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链”上合肥 “芯”光灿烂

时间:2020-12-14来源 : 合肥日报作者 : 苏晓琼 王旭东

晶合集成全景  记者苏玲 张大岗 郭如琦 摄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受疫情“黑天鹅”的影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世界步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应对复杂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产业链的现代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破局关键。

特殊时期,当行特殊之举。

2020年6月,《合肥市做好“六稳”“六保”抓细抓实经济发展工作“123+10”行动方案》印发,“123+10”行动正式启动。其中一大亮点是,首次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由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分别担任12条重点产业链的“链长”。这一高规格的制度探索背后,体现出政府应对挑战的担当作为,更蕴藏着“育先机开新局”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12月上旬,记者兵分多路,深入企业实地采访“合肥十二链”。本报自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聚焦“链长制”,展示全市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所构筑起的发展新优势,激荡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

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对于被称为现代工业“粮食”的集成电路而言,在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困局之下,“链”的构建,成为产业突围的关键。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2%。疫情影响下,直观的数字,透露出合肥发力芯片领域的信心。

铺展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全景图,不难发现,联发科技、长鑫存储、晶合集成、通富微电等近280家企业“芯”光熠熠,串起了一条耀眼的“合肥芯”“合肥产”“合肥用”产业链,崛起了一座现象级产业地标。

获批全国首个“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跻身国家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全产业链的城市之一……由“链”入手,合肥正在以先人一步的姿态,推行“链长制”,开展“延链补链强链”的攻坚战,拉长长板、补齐短板,锻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韧性,激发经济活力。

“芯”机遇,产业地标正崛起

现代产业体系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断供,整条产业链就会面临风险。如何破解这样的困局?合肥的芯片企业正努力将“断链”的风险化为“锻炼”的机遇。

“今年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这是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经理蔡辉嘉在多个场合谈及的话语。这一“豪言”的背后,是晶合节节攀升的月产能所带来的底气。截至今年10月,晶合月产能达到3万片,在手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市占率继续位居全球第一。

在蔡辉嘉看来,对于晶合这样的晶圆代工企业而言,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极为重要。“集成电路的产业链较为复杂,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和设备等环节,需要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分工合作。”

在晶合向南约40公里的合肥通富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龙更有感触:2015年来到合肥,得益于合肥全产业链的布局和发展环境,通富微电迅速成长为合肥封测领域规模最大、技术布局最全面的企业,今年疫情期间各项生产指标增幅喜人。

联发科技、杰发科技等设计企业星罗棋布,长鑫存储、晶合集成等制造企业不断成长,通富微电、国晶电子等封装测试企业日益壮大,芯碁微装、安徽易芯等设备材料企业加速布局……颗颗“芯”光,点亮全产业链:一批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部分产品的性能及指标已达到国际主流水平,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环境日臻完善。

“合肥成为近十年来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系统布局、成效突出的城市之一。”提及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陈向东不吝赞誉:依托于高等院校科技人才以及长三角产业方面的辐射优势,合肥在芯片制造、封装、设计、装备、材料等关键环节上,都形成了相当体量的能力。

“链长制”,新格局下的新担当

在疫情这场“压力测试”中,传递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值得重视。作为“六稳”“六保”的重要一环,这不仅测试企业应对风浪的“抗压性”,更考验着政府劈波斩浪定航向的智慧。

在这样的背景下,“链长制”的施行正逢其时。这一创新制度,目的在于把稳产业链发展方向,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和“分布图”,因链施策,做大做强产业链条。

集成电路是合肥重点培育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尽管合肥已经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镇,但也还存在着短板。由于起步晚、积累少,和北京、上海、深圳、无锡等先发地区存在差距。

“‘链长制’的施行,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蔡辉嘉说,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合肥对产业的重视,另一方面体现了政府聚焦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链、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服务的决心。

7月9日下午,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赴合肥高新区调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场办公研究产业推进事项,提出要“集成政策集合力量集聚企业,尽快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

8月23日下午,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提出要围绕“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9月开始,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发展对接会、2020中国半导体材料创新发展大会、2020第五届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合肥)高峰论坛……一场场高规格的盛会接连召开,合肥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这份重视和聚焦,背后大有深意。环环相扣、紧密协作的产业链,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上下游联动合作、产业链协同创新。

合肥杰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总监冯建华坦言,在“链长制”这一制度的“黏合”作用下,企业能更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更好地布局未来。另外,通过政府的牵线搭桥,产业链上下游能共享人力、设备等资源,分担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拓展市场。

“链时代”,以新应变谋未来

12月9日,2020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榜单在合肥发布,合肥以28个席位的好成绩位列全国第6位。其中,分布在集成电路产业的达7家(博微太赫兹、芯碁微装、新汇成微电子、云塔电子、摩尔精英、恒烁、达博科技),成为占比最大的领域。

隐形独角兽,瞄准的是更远的未来。“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这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当前产业发展已经从群时代走向了链时代。”市发改委主任朱胜利分析认为,产业集群侧重追求规模,而产业链更注重产业内部的关联与协同,从“群时代”到“链时代”意味着从规模向质量的转变。

眼下,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战略扎实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自贸区、国家战新产业集群等重大红利加速释放。“链时代”下的合肥,正在立足优势、梳理差距,探索一条“拉长长板,补齐短板”的新路子。

在朱胜利看来,集成电路产业更注重技术突破创新,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需要在项目研发、人才吸引等方面给予倾斜。

重磅发布12条重点产业链产业青年人才安居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和科研院所资源,争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合肥微电子研究院建设……在“下好创新‘先手棋’理念的指引下,合肥正凭‘政产学研用金’的深度融合,创优营商环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走活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抢抓新机遇,关键在于用好“创新牌”,吸引人才来。“合肥芯”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存储、显示驱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等特色芯片做大做强,高端通用芯片、材料和装备、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领域展开布局,国家集成电路战新产业集群能级全面提升,2025年集成电路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

“芯片产业从1到10,往往比从0到1更难,需要的资源和投入、面临的压力将几十倍于前。”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表示,产业需要政府发挥战略定力,集中精力一步一个脚印发展。未来几年,合肥有望交出更加亮眼的成绩单。

短评

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芯屏器合”“集终生智”……这些“关键词”构成合肥产业的鲜明特色、现象级产业地标。大疫之下,合肥准确识变、主动求变、创新应变,重磅实施“123+10”行动,聚焦12个重点产业,启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实践证明,一系列科学部署,举措得当、精准靶向,聚合了创新资源,促进了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合肥传统产业深耕多年、树大根深,拥有扎实基础与聚集效应。适应新形势,构建新格局,延链补链强链之举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增添了强劲动力。传统产业继承的是“创新传统”,传承的是“改革基因”,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拓展了这些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使之在新技术背景下焕发出全新活力。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让新兴产业绽放异彩。合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紧紧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加速产业创新,用有效的举措、有力的行动、有序的推进,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创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为未来发展夯实硬基础,为未来发展打造新优势。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而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合肥致力于绘制产业图谱,更新产业政策,营造产业生态,招引产业人才,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注入源头活水,进而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