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过年,远去的鞭炮声

时间:2021-02-10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董光巨


牛年春节,浓浓的年味弥漫着整个小镇。大伙见面互致问候,一个共同的感受:鞭炮没了,噪音小了。早上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再也不用担心鞭炮声的袭扰,真正过上了安静祥和的春节。

早年读秦牧先生的散文,对于过年“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的民谣记忆犹新,过年放鞭炮曾经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在古代,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鞭炮又称“爆竹”、“爆竿”、“炮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鞭炮),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记忆中,孩子们盼过年,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那年放寒假,我和小伙伴们早早地跟着大人去赶集,大人去置办年货,我们凑热闹,去供销社买鞭炮,有“钻天猴”、“金银满地”、双响炮等,回家后小心翼翼地收藏好等待过年。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说说笑笑、其乐融融,父亲喝了几杯老酒,脸上红光满面,点上一支香烟,带着我们出来放鞭炮、看夜景,炮竹声此起彼伏,烟花璀璨夺目,除夕的夜晚多美呀!

大年初一清晨,我从睡梦中被鞭炮声惊醒。母亲低声在我的耳边说,“快起床吧,过年开大门了,早点放鞭炮。”我便一咕噜爬起来,穿好新衣、新鞋,跑到外面放鞭炮。天渐渐亮了,孩子们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这时大人们会分发糖果糕点,我们装在新衣的口袋里。大人之间也相互串门说一些吉祥的话,拿烟倒茶、共话新春。欢声笑语中白天很快就过去,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在冬夜里跳动着,映衬着白白的雪,高高的树,低矮的房屋,勾勒出一幅乡村最美丽的夜景。

往事挥之不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乡镇工作,父母都已先后去世。那一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在单位宿舍过年,中午我喝了几杯白酒,放鞭炮时不小心炸到手指上,钻心的痛,曾发誓今后过年不再燃放鞭炮。

十多年前,因为工作变动,我从乡镇搬到县城居住。县城人口集中,那时不分单日双日,也不分白天黑夜,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乔迁开业,当兵升学,买新车、购置家电等等不一而足,鞭炮声起伏彼起,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让人心神不宁。春节期间更是整天燃放鞭炮,让人心烦意乱,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休息。盼望着有朝一日禁放鞭炮,留给人们安静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

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禁放令”,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了清新的空气,为了老人和孩子,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当万家团聚、欢乐喜庆的时刻,还有很多环卫工人在街头忙碌,清扫满地的纸屑垃圾。为的是给市民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节日环境,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放鞭炮。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可以替代烟花爆竹的视觉、听觉技术产品。既不会环境污染,也不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能给人们带来同样的年味。孩子们早就用发抖音视频、抢红包代替了放鞭炮。春节放不放鞭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情,换一种方式也同样快乐和欢笑。

如今,鞭炮声已经远去,留下来的是我们对往事的回忆。我们在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便捷的交通通讯和享有城市文明的同时,更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把碧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董光巨)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