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四月合肥,春启生机,百鸟腾飞,风光芳四邻。
创新,在这里,如同春天里澎湃的“潮水”,正以当先的劲头激荡起翻腾的“浪花”。
嫦娥奔月、天问探火、九章计算、量子显微、托珠单抗等一批具有中国气派和合肥辨识度的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惊艳刷屏,描绘着新时代的创新版图,合肥大地回荡着“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创,即一项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创举、一批批企业自主研发的科技创造。新,即持续推动产业升级的迭代出新、不断助力城市治理的涤故更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合肥创新的最佳注脚。
2021年新春伊始,合肥市迅即召开一场规格高、规模大的科技创新大会,强势宣示合肥把创新摆在核心地位、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坚定决心,砥砺吹响“迈好第一步”的奋进号角!
每一个偶然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必然。
二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对于合肥来说,创新是气魄,是精神,是灵魂,更是流淌在这座城市血管中的血液。
只要身临合肥的朋友,四处走走、四处看看,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里创新氛围浓厚,创新活力奔涌,创新企业“铺天盖地”。
城市北部的“中国屏”,西部的“中国芯”,中部的“中国声”,南部的“中国车”……
环顾国内,放眼全球,合肥这些“家什”都是响当当的。
有人说,合肥是一座“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的城市。创新,已成为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最大潜力。
福州市党政代表团来肥考察期间,代表团一行先后考察科大讯飞、科大国盾、通威太阳能、华米全球创新中心、安徽创新馆等。
考察中,代表团成员由衷赞叹:合肥狠抓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创新举措取得很大成效。
为什么能赢得赞叹?
合肥是名副其实的科教之城,这里有中国科大、科学岛等大院大所,集聚大量优秀人才。
城市与人才,怎样才能互相成就?
倾情服务、政策配套,为他们提供安心的科研环境,让他们潜心研究国家重器、创新创造。
舍得投入,也得创新。
目前,合肥已有、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有11个,正在建设13平方公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勿说中部,就是在全国也堪称一骑绝尘。”《湖北日报》曾刊发“湖北之问”,文中提及在肥的大科学装置时,字里行间不吝溢美之词。
当下,合肥正着力聚焦原始创新,服务保障“国之重器”,助力量子、质子、离子、中子、光子“五子登科”和中国声谷、中国网谷、中国安全谷、中国肽谷、中国环境谷“五谷丰登”,争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四个中心”。
同时,合肥正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共建环境、金融科技物联网等合作园区;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立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中俄大气光学联合研究中心,集聚世界领先研究力量共同开展科技攻关,累计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2家,其中国家级有14家。
合肥,是“创新的天地”!
正是因为有这些如同至宝的创新人才,正是因为有这些如数家珍的创新院所,正是因为有这些如虎傅翼的创新中心,合肥便有了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底气!
创新不问“出身”。合肥的创新,除了大院大所的科研创新,还有不可忽视的企业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合肥实施国家高新企业三年倍增行动、高成长企业培育扶持若干政策等,就是为了加快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看看数据,不言自明。
2020年合肥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74户,新增国家高企789家、总数达3328家,均创历年新高。
2020年12月“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榜单”首次发布,合肥上榜28家,总估值261亿元,位列全国第6位,合肥正逐渐成为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的新兴城市。
旷视科技合伙人兼总裁付英波对合肥的创新深有体会:合肥科技人才多、创新生态好、产业政策准,是创新型企业投资优选之地。
“合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诸多优势,其中最突出的是创新。”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对合肥的印象。
在侯永志看来,合肥创新资源富集、创新能力突出,在长三角区域整个创新网络中加以布局,将会发挥更强创新作用、释放更大创新活力。
当然,创新是寂寞的,需要一种“舍得相依”的胸怀。
舍得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合肥正是凭着独到的眼光和非凡的远见,舍得对人才的厚植、对创新的滋养。
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创新不能锁在抽屉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前提,就是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怎么转化?如何产业化?
