工厂,带动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在数字化、智能化加持下,自2017年营收首次突破500亿元之后,联宝科技开启了跨越式发展模式,连续三年实现年度营收跨百亿增长。2020年9月,联宝科技自主研发并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智能标杆线“哪吒”和“水星”顺利投产,其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多年来,联宝电子还持续推进基于业务场景的全流程、全要素材料和工艺创新,在智能制造领域已获得121件授权专利。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这家龙头企业也“跑”出不错的成绩,营收同比增长了34%。
全市规上战新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3.9%
联宝电子在合肥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合肥市一个经典案例。当然,合肥产业发展不仅仅是联宝电子一家企业。在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核心研究和产业化方面,位于合肥市的科大讯飞,因为突出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的广泛认可,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国家队”一员。
从1999年成立以来,科大讯飞长期从事语音及语言、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推理及自主学习等核心技术研究并保持了国际前沿技术水平;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和行业应用落地,致力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2020年,科大讯飞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30亿元。
合肥市统计局副局长汪为民介绍,从合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全市规上战新工业产值增速始终快于规上工业,年均增长13.9%,快于规上工业5.1个百分点,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30.8%提升至55.5%。特别是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战新产业率先“破疫”复苏,为全年“过万亿”提供了强大动力,战新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5.6%。
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共有规上战新工业企业694户,是5年前的1.5倍;从业人员23.5万人,年均增长10%。“今年上半年,战新产业应交增值税44.3亿元,占规上工业的51.5%,年均增长28%;战新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创历史新高,达57.4%。”
以财政之策聚资金之力产业之花更娇艳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血脉。战新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更离不开高强度投资和创新投入。合肥市财政局企业处处长薛小颖表示,近年来,合肥市聚焦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核心技术攻关,以财政产业政策的“合肥模式”全力培育“合肥智造”的发展新动能,全方位支持战新产业发展。
多年来,合肥市坚持创新驱动,重点支持部署战略性基础前沿研究,建立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在“卡脖子”和领跑技术攻关领域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以近160亿“大手笔”支持16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建设和13个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服务保障“国之重器”“创新之钥”,极大提升了战新产业发展“基础力”。
引得“凤凰”来,更是离不开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好梧桐”。通过统筹财政资金、盘活存量资源等方式,“十三五”期间,合肥市累计投入226亿元,聚焦重点产业及产业链项目,通过对项目未来十年投入产出进行预测分析,完善分类支持的财政政策体系,对建设前三年关键时期予以“雪中送炭式”的前倾支持,全力打造各类现象级产业地标。
围绕“三重一创”、软件和集成电路、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专项领域,合肥市还建立了战新产业投入机制。“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60.2亿元,统筹推进重大战新产业基地、重大战新产业工程、重大战新产业转型建设,提升产业发展“爆发力”。
今年上半年,合肥市战新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83.3%。其中,以蔚来新能源、大众纯电动乘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增长55%。
“近年来,合肥市国有资本引领战新产业成效卓著。”合肥市国资委副主任高明透露,通过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撬动社会投资,合肥市不断加快推动项目落地,获得收益回报,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战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双赢。
高明介绍,截至“十三五”末,合肥国有资本已经累计向全市战新产业项目投入资金超过12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45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总投资近5000亿元。
通过辐射带动,合肥先后引入台湾力晶、兆易创新、维信诺、欧菲光、启迪控股等国内外龙头科技企业。当前,京东方10.5代线、维信诺第6代柔性屏、蔚来中国等一批重大战新产业项目,已在合肥落地生根、成长壮大。
着力构建三级战新产业集群梯次培育格局
合肥市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处处长张志告诉记者,针对我国曾经“缺芯少屏”的产业格局,合肥市主动围绕国家新兴产业重点布局方向,聚焦打造“芯屏汽合”产业地标,主攻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全链条布局、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推进。
当前,合肥市已经有多个优势产业进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战新产业培育成效连续4年获得国务院表彰激励。“芯屏汽合”更是成为合肥靓丽的城市名片。
在新型显示产业方面,合肥已经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是国内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合肥已经构建了从材料、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设计领域近年来复合增长率国内第一,先后获批大陆首个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芯火”双创示范基地。
而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合肥已经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更是蜚声海外,2020年实现入驻企业超千家,产业规模超千亿。
此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合肥市先后获批全国首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随着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合肥、德国大众21亿欧元入资江淮和国轩,合肥打造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步伐越发坚定。
如今,合肥市的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第一批战新产业集群,获批数量居全国第4位、省会城市第2位。
张志表示,当前,合肥市正在着力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战新产业集群的梯次培育格局。即以3个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为引领,新能源汽车等7个省级基地、光伏新能源等10个市级基地为支撑的集群建设体系。
将实施“强核、强基、强链、强企”等重点工程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合肥“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位置。
合肥市经信局综合规划处处长张传超介绍,过去5年来,合肥市扎实推进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经济呈现有速度、有质量、有竞争力、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5年来,合肥市已经先后跻身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集聚区试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
作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合肥市在2018年和2020年两度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在赛迪发布的《2020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中,合肥市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14位。
过去5年,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2016-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对全市规上工业贡献率由41.4%提高到95.6%。今年上半年,合肥市规上工业增长29.5%,位居全省第1、长三角城市第2、省会城市第2、GDP相近城市第1。
“十四五”期间,合肥市还将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着力点,实施“强核、强基、强链、强企”等重点工程,优化制造业发展生态,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推进制造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中笃定前行。(方佳伟/文 李福凯/摄)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