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新,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开江采输气作业区党政办副主任。在中央打响的脱贫攻坚战中,成为“全国近20万驻贫困村第一书记”中的一员,2015年,由西南油气田公司派驻公司精准扶贫定点帮扶村——四川省九龙县乌拉溪乡石头沟村,挂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任职以来,从加强宣传搞好思想动员、深入农户做好调查研究、真抓实干为民办事、立足实际抓好规划实施等重点工作入手,为加快石头沟村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秋的雪域高原,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群山环抱间,平均海拔2600米的甘孜州九龙县乌拉溪乡石头沟村坐落其间。通往村落的唯一一条水泥路,海拔落差1000米,以一块带有“宝石花”标记的村牌为始,辗转56道弯的险峻,如银蛇般盘山而上。
从坑洼泥泞到平整敞亮,从提及叹息到连连点赞,这条全长11公里的山路,承载着石头沟村两年来的“蜕变”历程,连通了山巅和山下“两个世界”,开启了石头沟村脱贫摘帽的致富之旅,也在许新这位“80后”石油小伙与石头沟村民心中构筑起了一座关于信任关于希望的友谊之桥。
畅通“硬化路”
扶贫工作,从修路开始
11月6日清晨,“嘣——嗡嗡”的弹棉花声此起彼伏,伴着空中翻飞的絮,一对做棉被生意的河南夫妇正在临时搭起的棚下有条不紊地弹着棉花。一旁,许新正在和准备弹新棉被的村民们,热热闹闹地“苏格(彝语:唠嗑)”。
两位“外来客”为何会从“千里之外”“闯入”这山坳里的小村落?许新的思绪回到了两年前。
石头沟村,四川省省定贫困村之一,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村落。村如其名,植被贫瘠,山区可种植面积稀松,居民人均耕地面积仅0.8亩。全村无特色产业,以种植洋芋、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生活支柱,养殖业不成规模,生产结构单一,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000元。这是许新接任石头沟村“第一书记”一职时,搜集了解到的村里情况。
2015年11月27日,当满怀斗志的许新坐着汽车颠簸了1个多小时才走完11公里入村路,看到村里随处可见的破败土屋、地里稀松干瘪的果蔬作物,看到资料上的情况被放大数倍摆在眼前时,他才真切感觉到了肩上沉甸甸的重量。
今年44岁的彝族村民马木呷,肢体残疾。时隔5年,当他抚摸上靠在墙角早已锈迹斑斑的摩托车,再次回想起那个车祸的雨天,依旧痛苦不已。这条坑洼不平、“看天变脸”的通村土路,摔断了马木呷的腿,止住了藏族村民陈云刚的求学之路,也阻断了石头沟村184户村民的致富希望。
“村子没有一条顺利通往外界的路,才是真正制约发展的瓶颈。”许新迅速抓住了打开扶贫工作局面的关键:修路。中国自有“要致富,先修路”的俗语,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只有脉络通了,血液才流畅。
明确目标,说干就干!因通村路又窄又陡、行车困难,为节省路途时间,许新从入村之初,便开启了风雨无阻的“暴走”模式:每天踩着泥泞往返于乡村之间,一脚泥一脚水地徒步3个小时上山走村入户、进行调查寻访。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走坏了新买的运动鞋。
“石头沟村农户居住小集中、大分散,道路全部依山而建、蜿延曲折、上下落差大,无硬化通村、到组、入户路,雨天出行极为不便。”在持续开展实地勘察、反复和地方政府及村户进行寻访确认后,许新以最快的速度给西南油气田公司提交了一份精准扶贫实地勘察报告,并将石头沟村道路问题图文并茂地作了详细汇报。西南油气田公司很快做出回复,并在许新与各方相关负责人共同协调落实下,440万元通村路建设资金很快就位。在西南油气田公司的协助下,石头沟村对11公里通村路率先进行硬化施工,仅用2个月就完成了项目。
在石头沟村直接经济产物中,绿色生态猪肉效益较大。但因运输不便,村户大多只能把新鲜猪肉制作成腊肉,择机出售。自2016年6月通村硬化路建设完成后,短短4个月,村民们就依托一辆运输车,卖出了110头绿色生态猪。“在这儿生活了大半辈子,这些事放两年前,真是想都不敢想。”56岁的罗木止特别感慨。
截至目前,4.8公里村内环线路及6公里联户路的硬化、优化建设也已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
架起“致富路”
把扶贫变脱贫,让输血变造血
从国有企业的生产一线到地方政府的扶贫一线,工作性质的南辕北辙和对农业的一窍不通,让这个“倔脾气”的80后“理工男”与自己较上了劲。
从到石头沟村的第一天起,许新就与村“两委”班子成员针对扶贫工作交换意见、认真分析西南油气田公司对村子未来三年建设的规划,组织村干部召开了动员大会,与村组干部一对一交流近期工作打算、石头沟村长远规划和发展等问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许新坚信,带头人队伍自身的发展思路清晰与否、致富技能的强弱、对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新要求的适应能力等问题,都直接关系着脱贫工作的推进进程与建设成效。
“这就是来镀金的,只会当看客、做过客,能做成什么事?”面对村民们对他的怀疑和不信任,许新在第一次村委会上,就亮出了“自白书”:“我不远千里来这里不是为了玩,只想和你们一起好好干,让你们能够真正地脱贫。请相信我,我会让你们看到改变。”
