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在京发布新闻,截至当日上午10时,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达到6000.08万吨(其中原油2451.8万吨、天然气445.31亿立方米),这标志着中国首个年产6000万吨特大型整装油气田的诞生,创造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新高度。
长庆油田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推进油田“二次加快发展战略”。资料照片
“这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勘探开发处处长何建宇表示,在中国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下,地处中国腹地的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6000万吨背后:彰显能源央企的责任担当
在北京新华社新闻大厦举行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新闻发布会上,长庆油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付锁堂说:“长庆油田的发展,特别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凝聚着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沉淀着几代中国石油人的汗水和心血。”
“当年毛主席的预言成真了。”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勘探开发专家胡文瑞在听到长庆油田油气产量突破6000万吨的消息时说的第一句话。作为一个曾经在长庆油田工作34年的老石油人、原长庆油田总经理胡文瑞院士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初,在陕甘宁石油会战启幕之际,毛泽东主席曾作出预言:“庆阳石油有希望。”后来,邓小平同志也曾专门听取长庆油田汇报,对油田勘探开发给予热切关心和高度支持。
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为中国石油人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拼搏奋斗注入了无穷的动力,为他们克服地质困难,推动技术创新增添了无尽的力量。胡文瑞告诉记者,长庆油田攻克了低渗透、低压力、低丰度“三低”油气田开发的世界难题,油气产量快速提升。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长庆油田成为我国增储上产最快的油田。从2003年油气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到2013年油气当量超过5000万吨,长庆油田创造了我国非常规油气田高效开发的奇迹。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升,特别是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油气进口不确定性风险增大。中央提出“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新要求。中国石油立即响应,专题研究部署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努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长庆油田坚决落实中央要求和集团公司部署,迅速将‘稳油增气’调整为‘油气双增’规划,推进‘加快油田二次发展’战略。”付锁堂说,长庆油田石油风险勘探在新领域、新层系和盆地外围多点突破。
据付锁堂介绍,2019年,长庆油田在甘肃庆阳发现储量规模10亿吨级页岩油大油田,今年又在天环地区多层系收获35个高效油藏含油富集区,发现了亿吨级的储量规模;天然气勘探在陇东和宁夏新发现两个千亿方含气区,并在靖边气田西侧获得探明储量2124亿方碳酸岩大气区。同时,页岩油、致密气效益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建成的10亿方致密气高效开发示范区,已完成试气的71口水平井,有31口获得超百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
“长庆油田实现年产油气当量6000万吨的历史性跨越,既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大事,也是我国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大事。”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赵世堂表示,从1970年会战至今,经过50年的艰苦努力,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持续快速有效发展,长庆油田已经建成了世界级特大油气田,成为继大庆油田之后我国又一个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的发展成绩是我国石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和缩影,在我国石油工业和国有企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2月27日,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生产指挥中心,数字化显示屏显示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记者 李一博 摄
非常规低渗透技术:油气勘探开发的一场革命
“如果说在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石油人的拼搏奋斗和责任担当,是长庆油田发展的动力,那么在科技创新上的巨大突破,则是长庆油田成为6000万吨世界级大油气田的关键。”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何江川如是说。
地质资料显示,长庆油田所处的鄂尔多斯盆地储藏着世界上典型的低渗透、低压力、低丰度“三低”油气资源。地表数百米厚的黄土层阻隔了地震波的传输,在这里找油找气无异于大海捞针;而地下岩层致密如同“磨刀石”,要实现规模有效开发则难上加难。世界知名能源咨询公司由此直接判定其为“边际油气田”,“常规技术根本无法实现经济有效开发。”
“常规技术”不行,那长庆石油人就探索“非常规技术”。
