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经济日报】跃上新高度! 我国建成年产油气当量6000万吨大油田

时间:2021-01-06来源 : 经济日报作者 : 李琛奇

27日上午10时,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生产指挥中心数字化显示屏上,油气生产曲线跨上6000万吨高点,达到6000.08万吨,其中生产原油2451.8万吨、生产天然气445.31亿立方米。至此,中国石油工业新的里程碑诞生,标志着我国建成了年产油气当量6000万吨级特大型油气田。

总部位于西安的长庆油田数字化生产指挥中心。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增储上产最快的油田。从2012年跃居我国第一大油气田,2013年建成西部大庆,2019年跨越国内历史最高峰,到今年跃上中国石油工业新高度,创造了我国非常规油气田高效开发奇迹。

长庆油田开发的是国际上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油气田,其显著特点是“井井有油,井井不流”,井不压裂不出油,储层不注水没产能,经济有效开发属于世界性难题。

长庆推进油田“二次加快发展战略”。

从低渗透油田起步,突破特低渗、再战超低渗、解放致密气,到实现页岩油规模有效开发,长庆油田先后近50年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形成了快速获取油气资源的原创性地质理论认识,掌握了高效开发“三低”油气田的主体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油气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和低成本开发两大奇迹。

储量超4亿吨级西峰油田,勘探上就经历过三次失败;攻坚储量5亿吨姬塬油田,曾六次无功而返;10亿吨级庆城页岩油田的勘探,历时近20年。凭着坚韧的毅力,长庆人终于掌控了盆地油气资源主动权。技术人员坚守高原大漠,数十年专注于地质演化规律、油气生成、储藏机理基础研究,创新完善了油气勘探六大成藏理论。

苏里格气田实现绿色园林式开发。

近两年,石油勘探在甘肃庆阳发现储量规模10亿吨级页岩油大油田;天然气勘探在陇东和宁夏新发现两个千亿方含气区,并在靖边气田西侧获得探明储量2124亿方碳酸岩大气区,风险勘探在我国北方擒获首口海相页岩气高产井。截止目前,累计探明石油储量59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4万亿立方米。资源优势的积累,让长庆如今在6000万吨巨大体量上,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近两轮国际超低油价倒逼下,长庆油田全力攻关页岩油、致密气规模有效开发,先后建成国家级百万吨页岩油示范区、10亿立方米致密气高效开发示范区。加快了在5000万吨高点上挺进6000万吨的速度。

长庆油田快速发展来之不易。上世纪90年代,安塞油田从发现到规模开发,前期技术攻关就花了8年时间,开创了我国特低渗油田经济有效开发之先河。新世纪初,技术人员在毛乌素沙漠历经6年实践探索,才使我国探明储量最大的苏里格气田实现效益开发。

苏里格气田女工在天然气处理厂巡检。沈光华摄

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已突破70%、43%,大规模油气进口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大。长庆油田不断挑战国际非常规油气开发极限,依靠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公司技术垄断,掌握了水平井优快钻井、体积压裂关键核心技术,攻克了致密气、页岩油开发世界难题,让“三低”油气藏爆发出巨大能量,引领我国油气开发进入“非常规”时代。

面对“三低”油气田“多井低产”现实,长庆油田探索形成了安塞模式、靖安模式、华庆模式、靖边模式、苏里格模式等十大低成本开发模式,确保油、气田开发始终沿着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可持续的方式转变。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集成创新的900多项适用技术,嵌入油气田建设、生产、管理关键环节,驱动油气开发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拉动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向新型工业化转型,缓解了油气开发成本压力,有效对冲了历次国际油价暴跌带来的经营风险。

长庆油田已累计给国家贡献油气当量超过7.6亿吨。一个6000万吨级特大型油气田的长期稳产上产,让中国在国际能源合作中有了更多话语权。基于资源优势的积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低成本模式的创新,长庆油田规划在“十四五”期,把油气产量年产量提升到6800万吨。

黄土高原绿色环保油田。

长庆油田生产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既是我国油气重要接替区,也是中亚油、气进入东南沿海必经之地。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担负着50多个大中城市供气。超过445亿立方米的年产天然气量,给京津冀地区和陕甘宁蒙区域,形成了安全稳定的气源地。自1997年正式向外供气以来,已累计生产天然气4683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了5.62亿吨标煤,减少碳排放物15.29亿吨,发挥着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日报记者李琛奇通讯员彭旭峰)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