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巢湖合肥最好的名片

时间:2021-02-01来源 : 中安在线作者 : 刘梅梅 卓旻 李远波 李晓玲

从“上岸”到“上班”,曾经的渔民变身成为巢湖里专业的护渔员。

1月12日,万众瞩目的巢湖大桥通车,灯光亮起桥面璀璨。

如今,巢湖湿地保护修复已取得初步成效。

远眺八百里烟波浩渺的巢湖,可见“三面青山一面湖”的美景。

如今,环巢湖流域的多个湿地公园,已成为珍稀鸟类的乐园。

大湖名片—寻梦

编者按:一片大湖,千年流淌,水光潋滟点染出奇绝美景。山水相依,默默孕育,镌刻了一座城市世代相传的记忆珍藏。城湖共生,擘画蓝图,将这片动人的湖水作为这座城市呈出的最好的名片。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牢记嘱托,奋勇前行。自2001年“拥湖入怀”至今,合肥手捧巢湖这张独家名片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合肥着力推进巢湖生态保护,挖掘巢湖文化历史珍宝,守护绿水青山、璀璨巢湖之美。

即日起,本报文化合肥专栏开启“大湖名片——寻梦巢湖”系列报道,探寻这一方湖水的独特魅力,感受八百里巢湖与合肥这座城市的深情相依。

两次嘱托“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嘱托了巢湖的蕴藏价值和重要地位,也明确了合肥与巢湖的“城湖关系”以及“人水关系”。

巢湖之于合肥、之于安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1年4月,习近平在考察安徽时也曾深情嘱托,“一定要把巢湖综合治理好。”

两次嘱托,既赋予了巢湖治理最深刻的内涵,更是对大湖之于名城关系的全新定位。

八百里浩渺烟波,如何能成为这座城市“最好的名片”?

纵观古今,许多城市因湖而名、倚湖而兴、拥湖而美,都把湖泊作为城市生命力的美好象征和极高辨识度的城市名片。比如,杭州之于西湖、无锡之于太湖等,城湖相依相生、相得益彰。而巢湖位于皖中江淮之间,既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安徽省境内最大湖泊。“拥湖入怀”不仅让合肥成为了全国唯一独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更拉开了合肥大跨越发展的版图,其秀丽风景更成为合肥动人的“生态底色”。

如何将巢湖打造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近年来,合肥以巢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揽,深入推进“河长制”、全面建立“湖长制”,连续实施六期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44亿元,巢湖“颜值”“品质”实现双提升。“十三五”期间,巢湖水质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出湖入江水质持续保持优良。2020年巢湖水质由2015年劣Ⅴ类好转为Ⅳ类;流域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有“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重现巢湖半岛湿地。

如今,白鹳云集、鱼跃人欢的城湖共生景象正在显露。

自然之美“三面青山一面湖”

“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姑苏。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这是清代曾任巢县知县的孙枝芳笔下的巢湖;“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这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赞美巢湖时留下的佳句;宋人刘攽游巢湖时还赞其“天与水相通,舟行去不穷……”

清初山水画大家石涛曾绘制《巢湖图》轴一幅,颂巢湖风光。画作的中部右岸画出了中庙雄姿,庙基若隐若现。整幅画中湖面水光潋滟,数只小船停泊岸边。岸上垂柳依依,树木郁郁,房屋村舍相映成趣。湖中小岛,云雾缭绕,阁楼工整秀丽。是石涛山水画中上乘之作。

这些,都是古人眼中的巢湖,其“自然之美”溢出诗词书画之外。

远眺巢湖,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水天一色、湖中有山、山中有绿水、山水相映的画中胜景。在这里,中庙、姥山岛被誉为“湖天第一胜境”;在这里,湖光、奇花、温泉、溶洞被称为巢湖旅游之“四绝”。

湖之畔有“崎岖万山下,万山高且崖”的万象山,有“回首望诸峰,断云飞片片”的大秀山,有“仰视天开扩,俯寻路一线”的芙蓉岭,有“峭壁嵯峨,云雾缠绕,宛若仙境”的银屏山,峰峦参差相映,构成湖光山色美景。