据介绍,在油气勘探上,长庆油田由侏罗系油田向更深层三叠系找油和古生界找气战略转移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在储量超4亿吨级西峰油田,勘探就经历过三次失败;在攻克5亿吨储量的姬塬油田时,曾五次无功而返;在10亿吨级庆城页岩油田的勘探,历时近20年。长庆技术人员坚守高原大漠,专注于盆地地质演化、油气生成、储藏机理研究,在实践中终于掌控了获取油气资源主动权,先后找到陕北、华庆等4个探明储量超10亿吨规模大油田,擒获苏里格等3个探明储量超万亿立方米大气田。
在油气开发上,作为“三低”油气田,长庆油田的显著特点是“井井有油,井井不流”,井不压裂不出油,储层不注水没产能,经济有效开发属世界性难题。从上世纪80年代初,长庆油田在陕北革命老区安塞谭家营打下的第一口探井,到上世纪90年代安塞油田投入规模开发,经过8年技术攻关,终于开创了我国特低渗油田经济有效开发之先河。在没有国际先例的情况下,长庆油田依靠自主创新形成了特低渗、超低渗油田、致密气田开发等非常规技术系列,并成长为新世纪以来我国油气产量增长最快的油田。
“长庆的非常规低渗透技术开发,和北美页岩气革命一样,堪称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史上的一场革命。”胡文瑞院士告诉记者,从低渗透油田起步,突破特低渗、再战超低渗、解放致密气,到实现页岩油规模有效开发,长庆油田如今形成了快速获取油气资源的原创性地质理论认识,掌握了高效开发三低油气田的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油气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和低成本开发两大奇迹。历时50年发展,长庆油田已累计给国家贡献油气当量超过7.6亿吨。
对于“三低”油气田开发而言,既要有高技术,还要有低成本。
据何江川介绍,长庆作为我国非常规油气开发的引领者,在探索中形成了安塞模式、靖安模式、华庆模式、靖边模式、苏里格模式等十大低成本开发模式。近年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集成创新的900多项适用技术,嵌入油气田建设、生产、管理等环节,驱动油气开发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缓解了油气开发成本压力,有效对冲了历次国际油价暴跌带来的经营风险。
特别是在今年新冠疫情和国际超低油价叠加影响下,多家国际石油巨头陷入财务亏损,北美众多页岩油企业纷纷破产。长庆油田在压缩投资、降低成本上超过100亿元,今年不仅超额完成年初计划生产目标,还贡献利润超过150亿元,创造了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效益发展的成功范例。
“十四五”6800万吨:长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这不仅是中国石油工业里程碑,也是中国能源行业的里程碑事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教授说,长庆油田堪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记者注意到,当长庆油田站在油气当量6000万吨的历史高点时,人们开始更多关注这个特大型油气田的未来。长庆油田发展潜力如何,能否持续增产,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些成为长庆石油人必须思考和回答的命题。
“基于资源优势的积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低成本模式的创新,让长庆油田在6000万吨的体量上仍具备可持续上产的潜力。”付锁堂透露说,“十四五”期间,长庆油田规划将把油气年产量提升到6800万吨,而且在2050年之前都将保持高产稳产。
长庆油田人的自信源于丰富的资源支撑和先进的技术支撑。
数据显示,目前长庆已累计探明石油储量59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超4万亿方,累积了雄厚的资源基础。而在“十四五”期间,每年还要探明石油储量3亿吨、天然气储量2000亿方以上。更为重要的是,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资源量占盆地总资源量的25%,这是长庆油田未来最重要也最现实的接替资源。长庆油田在岩页油气开发技术的突破——“十三五”期间在陇东建成国内最大的页岩油开发示范基地,使得这家目前已站在历史高点的大型油气田,增加了稳步增产、可持续发展的底气。
“美国凭借页岩革命实现了从油气进口国到出口国的转变,并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郑东华说,长庆油田的非常规技术革命,特别是在页岩油气开发上的突破,对于页岩油气储量丰富的中国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事实上,在当前中国大力倡导低碳转型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中国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后,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只是保障油气资源的接续,还包括生态环保、绿色发展。尤其是作为作业区横跨陕、甘、宁、晋、内蒙古五省区的特大型油气田,长庆油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责任重大。
“多年来,长庆油田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与油气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何江川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安全环保资金超过100亿元,制定了长庆油田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林缘区、水源区、农缘区、库缘区等八种生态保护模式。先后在陕北、陇东区域启动绿色矿山、水源区保护、陇东碳汇林、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建成“中国石油长庆林”“长庆碳汇林”等10多处大型绿色屏障,油区绿化面积达95%,仅甘肃陇东油区碳汇林面积就达80多万亩,榆林气田生产区域沙化土地治愈率达到93.24%。
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担负着50多个大中城市供气。超过445亿立方米的年产天然气量,供给京津冀地区和陕甘宁等区域,形成了安全稳定的气源地,对改善大气污染、净化蓝天、调整能源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97年正式向外供气以来,已累计生产天然气4683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了5.69亿吨标煤,减少碳排放物3.8亿吨,发挥着良好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