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梁楠郁出生于1980年,曾是中国石油审计服务中心科研与事业审计处副处长,现任西藏那曲市委副秘书长、双湖县委副书记。2016年,他接过前面13任中国石油援藏干部手里的接力棒,投入到西藏那曲市双湖县的扶贫事业中。4年时间里,他与双湖人民共同改进医疗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发展脱贫产业,为双湖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19年6月,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最美支边人物”称号。
梁楠郁在最美支边人颁奖晚会上
今年9月,是中国石油援藏干部梁楠郁来到西藏双湖县的第50个月。
此时的他,皮肤黝黑,干裂的嘴唇略带紫色,这是长期缺氧、血红细胞增多的症状。从外貌上看,梁楠郁已经与身后苍凉、黄褐的土地交融在一起,很难联想到他原本来自首都北京。
梁楠郁在双湖县城
逆行:扎根“藏北无人区”
出发前,曾到西藏旅游过的梁楠郁对自己的高原适应能力充满信心,可当地的偏远苦寒超出了他的想象。
2016年7月28日,天色刚亮,梁楠郁第一次乘上前往双湖的汽车。司机旺玛平措的车从清晨开到傍晚,从柏油路开到土路,反而越开越快。原来,路程的后半段是无人区,没有信号,野兽出没,天黑前如果赶不到县城可能会有危险。
14小时后,当梁楠郁第一脚踏上双湖这片土地时,感觉像踩在了“云端”: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含氧量仅为内地的40%;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被称为“人类生命极限试验场”;在当地人眼里,双湖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他们向往着内地的生活。而时任审计服务中心科研与事业审计处副处长的梁楠郁,接下前面13任中国石油援藏干部手里的接力棒,选择来到这里。
当时双湖仍是全国贫困县,21.9%的人口未脱贫。为了亲近这片土地,梁楠郁先后跑遍了双湖的每一个村落,行程超过10万公里。地广人稀是他对双湖的最初印象,“1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着1.404万名老百姓,相当于北京二环内只居住了8个人。”
梁楠郁在对口帮扶多吉老人家
梁楠郁回忆,初次拜访“结对子结亲戚”的多吉老人时,老人所在的达吾玛宗村没人说得清他住哪,还是小伙子扎西自告奋勇,说半年前放牧时看到过,才凭着印象带车驶进草场,两个小时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土房子和房前的多吉老人。尽管心里早有准备,他仍被眼前的情形惊到了:4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放着一个炉子、一台电视机、一组柜子,一堆羊粪,甚至连张床都没有。这便是当时双湖不少牧民的生活写照。
“论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双湖在全国贫困县里都算艰苦的。”这并没有“吓”退“逆行者”梁楠郁,他毅然在这里扎根,引领和见证这片土地的每一个改变。
2016年底,大电站建起来了,“摸黑”3个月、每天烧牛粪取暖的梁楠郁,用上了电暖气、加湿器和制氧气,终于能在暖和的屋子里睡上个安稳觉了。
2017年年底,双湖通网了,当梁楠郁第一次从手机里看到北京的亲人时,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2018年年初,公路通了,那段让梁楠郁印象深刻的无人区土路变成了公路,拉萨到双湖的时间也缩短到了10小时以内……
基础设施有了,百姓的日子也好了起来。2019年,双湖县终于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贫困发生率降为零,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
在梁楠郁的帮扶下,多吉老人的生活也今非昔比:搬出了草场,住进了乡里安置房——100多平方米的独门独院。羊被放进了畜牧合作社,自己跟村里合作开了个小卖铺,去年收入超过了7万元。
