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合肥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迈进

时间:2020-08-20来源 : 中安在线作者 : 刘畅司晨 方佳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对于被外界誉为“黑马之城”的合肥来说,创新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最突出的城市气质,亦是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劲风吹来,洪波涌起。今日合肥,正乘风破浪,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加速迈进。

【科学中心】

现有项目快马加鞭拟建项目争取纳入规划

2016年,中国制造的“量子星”——“墨子号”升空,不仅将中国人的名字写进了量子物理学历史,同时让我国在量子通信等领域成功实现“弯道超车”。

“墨子号”升空两年后,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工程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在合肥高新区破土动工。安徽省委省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安徽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目前,该项目一号楼的主体工程已经全面封顶,计划在今年年底竣工。

位于科学岛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性能不断提升;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三代光源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获重大突破,磁场强度达42.9T、位列世界第二……大科学装置是“国之重器”,如今合肥已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当前,合肥还有多个重大项目正在建设当中。在新站高新区,合肥北航科学城创新研究院主体已经完成。在高新区,合肥先进计算中心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在庐阳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也已全面开建,该设施园区工程科研人员办公楼即将封顶。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科学中心与基础设施处处长张寿彪透露,预计今年年底,所有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到明年年底,全部工程竣工并实现交付。另外,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主体也正在合肥研究院以及相关工厂加紧研制中,预计可在2025年完成。

4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揭牌。未来,这个研究院将构建面向产学研用创新环节的服务环境,形成大规模、开放式、可重构的人工智能应用试验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本月初,合肥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再一次推动合肥人工智能产业驶入“快车道”。

值得期待的是,接下来,合肥市还将加快编制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规划。下半年,合肥市还计划开工建设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二期、安大绿色产业创新院等平台,并争取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

【成果】

高精尖“合肥创造”屡次助力重大科学工程

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让很多人自豪的是,这当中有多项“合肥造”高科技成果随“天问一号”升空。位于合肥的中国电科38所研制的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随“天问一号”升空,相当于为“天问一号”加装了一双“透视眼”。

其实,这已经不是合肥第一次助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了。去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时,就用上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缓冲拉杆。

20多天之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举行。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ITER计划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而这当中的中国力量,是该计划取得顺利进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2009年开始,位于科学岛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就已是ITER中国工作组重要单位之一。该研究所承担了导体、校正场线圈、超导馈线、电源、诊断、总装等采购包任务,占中国承担ITER采购包任务的绝大部分。

合肥研究院历时6年研制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关键部件——PF6线圈,这是目前国际上成功研制重量最大、难度最高的超导磁体,将为ITER计划在2025年实现第一次等离子体放电的奠定重要基础。

今年以来,创新动能在合肥持续释放,创新成果在合肥不断涌现。6月,潘建伟院士团队联合中外相关科研团队,取得了量子通信现实应用上的重要突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这一突破,将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也确保了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

直观的数据,有时候是最好的注解。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共获授权专利51787件,同比增长了25.1%。而这当中,合肥市表现抢眼。上半年,合肥市新增专利授权1.85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3.5万件;输出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了70亿元,增长43.6%,占据全省比重的46.7%。

【创新生态】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位居省会城市第一

8月13日,安徽科技大市场首届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安徽创新馆举行,安徽云玺负责人带来的“量子安全云智能印章终端”产品引人注目。当天的这次交易会,现场签约9个项目、签约金额近14亿元。

“安徽创新馆开馆至今,已完成68场专项活动,促进相关技术登记额达38亿元。”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介绍。下一步,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场的建设运行,将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学研精准对接与合作。

到2023年,计划建成覆盖省市县(区)三级的安徽线上科技大市场,面向全球引进50家以上知名科技服务机构线上线下入驻,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额500亿元,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

科技“大市场”的建设和顺利运行,是合肥为科创企业“保驾护航”一个缩影。作为科技型企业的优秀代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集聚人才的主阵地。近年来,合肥市大力开展国家高企认定培育工作,国家高企总体保持稳定向好发展态势。

2014年,合肥国家高企数是828家,2019年,合肥国家高企总量达到2539户,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大约一周之前,合肥市政府将发展国家高企纳入“一把手”工程,计划实施三年倍增行动,到2022年底,实现国家高企数量超5000户。

今年以来,合肥市新获批了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了50家,居省会城市第一位。皖仪科技、国盾量子、大地熊、江航装备陆续在科创板上市,合肥市新增A股上市公司8家,新增数量居省会城市首位。另外,还新获批了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目前总数已经达20家;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99户,增长超过了50%。

创新需要环境,创新生态的优化就显得至关重要。除了优化提升安徽创新馆的功能,接下来,合肥市还将构建高质量的创新生态,加快设立合肥市自然科学基金,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不断优化完善人才政策,让这座“养人”之城汇聚更多人才。

【科技力量】

防疫抗洪中科技实力彰显硬核力量

今年以来,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牵动了人心。在这场“战疫”中,众多合肥科技纷纷“亮剑”,为打赢这场战“疫”释放出硬核力量,在全国的这场战“疫”中,彰显着创新之都的科技实力。

由中国科大联合攻关团队开展的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作为新冠肺炎重症治疗手段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该方案先后在安徽省、湖北省9家新冠肺炎定点治疗医院应用;并被美国、德国、俄罗斯、伊朗、意大利、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公司研发的上百台指针式微差压计,成为建设负压病房用的关键设备;长虹美菱生物生产的冷藏冷冻箱,能精准控制样本检验的温度;安徽国微华芯环境科技公司研制的特殊灭菌空气杀毒机,为抗击疫情提供更安全的环境……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运营中,“合肥智造”显示了“硬核”助力。

全过程无接触测温安检一体机;无接触电梯按钮终端;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面对疫情带来的新的社会管理需求,合肥科研人员也第一时间行动,众多创新产品的研发成功已经投入使用,为疫情的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入梅之后,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一批创新成果再度走上“前线”。由科大讯飞承建的水利信息化省级共享平台,将水文勘测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提升了一个台阶。面对汛情很多地方无法到达的情况,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依托无人机航拍快拼形成实时正射影像技术,迅速高效作业。

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更多高成长性创新主体;构建高质量的创新生态……如今的合肥,正乘风破浪,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加速迈进。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