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可见“合肥蓝”、举目皆是“生态绿”、八百里巢湖碧波荡漾……行走在合肥,目之所及风光如画,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近年来,合肥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更高站位推进环境保护,下大力气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造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生态高地,让市民坐拥高质量“幸福不动产”。
“天罗地网”守护蓝天白云
“走在街头,随手一拍,有蓝天果然处处是美景,简直是自带美颜滤镜。”市民颜雪的朋友圈里,“合肥蓝”背景下的如画风景,时常能赢得众多点赞。
晒蓝天、晒白云、晒远山……城市“气质”持续改善,市民的感受最直观。数据显示,2020年,合肥PM10、PM2.5年平均浓度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值,实现连续7年“双下降”。同时,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首次清零。
为了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合肥铁腕施策、重拳出击推进蓝天保卫战。“青阳路一烧烤店,下午6点至夜间12点烧烤油烟、异味严重扰民。”今年4月,在接到群众反映后,蜀山区第一时间响应,迅速核实情况后,责令商户停业整改。同时,要求烧烤店清洗油烟净化设备,将烧烤炭火改为环保燃料,符合标准后方可继续经营。
发现问题、快速处置,更要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对于餐饮油烟污染,这一影响群众获得感的“烦心事”,必须一抓到底。
为巩固前期餐饮业油烟专项整治成果,进一步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今年蜀山区餐饮业油烟专项清理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公布餐饮业油烟污染问题投诉举报方式,面向市民征集问题线索。在此基础上,该区还将开展餐饮油烟在线监控试点工作,实现餐饮油烟智慧管理。
科技助阵,合肥布下污染防治“天罗地网”,剑指涉气环境问题。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已初步构建环境保护大数据平台,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的“城市大脑”。据统计,全市已安装272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1607台(套),建成大气环境在线监控点22个,固定式机动车排放遥感监测点17个,重型柴油车OBD远程在线监控设备安装2420辆。
渔民上岸让巢湖休养生息
2020年1月1日,巢湖“十年禁渔”开始实施。47岁的杨永福结束了30年“水上漂”的生活,转型过上了新生活。得益于渔民上岸民生工程,杨永福一家落户在巢湖市中庙街道河西村,住进了80多平方米的房子。不再下湖打鱼的他,去年在花塘河附近承包了218亩鱼塘,放养了5万尾鱼苗。“有2万尾鱼苗今年8月就能上市,顺利的话今年收入能有40多万元。”杨永福笑着说,未来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去年,合肥全民落实禁渔政策,2209户渔民退捕并得到妥善安置。
渔民上岸,让巢湖休养生息是合肥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当前,合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实施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和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加快修复巢湖流域生态环境,努力尽早把巢湖打造成为合肥最好名片。
目前,备受关注的环巢湖十大湿地正快马加鞭向前推进。其中,巢湖湖滨、派河口2个湿地已完成保护修复任务;三河湿地已完成生态恢复并通过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十八联圩湿地二期工程量完成过半,三期完成招标,已展开施工。
据统计,环湖修复湿地达6.2万亩,为巢湖休养生息留足空间,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275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0多种,实现“颜值”“品质”双提升,城湖共生、人水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八百里巢湖,正成为水草丰茂的“候鸟天堂”、市民亲湖亲水的“网红”打卡地。
畅享家门口的绿色福利
生态水景、湖心小岛、智能步道、体育乐园……沿南二环高压走廊而建的罍街公园,是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没事和老伴过来遛遛弯,看着这么好的环境,心情都要好很多。”家住华顺嘉园的居民赵梅英说。作为罍街延伸至南二环的“绿色门庭”,昔日建筑凌乱,影响市民观感,绿化景观品质更是难以满足周边居民需求。随着去年初南二环高压走廊沿线绿化升级改造项目二期、三期启动,罍街公园焕然新生。绿意点缀的休闲步道,临河而建的亲水栈道,市民漫步于此,与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城市的美好气息。
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近年来合肥在加快推进庐州公园等“十大公园”建设的同时,建成了一批百姓身边的小公园、小游园,让市民尽享“绿色福利”。按计划,今年全市将建设小公园、游园40个,新增、改造提升绿地面积600万平方米。
据市林园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合肥将以“园博园”规划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努力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选址合肥骆岗生态公园,利用已停用的骆岗机场建设园博园,规划用地面积323公顷,计划明年9月开园。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园博会多在城市边缘区域举办不同,合肥园博会“在城市中心建百姓园博”的理念,将呈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园博园。
城外绿意萦绕,城区繁花似锦。合肥百姓的绿色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