双湖第一台抛宫产婴儿——霍党生出生照片
新生:一台“云端”手术
2017年8月23日20时30分,西藏双湖县人民医院手术室,传出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
室内,吸着氧的主刀医生抱着3.2千克的男婴,松了一口气。
室外,家属、当地百姓、县领导……一群人欢呼了起来,孩子的祖父母手捧金色哈达,等着“恩人”们出来,孩子的父亲决定让孩子随主刀大夫霍志平的姓,名为“党生”。
这是一场创造历史的特别手术:世界医学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海拔最高的剖宫产手术。
时间的指针回到2小时前,雅曲乡孕妇曲德的胎儿脐带绕颈,无法顺产,情况危急。最近的上级医院在550公里开外,来不及转院。虽然当时有中国石油的援藏医疗队坐镇双湖,但县人民医院里的所有手术设备从未启用过。海拔如此高,没有任何临床先例可循,风险极大。但如不手术,产妇将生命垂危。
经过慎重的论证和征得家属同意后,中国石油援藏医疗队和包括梁楠郁在内的县领导班子冒着巨大的风险,决定救人要紧,进行急诊剖宫产手术。为了避免因缺氧影响动作的精准度,主刀团队决定吸氧作业。
时间倒转到10个月前,梁楠郁刚来到双湖,他发现当地急缺医疗设备和医疗人才。“有了健康,才能更好地奔向小康。”梁楠郁下定决心改变这一切。
没有设备,就找来设备。梁楠郁和双湖县人民医院院长强久卓玛盘活现有麻醉机设备,中国石油捐赠了呼吸机、腹腔镜等医疗设备。
没有医生,就培训医生。2016年年底以来,双湖县先后选派28名医生到中国石油中心医院等地培训,培养出能做手术的医疗团队。
在梁楠郁的积极推动下,当时盘活的设备派上了用场,当时培训出来的医生成为了手术助手,才有了后来那一幕的母子平安。这场“云端”上的剖宫产,也成为双湖医疗发展的里程碑。
之后3年,双湖县人民医院各个科室的人员逐渐配备到位,各种先进的医疗检查仪器被启用。如今,双湖县人民医院已经能自主开展阑尾切除手术,双湖百姓再也不用什么病都往拉萨赶了。
希望:走出双湖的孩子们
2020年6月20日,是双湖中考的第一天,考场外众多学生家长翘首等待着走出考场的孩子们。
而4年前,分管教育的梁楠郁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考场外可是一个家长都没有。当地教师告诉梁楠郁,这是因为牧民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
虽然从2012年起西藏就全面落实15年义务教育免费“三包”政策,但在双湖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有能力考上高中,中考升学率始终不高。
与北京援藏教室在双湖交流
与牧区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梁楠郁发现,牧民穿一件藏袍,带一块糌粑,就能在外放一天羊。这种生活方式,简单有效。不管哪项工作,一定要先找到简单有效的措施,找到一个突破点,树立一个标本,让老百姓看见实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百姓支持。而帮扶双湖的重要突破口,就是教育。
“先得让牧民从教育中看到希望。”为了提升双湖教育水平,梁楠郁想到两个解决办法。
一是巧借外力——送双湖中小学生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拉萨北京小学、北师大附中等地就读。今年高考,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就读的4名高三学生全部考上大学,其中1人成为首个超过重点本科线的双湖学生。
二是自力更生——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2018年,双湖学生终于实现内地西藏班零的突破。目前已有10名学生走出双湖,走向全国。
回忆起这一路,梁楠郁感慨万千。4年前,他第一次见到拉萨北京小学校长刘峰,便提出想让双湖孩子来拉萨读书。没想到被现实将了一军:孩子们住宿、吃饭和安全问题怎么办?
本以为梁楠郁会知难而退,可之后半年梁楠郁8次跑到拉萨找他商量对策。用刘峰的话说:“我就是被他这股子‘轴’劲打动了。”
储物间被改造成了宿舍,做饭师傅答应为了孩子们开“小灶”,双湖派来生活老师解决了安全问题,但头疼的问题又出现了,孩子们周末怎么办?