搞平台,通过平台转化!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研究院、清华合肥公共安全院……一个个产学研平台拔地而起。目前,合肥已与21家大学大院大所共建26个创新平台。
以平台创新为支点,以融通创新为路径,以激活创新为方法,构建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形成高效运转的科创产业“加速器”,让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涌现。
通俗地说,不要小看这些平台,它们的能量却大得很,可以通联院企、联通全球,将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企业,转化为生产力。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快速开展科研攻关,涌现出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智飞龙科马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安龙基因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东超科技空气成像技术、博微太赫兹测温安检一体机等一批技术和产品,在阻击疫情、保障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华合肥公共安全院研发出世界首个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系统,并在合肥率先开展示范应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应用场”。
“合肥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令人惊叹,市委市政府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勇气和决心令人敬佩。”华为公司常务董事、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对合肥的发展颇有体会。
余承东说,华为的业务与合肥的产业高度契合,我们将在研发平台建设、产业协同发展、供应链对接等方面深化合作,带动更多企业来肥投资兴业、发展壮大,为合肥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中山市党政代表团来肥考察时,代表团成员一边走一边看,不停地竖起大拇指:合肥创新发展思路清晰、举措务实,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强劲态势让人感受很深。
数据无言,掷地有声。
2020年9月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研究成果显示,中国有6座城市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合肥位列其中。
2020年合肥新增A股上市企业12家,其中科创板上市7家,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合肥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
2021年4月起,合肥实施“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加速推动科技成果的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创新成果的转化,让科技创新有了生命力,企业发展有了原动力,经济引擎有了推动力,这才是创新的真谛所在。
“创业以来,我们深深感到创新型企业‘生根发芽’离不开优渥的土壤。”华米全球创新中心轮值总裁范美辉说,华米科技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范美辉认为,近年来,合肥市原始创新层出不穷,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为包括华米在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扎根合肥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和产业环境。
四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合肥就是这样,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引领产业集聚,继而打造一个个产业集群。
大江大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当遇到大风大浪时,大家习惯用抱团取暖渡过难关。
怎么抱团?也有章法,这是方法论。
松散地抱,起不到多大取暖效果。不但要抱团,而且还要“抱紧”“抱实”。
合肥的企业是如何抱团的?即,不仅要形成一个个产业,还要形成一个个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好比军队中的集团军,既可全体出动、掀起惊天动地的大战役,也可尖兵行动、搞起神出鬼没的突袭战。
全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形成产业集群,这是战略。
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全力抓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这是战术。
目前,合肥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入选数位居全国城市第4位、省会城市第2位。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55%,“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
新能源汽车的网红者蔚来汽车等高新企业相继根植合肥,智能语音的头部企业科大讯飞等本土企业快速成长,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在合肥化茧成蝶。
合肥晶合集成电路公司董事长蔡国智感慨地说,办事高质高效的“合肥速度”,推动形成战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合肥现象”。
战略、战术都有,如何实战?
庚子年以来,面对“特殊年份”和多重困难叠加,合肥是如何保“链”保“集群”的?
事非经过不知难。困难要排除,经济要发展,这样一个困局怎么破?
此时此刻,是“以手抚膺坐长叹”,还是“敢教日月换新天”?
合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发出总攻令:难干也得干!
面临的事情千头万绪,碰到的问题千奇百怪,许多以往没有遇见过。怎么干?
项目是推动发展的最直接动力,也是做好“六稳”“六保”的支点。就从这里着手!