如今,85公里滨湖旅游观光大道临湖蜿蜒,将景点串珠成链,形成皖中最长的旅游长廊,被誉为湖天胜境、皖中明珠。巢湖姥山岛、银屏山、紫微洞等自然景观闻名遐迩,均为国家4A级景区,半汤温泉度假区跻身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城市……

“水美山秀”,毫无疑问,自然禀赋已成为巢湖最亮眼的资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为念好“山水经”、打好巢湖“生态牌”,合肥不断探索、创新突破。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随即拉开序幕。2012年11月份,环巢湖生态示范区首批七大类113个建设项目集中开工;2014年7月份,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被国家六部委列入57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第一批)之列。至此,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迈入“国家级”,被赋予“全国先行”的意义。

“拥湖入怀”迎来发展良机的同时,更注重在“城湖共生”中彰显生态文明。

2018年,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启动。工程按照流域规划、系统治理理念,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等33条入湖河流、滩涂湿地为重点,实施退耕、退居、退养还湿,开展湿地植被恢复,水系连通和微地形改造,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等工作。

短短几年时间,环巢湖湿地保护修复已取得初步成效。随着沿岸湿地生态环境改善,环巢湖流域的半岛国家湿地公园、柘皋河省级湿地公园、马尾河湿地公园等多个湿地公园,已成为众多水鸟的乐园,吸引了包括东方白鹳、野生鸬鹚、白琵鹭、凤头和豆雁等珍稀鸟类在此越冬栖息或迁徙途中补给。

如今,“三面青山一面湖”的美景,已深深沁入了合肥人独有的温柔乡愁。

历史之美千年时光蕴藏文化宝藏

“水美山秀”的自然资源之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样也在展示着巢湖的“历史之美”。

巢湖,俗称“焦湖”,相传因湖呈鸟巢状得名,亦说因有巢氏居住而得名。“环巢湖流域从《尚书》记载的‘商汤放桀于南巢’至今,已有3600年之久,历史记载连绵不绝。”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唐丽丽介绍,巢州之地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就已形成古巢方国,引领巢湖流域先民们创造出远古文明。

在她看来,与史书记载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是,环巢湖地区一直流传着许多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而这些故事,在环巢湖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也串联起巢湖的历史底蕴。

比如,“有巢氏构木为巢”“商汤放桀于南巢”“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陷巢州”等历史典故,就均出自于此。

相传古巢湖为州,一年大旱,小白龙私自降雨除旱触犯天条,被打下凡尘巧遇焦姥相救。为报焦姥救命之恩,小白龙告知天帝将“陷巢州”的天机,焦姥及时告知巢州百姓,众人因此而得救。而焦姥母女却因告知众邻而延误了逃生的机会,被滔滔洪水吞没。后人敬仰焦姥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遂将所陷之湖命名为“焦湖”,将湖中一山命名为“姥山”。

动人的传说彰显了居于这方土地的人们崇德向善的美好传统。

如今,巢湖之中的“姥山”不仅景致秀美,且名胜古迹众多,令游客流连忘返。山巅有古塔、古塘、古船塘,还建有“望姑”“虎上”“望姥”三亭。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的文峰塔,也成为游客登岛的“打卡胜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巢湖流域被公认为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凌家滩遗址自1985年被发现,经过文物考古部门的五次大规模发掘,认定遗址年代距今5500—5300年之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经遥感测定,凌家滩遗址的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现了大型祭祀,红陶块砌成的水井和建筑遗迹,以及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足以佐证,凌家滩遗址是已存在政、军、神三权的有巢氏聚落中心。

历史赋予巢湖的沉淀,远不止于此。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巢湖民歌”“庐剧”“洋蛇灯”“粉蜡笺”均生长于巢湖之畔;烟波浩渺的巢湖西岸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三河古镇”,巢湖北岸典型的“九龙攒珠”格局古村落张家疃村,包拯、周瑜、李鸿章、刘铭传、杨振宁等经巢湖水孕育的名字铭刻历史……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一个个人物都在吸引着人们探寻回味。

