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味紫园的集中投放点内,干净整洁,工作人员及时清运
谈起垃圾分类,市民都认为是一件好事,但这件“好事”在具体操作时,却时常遇到一些问题:垃圾投放点的选址、厨余垃圾的分类与收运,以及如何杜绝混装混运等等。
8月10日,记者从合肥市城管局获悉,全市正在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建设,分期分批建设4311座,积极推进楼道撤桶工作,截至6月中旬,全市已建成集中投放点2477座,投入使用1129座。
作为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排头兵”,包河区城管局以“先试点后推开”为推进模式,采用“大家的事情商议办”的工作方法,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近四年,在全市垃圾分类年度绩效考核中数次排名第一。
垃圾分类投放点如何选址?
站在居民角度化解突出矛盾
8月9日,记者来到滨湖新区品味紫园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与传统的脏乱垃圾站不同,这里空调、换气扇和洗手台等设施一应俱全,四色垃圾桶摆放整齐,保洁人员及时清理散落垃圾,帮助居民做好垃圾正确投放。在投放点内,记者闻不到刺鼻异味,也不见蚊虫,干净整洁的环境引来居民称赞。
然而,在该投放点建设之初,却因选址问题导致进度一度停滞。
“个别居民担心投放点离自家楼栋太近,会产生异味和蚊虫。”方兴城管大队办公室主任黄旭表示,对于居民的这种担心,他们表示完全理解,如何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成为推进垃圾分类进小区的关键。
针对居民的种种担心,包河城管邀请他们实地参观投入使用的投放点,看到干净整洁的环境,颠覆了居民以往对垃圾投放点的认识,打消居民的疑虑。
“我们将上海等地开展垃圾分类的情况制成PPT,联合楼栋长、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和物业等上门向居民介绍,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黄旭说。
站在居民角度,化解突出矛盾。通过一系列专业又耐心的宣传和解惑,让原先反对的居民悄然有了转变,小区按计划如期完成点位的建设和启用。
包河区城管局负责人介绍,包河将垃圾分类作为“一把手”工程,采取“试点先行,分批次、分建设主体”思路,推进全区1200个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全区投放点建成860个,完成建设任务量的72%,建成数位列全市第一,计划12月底完成剩余建设目标。
如何推动厨余垃圾产生大户分类?
不分类就“拒收”建立垃圾分类“倒逼机制”
今年7月,瑞安家园沿街的多家餐饮店成为参与垃圾分类的“新成员”,店员每天将剩菜剩饭分离出来,由物业安排保洁人员上门统一收运。
“他们每天安排两次集中收运,减轻了垃圾堆放的异味,保持了店面门口的卫生。”一家鹅火锅店老板陶宇说,城管和社区经常上门指导和查看分类,店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养成了分类习惯。
“厨余垃圾”是合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破解这一问题时,包河针对厨余垃圾产生大户,积极探索垃圾分类的“包河样板”。
记者从包河区城管局获悉,自6月份以来,包河区城管局联合市场监管局面向辖区28家农贸市场开展农贸市场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行动,在全市率先实现农贸市场垃圾分类全覆盖,率先实现分类垃圾量和分类精准度的双提升。
“每天会有专人记录厨余垃圾数量,如果数字出现异常,说明垃圾分类没有落实到位,收运方可以拒绝收运。”包河区城管局负责人表示,通过探索垃圾分类监管新模式,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将全区857家的大中型餐饮单位、商业综合体和学校、大型医疗机构、党政机关等产生餐厨垃圾的大户以街道为单位进行分解,逐步纳入市餐厨垃圾收运范围,提高垃圾分类投放效果。
如何杜绝垃圾混装混运?
专车专运提升垃圾分类收运能力
在推进前端垃圾分类之时,包河区规范分类收集作业,杜绝混装混运现象,着力促进垃圾分类收运能力再提升。
今年年初,包河区垃圾分类收运新添“利器”——12台厨余、44台其他垃圾收运车投入使用,让厨余垃圾有了自己“专属”的运输车,提高了收运效率,补齐了收运短板。
“为减少小区生活垃圾存放时间和出桶占道、污染路面等问题,除老城区部分区域因道路条件限制外,目前全区域大部分小区已实施车辆进小区收运和厨余垃圾‘一天两运、专车专运’,最大程度消除投放点臭味源。”包河区环卫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滨湖新区市场化招标的收运企业已于6月初进场,滨湖区域垃圾分类收运一体化覆盖面进一步拓展,收运质量稳步提升。在2020年完成厨余专用泊位改造基础上,小仓房固体废弃物转运中心综合升级改造已基本完成,正投入调试使用,为全区垃圾分类的开展提供转运保障。
垃圾分类,群众参与是关键。
包河区利用滨湖废弃的中转站,建成全省首座垃圾分类科博馆,据悉,今年8月份该馆已正式被纳入合肥市中小学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广泛发动党员、督导员、志愿者、环卫工人、物管人员开展入户宣传,组织一线教师及行业专家编制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发挥“小手拉大手”的积极作用,将垃圾分类的知识从学校延伸到社会。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