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和起因
“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为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与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小康,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其作为脱贫攻坚这一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和“当头炮”来对待和安排。
龙里县位于贵州中部,隶属黔南州,距省会贵阳28公里。有“中国刺梨之乡”、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县、中国物流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十三五”时期,龙里县计划搬迁安置6290人,其中贫困人口5926人。规划建设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17—2018年度县级集中安置点4607人。2017年9月底,四个安置点全部建成,计划搬迁的6290人已全部搬迁入住。搬迁后贫困群众形成新的特殊群体,生活不适、管理不畅、办事不便、就业不易、拆房不顺等问题逐步凸显。为抓好易地移民搬迁工作,龙里县坚持积极探索“四建四进”模式,初步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为民服务好、综合管理好、后续发展好“三好”目标。
二、主要做法
(一)建强组织体系强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全过程,建立健全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一是成立县易地扶贫搬迁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组织部长和分管副县长任执行副组长,统筹镇(街道)、县直业务部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群团组织和企业,形成县委统筹,三级联动,各方参与的架构体系。二是按照“五步工作法”加强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监督检查、追责问责这些方式推动相关工作落实,确保力量不减、重心不偏。
(二)建优管理体系夯基础。结合各易地扶贫搬迁点的规模,建立完善管理体系,确保工作无缝衔接。一是确定管理模式。以500户为基准点,在县级集中安置点成立奋进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由县委组织部直接指导,从街道选派科级党员干部到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同步组建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对其他规模较小户数少于500户的3个安置点,明确纳入所在村(社区)管理。二是强化工作保障。对新成立的奋进社区人财物配备比常规城市社区标准上浮30%,设置7名常务干部职数,同时配备1名计生专干和8名窗口坐班人员,落实每年7万元的工作经费。对其他纳入所在村(社区)管理的,增设2名干部职数和增加1万元工作经费,强化工作力量。三是抓好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职责,打破地域、户籍界限,搬迁群众日常管理工作由安置点社区负责,并合理设置过渡期,各搬出镇派出1名联络员进驻社区,协助抓好相关管理工作。
(三)建全服务体系惠民生。整合县直部门、街道、社区服务功能,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水平。一是强化基础服务配套。在奋进社区同步建设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文化广场、酒席办理场所、日间照料中心,配套设置社区卫生室、警务室、银行网点、平价超市等便民利民和公共服务设备设施20余项,在社区干部中明确5个管理岗负责基础性的管理工作;开通公交专线,满足群众基本需求。安置点党组织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定期维护公共服务设施,强化日常管理。二是创新服务机构设置。打破村(社区)常规服务架构,在奋进社区所在地设立高新综合服务中心,明确为街道下设的副科级事业单位,并将毗邻的2个村一并纳入服务范围,促进相互融合;设立远程申报、移民政策咨询、综合业务(代办)、法律、民政等10个服务窗口,从冠山街道和相关部门选调12名业务骨干到中心工作,增强服务力量。三是提升为民办事能力。整合县直部门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推动行政审批权力下沉,实行服务清单化管理,公开办事流程,确保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办好事情。
(四)建实帮联机制保落实。加大干部帮扶联系力度,加强对搬迁户思想引导以及跟踪服务。一是丰富联系方式。采取“一帮多、一帮一、多帮一”形式,明确1521名正式干部联系帮扶搬迁户,每户搬迁户都有1名以上正式干部帮扶。二是压实帮扶任务。按照时间节点,明确帮扶干部“搬迁前宣传动员、搬迁中联络协调、搬迁后巩固提升”三大任务。三是强化督查问效。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调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周调度。先后部署开展8次专项督查,对工作推进不力、作风不实的责任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已责令整改问题10个。
(五)就业进家庭创增收。实施“100%就业计划”,确保群众持续增收。一是加强社区就业平台建设。采取“就业局+劳务公司”模式,推动就业信息和市场需求互通共享。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组织97家企业深入安置点举办招聘会4场,累计吸纳就业272人;集中组织1080人到县外务工;采取“公司+合作社+搬迁户”模式,在安置点所在街道集中流转10242亩(冠山街道150亩)土地进行农业产业开发,带动340余人就近务工;先后扶持17户群众自主创业;开发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安置319人;创办扶贫车间,解决安置点老人、轻度残疾人、妇女等就业120人;部门开发岗位,援助解决就业100余人。三是加大搬迁劳动力培训。引进专业培训机构,抓实就业技能、农村实用人才、民族特色手工艺和技能教育等培训“四大工程”。