时间就是金钱,必须争分夺秒。
马不离鞍、缰不松手是常态。合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就一个劲地“拉着”“老朋友”“新朋友”攀谈,北赴北京、东走长三角、南下珠三角,不断扩大“朋友圈”、汇聚“能量场”,谈项目、推落地、催进度……工地、车间、地头,沉闷的氛围一下子升腾起来,有了“烟火气”。
客商们纷纷欣然而至、欣喜而归!2020年上百批国内外重要客商络绎前来,91家总部类项目落户合肥。今年以来,陆续有40多批国内外知名客商来肥考察。
2021年新年伊始,1月5日,合肥市召开大建设工作推进会,锚定坐标再认识,奋楫扬帆再动员,化危为机再出发,提出奋力开展“大创新、大产业、大建设、大提升”攻坚年行动,让城市格局更“博大”、品质更“精深”。
“用心同用兵。”
2020年合肥全面完成105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170条”;重磅实施“123+10”方案;着力聚焦12个重点产业,启动“链长制”,聚合创新资源,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严晓浪由衷感慨:市委书记担任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体现了合肥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坚定决心。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后来居上,展现出勃勃生机。
“合肥大力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拉动作用,有助于畅通科技和产业循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塑造新时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优势。”长期从事产业经济研究的专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如此点赞合肥的“双链融合”。
真诚之心,日月可鉴。
从强化营商环境3.0、到优化营商环境“53条”,从创优营商环境攻坚、到“精准服务、有效激励”,从完善干部激励措施、到狠抓机关效能建设……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
合肥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恰似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刀刀精准、针针见血!合肥宣称要争创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不是全国最好的,就要学习全国最好的。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020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中国进入世界前100名的创新集群中,合肥排在第79位,比上一年上升11位。
“党委政府干事很务实、敢担当。”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去年两次来肥商谈项目,每次都满怀信心:合肥科技创新实力雄厚,新兴产业势头强劲,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居民消费结构正加速转型升级,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中建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郑学选非常看好合肥:中建集团与合肥市保持着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参与建设一大批互利共赢的重点项目。中建集团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持续加大投入与产业导入,支持中建五局建设驻皖总部,为合肥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南昌市党政代表团赴合肥考察时,对合肥的产业集群赞不绝口:合肥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不断做大做强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实现了加快赶超、强势崛起。
五
有人的地方就有合肥造!
产业链伸到哪里,合肥的影响力就辐射到哪里;合肥造卖到哪里,合肥的美誉度就跟进到哪里。
走进京东方“超级工厂”,你见不到工人,生产线上机器人“各司其职”,一块块液晶屏实现从沙子到屏的“魔术之变”。
如今,合肥已经成为全球唯一拥有三条高世代线的城市,实现中国新型显示产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有人戏言,今天能用上物美价廉的液晶电视,都必须感谢合肥!用京东方的话说,京东方全球卖,有人的地方就有京东方。
但谁都想象不到13年前京东方遭遇的困境。最能切身体会京东方当年之“痛”的,可能就是蔚来汽车了。
去年,正当蔚来汽车准备赤膊大干一场时,却遭遇资金严重短缺。走南闯北,脚底板都磨出泡了,也难以找到理想“落脚”的地方。
经过科学研判、深思熟虑,合肥将他们请了过来。签约当天,蔚来的当家人李斌一扫多日的愁容,喜笑颜开。
这就是合肥的睿智和决心,这就是合肥的眼界和魄力!
随后,利好频频: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等6家银行与蔚来汽车签约,并向蔚来汽车综合授信104亿元。
国家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合肥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021年4月7日,蔚来汽车第10万台量产车甫一下线,即刻成为“网红”。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表示,蔚来取得的一系列成绩,都离不开合肥市的支持。“没有这样一个敢于担当、有战斗力、有为的政府,就没有今天的蔚来。有这么好的创新环境,没有理由不强大。”
“合肥在我们经受‘极限压力’时伸出援手,让我们逐渐康复起来。这足以证明合肥的远见和担当。”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不乏激动地说,这10万辆蔚来汽车不仅仅是“汽车”,更是10万份的支持与鼓励。
喜讯频频,喜事连连。
2021年4月16日,大众汽车(安徽)新能源汽车项目合作签约,宣告大众汽车(中国)与合肥深化合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共同推动大众汽车(安徽)项目加快实施。
大众汽车(安徽)将投资超200亿元人民币,在合肥经开区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一期制造基地,预计年产量可达35万辆。此次签约在合肥战新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众汽车(中国)首席执行官冯思翰深有感慨:大众在合肥发展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双方合作进展十分顺利、前景十分广阔。
冯思翰信心坚定:我们将把合肥作为大众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最重要支点,打造战略性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把更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布局合肥,构建完备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态系统,为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作出更大贡献。
这已不是大众第一次如此坚定,这不禁让人想起2020年5月28日。当晚,大众汽车(中国)与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资签约,大众汽车投资约11亿欧元入股国轩高科。
这次强强联手的合作,具有示范之举,意义非凡,彰显了世界对中国市场和安徽企业的信心,也是应对疫情严重冲击的有效之举。
