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镇兴隆村羊肚菌种植基地 摄影 谷成斌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成都简阳市立足资源优势,下足“绣花功夫”发展产业,持之以恒搭平台、培主体、树品牌、促融合,着力培育农业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形成撬动可持续脱贫的有力“支点”,全面提升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让产业这个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为精准脱贫输送力量,让脱贫群众的腰包鼓起来。2014年至2019年,简阳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363元、2714元、3428元、6443元、9486元、10453元,年均增幅37.31%;特别是2016年简阳融入成都后,2017年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比2016年同比增长87.95%,顺利实现户脱贫村摘帽。
打造产业发展根基 用基本要素筑底色
有什么样的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打造好脱贫攻坚的基础,即打造产业发展根基,用基本要素筑底色。
石钟镇庙山村是脱贫村,地处三星镇、壮溪镇、石钟镇三地交界处,距离简阳城区25公里,以前不少业主来实地参观后,因基础设施差又离开了。2019年,全长3900米的水渠建设完成,不仅改变了多年来庙山村农民“望天种田”的状况,还赢得两位业主签约入驻300亩庙山村农业园区。业主的引进,激活了一池春水,部分村民在园区打工获得了不错的收入,借园区建设一些返乡村民搞起了产业,整个村的人气旺起来。
简阳市围绕农业生产薄弱环节,统筹推进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田网、渠网、路网、观光网、设施网、服务网、信息网及耕地提升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以来,简阳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72亿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组道路870公里、生产便道400公里,新(改)建蓄水池、山坪塘、提灌站等1693处,新建渠道186公里,新打机井2009口;同时,成立简阳市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构建产业扶贫工作机制,切实做好产业扶贫进度安排、人员调配、资金使用等各项工作;按照省、成都市实施产业扶贫专项行动的统一要求,结合简阳实际每年制定出台产业扶贫实施方案,作为全市产业扶贫的发展纲领和行动指南。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用集体经济改革绘蓝图
简阳市将集体经济改革作为设计主线,真正促进群众稳定增收。
云龙镇龙潭村2014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有贫困户105户,贫困人口324人。为做好产业扶贫,该村以“合作社促产业、产业聚党员、党员带群众”的理念,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探索完善“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的运行模式,创新“返租倒包”机制,发展简阳晚白桃240亩、金秋砂糖橘300余亩,林下养鸡场年出栏跑山鸡8000余只,2019年年末实现可分配盈余27万元。
近年来,简阳市充分利用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成果,实施“四合一”模式发展壮大脱贫村集体经济,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3+N”多渠道发展集体经济路径,利用现有土地资源、集体经营性资产、产业发展基金建立3条稳定增收渠道,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村民变股民的转变;2019年全市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482万元,集体经济人均收入达32.07元。
不仅如此,简阳市还通过投放产业扶贫基金作为村集体经济的启动资金,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外生扶持向内生致富的转变,切实为脱贫户的自我发展带来持续性“造血”动力;大力发展优质伏季水果、粮油、蔬菜、生猪、山羊、绿色生态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创响“四川扶贫”公益商标,截至目前已完成永宁桑葚、新市藤椒等31个“四川扶贫”商标注册。
培育壮大带贫主体 用农业科技绣“致富花”
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做一件。如何“绣好”脱贫这幅刺绣作品,落针很关键。简阳市用农业科技作为落针技法,培育壮大带贫主体。
简阳市借助龙泉驿区、成都兴城集团扶贫对口帮扶优势,以优质水土培育,科学管理方法,重点发展水蜜桃种植。目前共种植水蜜桃7000亩,年产量约300万公斤。
简阳市深入实施科技扶贫,派出驻脱贫村农技员105人,坚持每年在脱贫村遴选科技示范户630户,有效带动脱贫村及脱贫人口脱贫致富;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逐渐在全市范围内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着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鼓励科研院校、技术专家、工商资本、农技员到村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建强农业产业园区,积极探索农业龙头企业与脱贫村、脱贫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实现路径,健全完善“产业园区+公司+贫困村+贫困户”减贫带贫机制,高标准打造231平方公里扶贫产业功能区,着力形成“后扶贫时代”的利益联结、成果共享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