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塘始建于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位于镇海城区东北,当时为土塘,南宋淳熙于嘉定年间改筑石塘。整个海塘状似带子,全长4800米,宽14米,高5米左右,气势宏伟。建筑工艺独特,用条石垒筑,堵缝镶榫结构,工艺精湛,又称为“浙东小长城”。
为抵御海潮的侵袭,唐代时镇海在城的北面开始修建泥塘,在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已经溃塌多次的泥塘改作石塘。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朝廷为筹划防倭事宜,在此置定海卫,并拓建县城,之前的石塘变身为北城墙,具有防御功能。万历年间,北城墙再次加固,并增筑内城,使之“城塘合一”。至此,自巾子山至西城角,长1300米,均宽14米,既可防海潮又可御外敌的古海塘基本形成今之规模。随后,清乾隆年间,县令王梦弼将单层石塘改为夹层石塘,并在塘上安置了12座警铺、25尊大炮等防御倭寇的设施。
如今我们看到的古海塘由“城塘合一”和“夹层石塘”两大部分组成,城墙整体格局保存比较完整,墙体基本形态及风貌特点基本得以保存,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近现代历经数次保护性修复提升工程,当地政府采用原结构、原工艺、原做法对城墙进行抢险加固,千年古海塘由此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