现代之美拥湖十载城湖相依

一桥飞架南北,两岸变通途。

2021年1月12日,备受瞩目的巢湖大桥经过三年的拼搏,终于通车。在“十四五”开局之初,环巢湖流域也正式进入“跨湖时代”。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通车当晚巢湖大桥的桥面拉索被逐根轮番点亮,整座大桥就像一架竖琴,仿佛被无数只隐形之手轻轻拨弄,颜色变幻,恍若点点星光,五彩斑斓,灯光与湖光也相映成趣。

巢湖大桥的通车,不仅扩展了城市空间、完善了环巢湖流域交通路网结构,更成为一座崛起的“新地标”,也成为环巢湖流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鲜有人知,这座桥建成的背后还有一段“坎坷”故事。实际上,早在区划调整前,当时的地级巢湖市对此项目就开始立项,随后,经过合肥市不断争取和投入,最终这一地标点亮巢湖。

而这,也见证了“拥湖入怀”十周年以来,合肥对巢湖的倾心相待。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安徽实施区划调整,合肥从“临湖而居”转为“拥湖入怀”。此后,站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高度,合肥市加快推进以巢湖综合治理为主的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

2020年,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其中,就要求筑牢生态这个最美底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以及引江济淮生态廊道、环巢湖湿地群、骆岗生态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加强“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建设,着力打造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

湖城共生、湖美城兴。

如今,154公里环湖大道临湖伸展,座座公园环伺,构筑天然“绿肺”,片片湿地建成,构成巢湖之肾,循环吐纳健康鲜氧。优美的自然环境、宜居的城市吸引的不仅是游客,更有络绎不绝的科技人才、创业人才。

一方湖水与一座城,在这十年间得以彼此相依,也生长出“现代之美”。

矗立湖畔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默默地讲述着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71年前,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援下,人民解放军一举突破长江天险,为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来到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他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安徽名人馆则集中展现了全省的文化历史。这其中,安徽名人馆汇聚了从远古、秦汉、唐宋元明清到民国、新中国等各阶段800多位安徽名人及特色文化风采,以及在安徽留下重要足迹的人物等。

作为一座拥有“创新气质”的城市,安徽创新馆也被建设在了美丽的巢湖之畔。是全国首家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充分展示了安徽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成为了巢湖岸线上一颗耀眼的城市明珠。

城市在发展的脉络中既记录着历史,也在成就历史。

“取之有时,用之有度。”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巢湖在长江流域重点湖泊中率先开启全域禁捕,禁渔期暂定为10年,也由此开启了一段“休养生息”之路。

“30多年来,巢湖季节性封湖禁捕和近年来的增殖放流,让湖区渔业资源渐渐恢复。但因为诸多因素影响,巢湖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日趋变坏,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农林水产处主任范军给出一组数据:从2016到2018年,巢湖毛鱼、银鱼、虾、大鱼等主要品种产量都有不同程度下滑。

在他看来,巢湖是长江水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巢湖生态问题关系着长江水系生态安全。此次巢湖湖区实施10年全面禁捕,在历史上是首次,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巢湖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

巢湖百余公里水岸线上,在桨声灯影里生生不息地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的渔民,也开始“上岸乐居”。

十年禁渔,曾经的渔民们不再“以船为家”,也让这八百里烟波浩渺的巢湖有了“休养生息”之机。为此,合肥市还出台《巢湖渔业生态保护区渔民退捕转产实施方案》,投入资金2.78亿元,拆解船只2144艘、1342户渔民退捕转产,完成巢湖渔业保护转产试点。

如今,巢湖水质向好态势得到有效巩固,“城湖共生”的和谐景象正在显露。

围绕巢湖综合治理,合肥又开启实施“碧水工程”“安澜工程”“富民工程”三大工程。

“十四五”时期,合肥将打造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大湖风光、江淮风韵、创新风尚”的城市特色更加彰显。2035年远景目标中,合肥将建设美丽中国新样板,让八百里巢湖更加美丽动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靓的美好图景精彩呈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成为合肥重要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巢湖之美”,美在一湖碧水、美在人文历史、美在既可远观又可近游的旅游资源、更美在城湖和谐共生。秉承着“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这一嘱托,站在新起点上的合肥,新一轮的巢湖美景正在绘就。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