扶贫工作,在于精准。许新觉得,想让村民们彻底信服,就必须让他们看到实惠。根据西南油气田公司的要求,就是在扶贫环节上,让责任人、受惠者、各级政府讲得出、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
戴着眼镜、一身清瘦、浑身散发着“书生气”的许新,努力突破语言障碍,与村干部一道,日复一日地走村入户、了解民情,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全村35个贫困户的摸底,更新完善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料。随后,因户因人制定落实差异化、精细化、接地气、可操作的扶持方案和实化措施,协助村两委因地制宜编制了《乌拉溪乡石头沟村精准脱贫规划》。
2014年,汉族村民马友珍家因儿子的心脏搭桥手术,耗光了所有积蓄,被定义为“特困户”。许新通过走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给马友珍一家制定了独立扶贫规划卡,根据马友珍曾经的养殖经验,提供了猪仔、鸡苗等养殖资源,支持修建猪圈、鸡棚,并请来养殖技术员进行科学传授养殖法。
如今的马友珍,已成为了村里响当当的养殖大户,脸上的愁苦早已不见,每日挑水、拌食、喂猪,忙得不亦乐乎。目前,马友珍一家已成为石头沟村率先脱贫致富的代表。
脱贫攻坚,攻的是心理。坚定信念,不等不靠不要,用劳动致富,才能真正实现“把扶贫变脱贫,让输血变造血”。
通过走访,许新了解到部分村民靠种核桃、花椒致富了。他想,何不批量种植发展为全村的特色产业?他立即与一同前往九龙县扶贫的原分公司总经理办综合科科长任伟一道,为村民申请扶贫资金。资金一到位,便组织村委给村民买了核桃、花椒苗及生猪崽,指导建立了“种植+养殖”复合产业发展机制,确立了短期以生猪、土鸡养殖,长期以花椒、核桃、苹果、白芨等绿色生态经济林木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
不仅要鼓励村民发展产业,还要为产品找到更好的销售渠道,获得更高的收益。许新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指导村“两委”牵头成立石强生猪养殖合作社,整合资金70万元建立600平方米的规范化养殖基地的同时,争取到了西南油气田公司帮扶资金30万元,帮助购置了两辆专用运输车及冷链车,在九龙县农贸市场租赁门市,专售村里出产的有机猪肉、土鸡及特色果蔬。
11月3日早上8点,九龙县龙兴菜市场,彝族村民马布哈正在自己摆有“石头沟村猪肉”标牌的摊位前,一边和老顾客寒暄,一边手持喷枪,根据其要求处理肉品细节。虽然已是初冬,他的额头上依旧沁出了汗珠,笑得开怀:“生意好着呢!”
仅2016年,合作社累计出栏生猪就达180余头,实现销售额30余万元,2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实现了石头沟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筑牢“连心路”
为驶上致富快车道加足马力
心与心的距离如何拉近?人与人的感情如何加深?许新不知道标准答案,只是在他这里:距离是走近的,感情是聊深的。
2015年以来,两年间,许新跑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用脚丈量着石头沟村的每一寸土地,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全面深入地掌握村里农业发展、种植、养殖情况,对各户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和民风民俗等一系列情况,如数家珍。用他的话讲:“如今,闭着眼睛都能画出村里的地图、背出每家村户的基本情况。”
“现在村里每户的门槛就像他自己家里的炕一样,有事儿没事儿就瞧见他坐那和村民们‘侃大山’。”被石头沟村村委会主任毛约哈调侃的这个行为,许新将其称为“厚脸皮”,而在村民们这里的评价却是“嘿玛扎(彝语:热心肠)”。连双目失明的贫困户牟万清,如今光听见他的脚步声,就能开心地大声招呼:“许书记,又来传达新政策了?快进来吃茶!”
两年前,石头沟村全村184户670人,贫困人口35户125人,贫困发生率达18.65%。11月27日,看着眼前整洁的校舍、崭新的住房、通达的公路,一路感受着石头沟村的变化,乌拉溪乡党委组织员杨瑞竖起大拇指:“真没想到这样一个从大城市来的80后年轻人,会这么具有实干精神。他为我们村做了太多,村民们记住了他的身影、记住了他的声音,都打从心眼里感谢他、感谢着‘石油’。”
“第一书记”,是信任,更是责任。对许新来讲,是无数个“没想到”催生出的无数个“要做到”。从最初不被看好的“楞头青”,到如今几乎所有村民每每提到都满怀感激和交口称赞的“许书记”。许新的“第一书记”是否合格?从甘孜州1360个贫困村第一书记中脱颖而出,连续两年获得甘孜州“优秀第一书记”的殊荣,就是石头沟村村民对许新工作最大的肯定。
两年,弹指一挥间。然而,许新却用两年时间在石头沟村村民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为这个曾经“当地最贫困的村落”驶上脱贫致富快车道加足了马力。
11月15日,九龙县人民政府公示《九龙县贫困村退出名单》,确定将石头沟村在内的4个村退出贫困村序列。至此,三年脱贫规划,两年完成实施,石头沟村提前一年实现了贫困村退出目标,为巩固脱贫成效、持续推进致富奔小康赢得了主动。
(焦思敏 林刚 杜阗)
(中石油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