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合肥跨越发展又迎“高光时刻”

时间:2020-09-25来源 : 合肥日报作者 : 赵俊松 黎静 苏晓琼

 
华灯初上的安徽创新馆。记者张大岗摄

 

阳光电源的工人在进行集中式逆变器产品模组组装。记者宋炎骏摄

 

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秩序井然。记者宋炎骏摄

 

8月19日,在位于合肥经开区的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拍摄的智能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李长龙记者张大岗摄

9月24日上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肥正式揭牌,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也同步启动运行。合肥又迎来了跨越发展的“高光时刻”。

自贸试验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那么,合肥片区这块“试验田”如何培养好?在建设自贸试验区中又有哪些独特优势?

科技创新突出!新兴产业集聚!

合肥的回答铿锵有力!

创新天地,处处闪耀科技之光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之人。安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承载着多年来的历史脉动。猛然发力的背后,是合肥这座城市拥抱科技创新的坚定决心和独到眼光。

近年来,合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下好创新“先手棋”,走活高质量发展“一盘棋”,创新高地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如全社会研发投入、技术合同交易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等持续“两位数”增长,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引领支撑合肥GDP上升至省会城市第9位、长三角城市第7位。

——聚焦改革创新,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机制。

充分发挥合肥市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强化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构建形成全市“一盘棋”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动局面。积极探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较早开展国家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科技成果“三权”管理改革等措施,在全国率先改革科技投入体制,加快提升科技领域公共服务水平。逐年修订调整支持自主创新政策。

——聚焦基础前沿,构建创新平台网络体系。

布局重大战略平台。高水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瞄准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前沿领域,加快布局大科学装置和基础研发平台。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工程实现百秒量级强流负离子束引出,先进光源、大气环境、强光磁三大科学装置启动预研,离子医学中心、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等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加快建设,为我市推动基础前沿领域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共性技术平台。加强与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围绕产业需求加速建设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哈工大机器人等21家“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实现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化、松散化、单项化向长期化、系统化、实体化转变,充分发挥科技资源集聚和整合功能。涌现出石墨烯复合材料、城市生命线系统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先应用技术成果。

打造科技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全国首个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科技大市场,集中展陈代表安徽最新创新成就的高科技产品1400余件。着力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全生命周期创新链,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截至目前,全市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68家、众创空间88家,拥有国家级双创基地4个、国家级双创特色载体4个,加快实现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梯队。

培育初创型企业。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大调研等专项活动,确保各项惠企政策“应享尽享”。今年以来,及时拨付省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兑现和省科技重大专项配套资金约1.2亿元、市自主创新政策兑现资金1.61亿元。着力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今年1~8月,全市已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57家,是去年全年的1.37倍。

壮大成长型企业。抓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新券等普惠性政策落实,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39户。聚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滚动组织企业开展科技攻关,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已累计实施164个市级关键技术重大研发类项目,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做强成熟型企业。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组建首批10家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8家;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8家。鼓励企业融资上市,今年以来5家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

——聚焦创新生态,提高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坚持科技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坚决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牵头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率先挂牌成立首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夯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完整的“育才、引才、集才、留才、用才”政策体系。切实发挥天使投资基金作用,以股权、债权以及通过参股天使投资子基金投资等形式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在肥创办企业,目前,基金总规模已达6.24亿元。瞄准顶尖人才,强化招才平台建设,累计建设院士工作站65家,在肥服务“两院”院士133人。促进科技惠及民生,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迅速启动部署了11个应急攻关项目。

从中国科大、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相继迁入,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全面铺开;从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现有大科学装置功能持续提升,到聚变堆主机系统、离子医学中心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研发平台加快建设……

回望这一路,在探索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合肥聚焦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形成了具有合肥特色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努力打破创新资源条块壁垒,初步构建形成了“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创新链条。

大潮涌动,风劲帆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合肥将高举创新最靓名片,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构建高能级平台体系,实施高水平科技攻尖,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产业高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强则经济强,制造业兴则经济兴。安徽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合肥片区作为核心片区,产业承载起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探究其背后,是近年来合肥抢抓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芯屏器合”“集终生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重要的“产业地标”。

“芯屏器合”挺起先进制造业脊梁,助力合肥在未来经济竞争舞台上贡献力量。

“芯”光灿烂——集成电路产值年复合增长率居全国前列,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布局加速形成;“屏”步青云——在国内形成了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完整、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器”势磅礴——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世界第一;“合”家欢乐——合肥获批国家首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市战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比前7个月加快6.0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0.7%。

——抓顶层设计,下好“先手棋”。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合肥战新产业集群取得突破发展,离不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更离不开顶层设计的部署。合肥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三重一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集群建设工作。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打通了集群培育、成长、壮大的全生命流程。

——抓龙头带动,做强产业链。

合肥确立了“领军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实施引进和培育相结合,不断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完善战新产业发展链条。在京东方、长鑫存储、科大讯飞等领军企业和项目的带动下,合肥省级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基地迅速发展,经过系统培育已上升为国家战新产业集群。

——抓创新引领,抢占制高点。

创新一直是合肥的靓丽名片,近年来,合肥全力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重点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与中国科大、清华、北大、哈工大等高水平高校院所共建26个协同创新平台,组建联合实验室或技术中心近百家、引进创新团队超百个、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300家。

——抓金融支持,铸牢“定海针”。

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创新融资模式,创新支持政策,为各类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通过创新融资方式、优化资本布局,构建重大项目国有资本进入退出通道,探索“引进专业团队-国有资本投资引领-项目落地-通过上市通道退出-循环支持新项目发展”的产业运作模式,运用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产业集群发展。

——抓养人环境,引得“凤凰来”。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从“聚人之城”到“养人之城”,合肥多项措施发力:政策引人、科教育人、服务留人、事业聚人……先后出台多项支持人才发展政策,积极创建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开通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建立覆盖住房、教育、医疗、生活补助等政策扶持和保障体系,连续两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第三名。

——抓关键环节,打造好生态。

合肥统筹资源、整合政策、精准施力,用好政策工具助推战新集群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高质量发展30条”、“三重一创”等政策;聚焦集群主导产业,出台“中国声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专项政策,建立良好的企业生态体系。在营商环境方面,合肥持续开展“效能革命”,获评全国十大“办事不跑腿”城市、首届中国营商环境评估进步奖第一名、全国7个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非常高”的城市之一。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乘长三角一体化东风,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总体部署,合肥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资源链深度融合,形成集聚发展合力,推动合肥战新产业发展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合肥将继续夯实产业这个最关键的根基,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纵深推进“芯屏器合”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国家战新产业集群,实现战新产业“由有到大、由大到强”,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