目前,合肥已集聚蔚来、江淮、大众(安徽)、安凯、长安、奇瑞(巢湖)等新能源汽车企业120余家,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和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为了争取到“欧菲光”项目,合肥市招商团队历经多个城市激烈PK的考验,前后开展近百场商谈,形成几十篇研判报告。在最艰难时候,招商团队连续30天凌晨下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项目最终签约。
签约后,欧菲光集团创始人蔡荣军感慨地说:十分感谢合肥对欧菲光的支持厚爱,此次合作将有助于欧菲光公司进一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签约以来,项目推进迅速,预计今年5月亮灯投产。
欧菲光项目的投产,将助力合肥发展5G时代消费电子元器件产业,与本地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打造高端光学影像产业集群;完全成产后年产值约370亿元,解决就业2万人。
“合肥干部对产业发展的敏锐、专业,对客商的真诚、专心,对认准的事的拼搏、专注,体现了他们干事创业的创新专注力、产业感知力、政策应用力、难题破解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认为,新发展阶段,产业集群的打造和提升,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意义重大。
六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可以说,合肥的创新气质,实际上来自于人才的气质。
“养人的合肥”正在打造“人才强市”,加快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竞相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激活科技创新“总源头”,在广大科研人员中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会创新”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固其根本、根深叶茂,浚其泉源、源通流畅。
合肥先后出台“人才新政10条”、“重点产业人才7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9条”等人才政策。
新来合肥重点产业企业工作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肥无自有住房的,可分别按照不高于90m2、70m2和50m2的标准,免费3年租住国有租赁公司住房……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努力让合肥成为各方人才追梦、筑梦、圆梦之城。
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
2021年2月25日,合肥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合肥为入选“国内外顶尖人才引领计划”的杨金龙、叶向东、陆夕云、吴宜灿、俞书宏等5位院士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家培养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每人补助经费200万元,给予单位分别奖励经费2000万元和500万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感言,今后,将更加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求,针对国家对“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亟需破解的“卡脖子”技术,继续坚持前瞻性、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工作,攻坚克难,努力取得新突破。
作为“国内外顶尖人才引领计划”培养单位代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说,合肥是科技之城,更是养人之城。丰富的科教和人才资源为合肥研究院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合肥研究院的创新成果也为合肥这座城市增添了光彩。
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
2021年三四月份,省内省外、线下线上,“智汇合肥高校行”在这个春天掀起招才引智风暴。
25天、10座城,32所高校、35场招聘,314家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重点民营企业、9079个招聘岗位、收取简历157411份,合肥如此倾心、倾情、倾力,就是要让年轻人“来了不想走、来了想干事、来了干成事”。
2021年4月,合肥市面向在肥高校院所“张榜纳贤”,推进市校(院)“双向挂职”,这是合肥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
目前,合肥市拥有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400家,集聚各类人才190多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95万人,包括“两院”院士13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05人。各类优秀人才的集聚成为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人才、创新、产业集聚、人才……形成良性循环,互为作用、互为融通,为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创新体系,建立起坚实的支撑。
前沿生物药业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陆荣健评价说,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合肥是个人才加速集聚的地方。
“合肥产业基础好、科技创新实力强,对年轻人越来越有吸引力。”这是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对合肥的深刻印象。
发展租赁住房既是发展大事,也是民生大事。龙湖集团首席执行官邵明晓对合肥发展充满信心:合肥产业兴旺、城市生机勃勃,人口与人才加速聚集,龙湖作为城市综合运营与服务商,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加快集中式长租公寓等项目落地,不断提高建设品质和运营水平,为合肥城市建设发展多作贡献。
其实,合肥还有诸多优势,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双节点……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2020年,合肥成功实现“全年过万亿、迈进二十强”奋斗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分析说,在经济体量迈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新台阶后,合肥可以更大规模地聚集高端要素,更高水平地配置优质资源,更大强度地蓄势蕴能,形成影响力、引领力更大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在构建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创新合肥,来者云集。
新加坡驻沪总领事蔡簦合、芬兰驻沪总领事何朗明等一行先后来到合肥考察。所见所闻,让他们欣喜不已:第一次来到合肥,深刻感受到合肥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七
东方风来,春意正浓。
勇立潮头,踏浪而行。
“十四五”开局之年,大踏步奋进的合肥,正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的创新韧劲、追求卓越的创新品质,奋力崛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奋力迈向全球科创新枢纽。
这还是曾经的合肥!
这已不是曾经的合肥!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