深知教育改变命运的刘校长带头发话,“每周末,我们校领导班子和所有教研室主任每人领一个孩子回家,洗澡做饭洗衣服全都包了。”
在中国石油和这些爱心教育人士的帮助下,2017年,双湖县教育局选拔出第一批外出读书的孩子,之后陆续又有40多名双湖中小学生走出去,将双湖的希望“洒”到拉萨和北京。在梁楠郁看来:“教育不仅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甚至能改变一家人、一个县的命运。”
发展:来自第三极的馈赠
《第三极的馈赠》一书中,乔治•夏勒写道:羌塘,一个有魔力的名字,让人脑海中浮现出那份特有的孤独,空廖,寂静,荒凉,一个无法亲近的地方。
双湖县就位于羌塘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腹地,拥有仅次于南极、北极的世界最大陆地型冰川。湛蓝色的色林措湖水,近在咫尺的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这片无法亲近的土地,被梁楠郁们掀开了神秘的面纱。
2016年,终极越野汽车拉力赛开到了双湖,当110辆赛车300多人的车队抵达双湖时,双湖历史上第一次堵车了。各式各样的赛车塞满了唯一的街道,百姓们全来到街上拍照留念,冷清的双湖自此热闹了起来。
之后,梁楠郁又找来专业团队,利用3年时间打造出“羌藏高原原生态体验游”,不仅发展了当地经济,还有效保护了环境。产品推出仅4个月,收入就超出之前双湖全年旅游收入的4倍。这一系列动作还吸引来了《驶向荒原》摄制组,为双湖拍摄的节目网络点击量破千万次,打响了双湖旅游的品牌。
除了美景,来自第三极的馈赠还有卤虫卵。在藏语中,卤虫卵名为“加措色钦”,意为“大海金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捕捞卤虫卵,就成为了双湖财政和老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
虽然双湖的卤虫卵无药孵化率高,但往年却卖不上好价钱。为此梁楠郁提议,开展竞标。2017年至2018年,双湖组织两次公开招标,都流标了。新入场的投标企业无一举牌。更糟的是,第二年一位签了购买合同的新客商,也临阵违约。
赌着一口气,梁楠郁挑选了近20家大型卤虫卵企业逐一走访,掌握了水产养殖企业的第一手资料,把自己变成了半个专家。2019年年初,招标重启前,梁楠郁把竞标公告和一封公开信发到每位投标人的电子邮箱里。信中讲情怀、讲行情、讲管理、讲未来,并承诺本次竞标一定是公开、公平、公正的,价高者得。
不知是诚意还是专业打动了这些企业,第三次招标会非常成功。新老客商,争相举牌。在当时成品卵价格腰斩的情况下,双湖卤虫卵毛料卖出了历史最高价。
2018年8月,中国石油捐赠1380万元建设卤虫卵深加工厂,摸索出了“基础研究+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基础上的中国石油产业援藏扶贫模式。
今年7月25日,卤虫卵深加工厂项目投产仪式暨第一批产品签约仪式在那曲举行,当场完成今年销售任务的7成,销售价格比原来直接卖毛料价格提高45%,预计可使双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每人增收3000元以上。“这是我4年来最开心的一天,压在我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梁楠郁说。
发展产业,培育当地造血机能是所有扶贫干部的工作重心,也是最大愿望。如今培育出旅游和卤虫卵两个支柱产业,梁楠郁终于欣慰地看到双湖县拥有了长期、可靠的脱贫产业。
昏暗的灯光,一支笔、一个本陪伴了梁楠郁在双湖的一千多个夜晚,上万字的日记记载了梁楠郁在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
梁楠郁的日记本有一首原创诗:普若岗日,无声无息,巍巍峨万年之久;利禄众生,吵吵闹闹,轻飘飘百年之身。透过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梁楠郁坚守双湖的初心:匆匆百年,只有真正帮助到他人,造福一方才算实现了人生价值。
尽管高原缺氧,长夜无眠,去年的今天,梁楠郁因为放不下推进中的卤虫卵项目,放不下当地淳朴的牧民,做了个重大决定:留下来,他们不彻底脱贫,我就不回家!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