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合肥高新区奋楫扬帆 筑就“十三五”辉煌

时间:2021-01-19来源 : 合肥晚报作者 : 赵明玉 严凌昕 李军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展望“十四五”的蓄势之年。

回望“十三五”的五年,是合肥高新区快速发展的时期。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及“三个高新”建设成效显著、振奋人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喜人成绩。

特别是2020年,面对突发疫情与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合肥高新区凝聚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淬火中迎来新辉煌。

战新产业异常突起经济实力迈新台阶

沧海横流方显本色。尽管遭受疫情冲击,2020年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逆势增长、涨势强劲,预计全年GDP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主要经济指标领先全市。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余家,新增自主培育上市公司6家,在全国开发区中位居前列。安徽自贸区高新区块取得开门红,新获批国家数字出口服务基地、工信部网络安全创新应用示范等国字号品牌,法定机构试点获省政府批复。

2020年,合肥高新区“十三五”完美收官,实属不易更显珍贵。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高新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已较“十二五”末翻一番。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6.3%,固定资产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公共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是“十二五”末的2.17倍、1.57倍、1.37倍、1.98倍和2.94倍,分别年均增长14.6%、9.4%、6.5%、14.6%和24.1%。市场主体达5.4万家、企业超4.1万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余家,上市企业43家、新三板41家。

“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进入新阶段,特别是战新产业的发展令世人印象深刻。

这期间,合肥高新区围绕以智能经济为代表的“1+4”新经济形态培育,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网络信息安全、量子信息等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建成中国声谷、中国安全谷等“国”字号产业园区,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安徽省智能语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网络和信息安全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截至2019年底,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50%提升至70%。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瞄准5G、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5G领域,发布《合肥高新区5G产业发展规划》,成功开展安徽省首例基于5G(SA)移动远程手术指导,发布中国首颗5G毫米波滤波器;大数据领域,建设合肥大数据产业示范园、中国电信大数据产业园,聚集市级大数据企业453家,占全市61%,建成区域经济大脑,为合肥数字经济高地建设提供新动能;区块链领域,组建合肥市区块链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推广。

创新水平全国一流稳居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最大的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合肥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十三五”时期,合肥高新区成为我国科技园区发展速度、质量双高增长的典范,2019年高新区火炬综合排名第6位,再次达到历史新高,连续6年稳居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合肥高新区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持续提升。

合肥高新区深耕原始创新,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攻克变革性技术为主线,创新策源能力大幅提升。加速布局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合肥高新区围绕“2+8+N+3”体系,重点布局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以及未来网络基础设施、超导核聚变中心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心、离子医学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等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成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中科院工研院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了“基础科学-应用技术-产业化”的转化桥梁,为推动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原始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国际前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在量子通信、稳态强磁场、脑科学、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合肥高新区涌现出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合肥高新区坚持优化生态,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着力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打造“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开通政策通、合创券、双创载体服务等应用,在线便捷高效满足双创企业需求。成立合肥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引进腾讯、阿里、36氪等一系列国内外知名孵化载体。构建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出台全省首个支持和引导基金集聚发展专项政策,设计开发“青创资金”、“创新贷”等十余个双创金融产品,搭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推出“合创汇”双创活动品牌,搭建资本项目路演、创业训练营等交流对接平台。与江浙沪共同签订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双创券通用通兑合作协议,促进长三角双创服务一体化发展和资源共享。截至2020年年底,全区建成1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和10家国家级孵化器,孵化载体面积总计360万平方米,共集聚股权投资基金200余支,投融资机构100余家,管理资金总规模达2000亿元。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幸福像鲜花一样灿烂

发展为先,民生为本!“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在不断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同步跨越的局面,宜居高新迎面而来。

科技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持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引导教育优先布局、带动招商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实现基础教育事业的“腾飞”。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科学调整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升中小学办学品质。据悉,目前新建改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共28个,总投资30多亿元,已形成“民办-普惠-公办”的学前教育格局。

2019年以来,合肥高新区与合肥六中合作开办合肥高新创新实验中学,引入中国科大附中举办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全省唯一一所加拿大外籍人员子女国际学校(中加学校)知名度全面提升;社区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公平教育”也齐头并进……

卫生健康共享民生红利。从第一所社区医院在合肥高新区开诊,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分院、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省国际妇女儿童医学中心等高端医疗资源纷至沓来,“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蝶变”。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一直致力于打造多层级、优质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系。目前,在合肥高新区以三甲大型医疗机构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节点、专科医院及门诊部、诊所为补充的三级诊疗体系,“15分钟”医疗健康服务网络已经初具雏形。

合肥高新区基层医疗服务也在不断提质增效,兴园、长宁、江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永和、杨林社区卫生站相继投入使用。全区引入知名专家团队,设立2个“名医工作室”,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落实国家医保惠民政策,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应保尽保”的目标,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参保人数大幅提升,2020年完成参保任务123.88%,创历史缴费人数新高。

文体旅游事业后浪奔涌。过去5年,合肥高新区完成国际人才城等7个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工作,以及1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创建工作。近年来,合肥高新区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大力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着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曾先后两次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处处散发着运动魅力的合肥高新区,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广场、智慧健身步道等健身场所设施遍布其间,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体育公园1处、各式足球场8处、全民健身苑62处、笼式多功能健身场5处、游泳场馆1个、社区体育俱乐部5处。

合肥高新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做大做强科技产业生态旅游。目前,全区挂牌“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打造6大科技研学游主题路线,形成高新特色科技研学文化旅游品牌。合肥高新区实施示范工程,吸纳辖区25家科技、工业类企业参与研学精品体系建设。

【“十四五”谋新局】倾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向“十四五”,合肥高新区更坚定信心,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要有理想、有情怀,紧紧围绕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国家高新区中‘当龙头、进前五’”以及“十四五”全区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要求,重整行装,重新出发。

“十四五”期间,继续抓好企业培养培育,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培育2-3家千亿企业、3-4个千亿产业;抓好科技创新工作,加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雏鹰企业梯队建设,打响深科技品牌;进一步抓好企业上市工作,优化服务、强化支持,力争新增上市企业40家;抓好高端人才招引及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国际化医院、体育设施、健身公园、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抓好城市建设与管理,用国际化视野与标准开展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善于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开展工作;抓好营商环境建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服务企业,树立口碑,塑造品牌;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研究新形势下招商工作的形势和趋势,拿出平台招商、基金招商等新举措、新办法;抓好难题破解,在征地拆迁、空间拓展、路网交通、城市管理等方面攻坚克难;全力抓好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学习力、执行力、廉政力、攻坚克难能力及创新工作能力。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