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下辖8个县(市、区),总人口550多万,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誉,而且还是远近闻名的“将军之乡、长寿之乡、金柚之乡、温泉之乡、客家菜之乡、平安之乡”,拥有一系列国字号品牌,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称号。于2020年12月被正式授予广东省梅州市“世界长寿之都”称号,成为继江苏省南通市之后,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的中国地级市第二个“世界长寿之都”。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构筑广东文化高地目标,依托深厚客家文化资源,加快推动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力打造全球客家人的心灵家园,实现了客家文化生态“美丽颜值”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经济价值”,全面拉动梅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工作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让“诗与远方”在客都牵手。
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五指石景区
国家4A级旅游区--广东鹿湖温泉度假村
国家4A级旅游区--灵光旅游区
国家4A级旅游区--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4A级旅游区--长潭旅游区(魏小良)
一、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先行。
梅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合理建设文旅基础设施,实施“成立一个统筹推进的机制,制订一个多规合一的规划,推进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策划一批宣传活动”的“四个一”行动计划,推动实验区建设全面可持续发展。制订出台《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7-2030)》《梅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梅州市扶持旅游产业发展实施细则》《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工作实施意见》等。
国家4A级旅游区--叶剑英纪念园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张弼士故居旅游区
二、加强客家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誉,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199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目前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499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共98处,占全省12%,位列广东第1位。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67项,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95人。非遗传习设施97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传承基地10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2个。全市客家围龙屋4367间(保存较完整的有1497间),名人故居(旧居)422处,市政府公布保护梅州市历史建筑313处,红色革命遗址资源366处,侨批2万多件。广东汉剧等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项目正在公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叶剑英故居等3处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名录,18处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名录;“梅州客家山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广东汉剧”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客家山歌特出名”入选并参加“粤传粤精彩”广东非遗展演展播系列活动。下来,我们将加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力度,扩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效应。
国家4A级旅游区--百侯名镇旅游区
国家4A级旅游区--客天下景区
国家4A级旅游区--泰安楼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
国家4A级旅游区--熙和湾客乡文化旅游产业园
三、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目前全市有博物馆28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9个,纪念馆7个。全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全面启动,图书馆已建成总馆9个,分馆94个,服务点276个;文化馆已建成总馆8个,分馆99个,服务点299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教体育服务中心)112个,农村文化俱乐部394个。建成2129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建成乡镇(街道)文体广场省级示范点55个,农家书屋2083家,文化驿站140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382平方米,全市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1.2册的省标准。全市公共文化设施“三馆一站一中心”覆盖率为128%,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实现100%全覆盖。2017年蕉岭县图书馆、大埔县文化馆为广东省第一批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试点单位。2017年梅州市被列入广东省公共文化云建设试点单位。“三多三促”模式梅州农村文化俱乐部项目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秀示范项目,兴宁市“一村一文化活动中心”获评第一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2018年公共文化服务量化评价在粤东西北地区排名第一。
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体系。
目前,我市拥有广东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大埔县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有百侯名镇旅游区、曼佗山庄景区2个省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有广东起跑线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客客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个动漫认定企业,有梅州金冠陶瓷有限公司、广东富大陶瓷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梅州市裕丰陶瓷有限公司、大埔县怡丰园实业有限公司4个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013-2020年连续参展八届深圳文博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6金11银10铜等奖项。2013-2018年连续组织举办六届客家文博会,致力于打造全球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展销第一平台,有力推动大埔陶瓷、丰顺石雕、五华金木雕、平远蕉岭木雕根雕、兴宁紫砂、兔小贝动漫、彩书等一大批地方特色文创产品走出梅州,走向世界。2019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8.7亿元。
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
五、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2020年12月梅县区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埔县、丰顺县、蕉岭县、平远县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梅江区、兴宁市、五华县正在完善相关设施,全力推进创建工作。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稳步推进建设100多个文旅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000多亿元。建成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培育2个中国特色小镇,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点。全市3A以上旅游景区39个,位列广东省第二。“华南研学”基地和“左联”遗址遗存修缮保护等名人故居(旧居)、文保单位的保护活化利用扎实推进,一批古民居、革命旧址、纪念设施打造成为农村文化俱乐部、文化创意基地和众创空间、展览馆、博物馆、民宿等。大型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客都人家”开街运营。2012-2016年旅游主要指标综合考评连续五年居粤东西北12市第一名。2016-2019年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4%和15.56%。
国家4A级旅游区--雁山湖国际花园度假区
国家5A级旅游区--雁南飞茶田景区
桥溪古韵(属雁南飞茶田景区)
六、大力打响文化品牌美誉度。
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23个海内外旅游推广中心、“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客家旅游联盟等常态化开展主要客源地推介活动。望杏坊、水美村、仁居古镇、梅畲田园综合体等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网红打卡”地。“客都文化公益讲堂”“群星舞台大家乐”“周五有戏、相约周六”等文化惠民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广东自驾旅游日暨梅州自驾旅游周等重大文体活动深入开展。《白鹭村》《春闹》《血色三河》《王昭君》《沙家浜•智斗》等文艺精品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荣获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等15个奖项,创下梅州在全省最高规格、最高水平艺术盛会上的历史最好成绩,被赞誉为“梅州现象”。在文旅融合的时代,历史文化名人IP也正作为一种稀缺性旅游资源在城市文旅品牌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0年,“看《八佰》•游梅州•访将军故里”粤沪媒体大咖采风行、“访世界客都•游名人故居”粤港澳大湾区媒体旅行社大咖采风踩线行等11场文化旅游主题活动成功举办,全力打响“世界客都·长寿梅州”品牌,为梅州文旅融合积聚发展新动能。(文/图:广东省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