(六)文化进小区促融合。通过文化引领,促进思想转变,加速情感融合。一是弘扬红色文化。围绕“感恩奋进”主线,每季度举办一次大型文化活动,开通“村村通”广播,及时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二是发掘民族文化。组建芦笙、布依山歌、苗族跳月3支队伍,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多彩的“文化大餐”,促进感情融合和文化凝聚。三是丰富群众文化。收集群众迁出地老物件100余件,设置为各楼栋“微标识”,留下乡愁记忆;每周集中播放一场红色电影、开办一次舞蹈培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培育移民新风。目前,已累计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2次,播放电影84场,参加舞蹈培训约3000人。
(七)管理进单元淳民风。突出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推动安置点和谐稳定,安居乐业。一是实行网格化管理。以每个楼栋单元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选配1名楼长,作为群众代表参与社区管理,形成“社区—社区管理者—楼长—搬迁户”的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公示楼长基本信息和5项基本职责,纳入居民小组长进行管理,享受相应生活补助。二是引导群众自管自治。建立健全小区居民公约,结合实际每月组织开展环境卫生、秩序维护、“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三是加强治安防控。配备8名警力,完善“天网工程”,推进“雪亮工程”进小区,整合司法资源设置综合调处中心,安排专人轮岗值班,现场调解纠纷,开展法律服务。四是推进道德实践。深入开展“晾家风·晒家训”等活动,加强传统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深植良好家风和谐民风。
(八)政策进人心助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注重部门联动,确保党的各类惠民政策落地见效。一是分类梳理各类政策。共梳理扶持优惠政策14类42项,对申报地点、办理流程、责任单位、办结时限等方面进行明确,采取入户发放、广播宣传等形式,让好政策深入人心。二是督促落实好现有政策。成立联合督查组,对各责任部门抓“五个三”(指盘活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块土地”,统筹就业、就学、就医“三大问题”,衔接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三类保障”,建设经营性公司、小型农场、公共服务站“三个场所”,探索集体经营、社区服务管理、群众动员组织“三个机制”)政策落实的情况进行督查问效。三是创新出台后续政策。针对城乡居民待遇差异、家庭人口自然增长、子女教育等带来的实际问题,创新出台搬迁户殡葬配套保障、新增人口公租房保障、县城购房优惠等后续扶持政策,打通融入城镇的最后壁垒。
三、取得成效
通过探索实施“四建四进”模式,搬迁群众存在问题得到逐步破解,实现安置地社区有效治理。
(一)组织核心作用明显增强。县级共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党的建设调度会议17次,研究解决问题152个。按照党员承诺践诺要求,21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自觉认领岗位,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志愿服务活动,已有5名搬迁群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增加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二)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搬迁群众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房子,小区环境乡愁文化浓厚,志愿服务队经常到奋进社区整治居住环境;广场上唱山歌、广场舞络绎不绝;四点半学校童声渺渺。每户配置了冰箱、洗衣机;70余户开上小轿车;每逢佳节,县直部门在奋进社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30余场次,干部群众齐参与,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三)群众思想认识明显转变。安置点住户车辆乱停乱放、不打扫家庭环境卫生等生活陋习得到扭转;“等靠要”思想逐步破除,2018年以来,开展就业技能集中培训1523人次,推动900名搬迁群众至少掌握1门以上就业技能,带动543名搬迁群众在月薪4000元以上的岗位上稳定就业,推荐就业477人次,17户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就业率达100%,50岁以上搬迁户实现产业带就业700余人。
(四)社区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群众事务都通过民主决策,2018年来召开居民议事会议19场次,解决乱堆乱停、养殖家禽、占道经营等突出问题60余项。在服务中心能实现即办的事项3项、代办事项29项。梳理为民服务清单24条,公共管理职责20项。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5场次,开展道德宣传26场次。目前社区无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发生,整体氛围和谐稳定。
龙里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党建工作“四建四进”模式得到了贵州省委的肯定,2018年11月1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党的建设工作现场会在龙里召开,2019年4月11日,成功承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进一步打响了龙里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党建品牌。截至目前,已有省内外200多家单位前来学习观摩。
四、探讨与启示
要真正实现搬迁后续服务,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扩大就业,完善配套政策,延续乡愁,推动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融得入”。
(一)坚持党建引领是关键之举。充分发挥党组织统筹各方、整合资源的关键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社会治理的关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形成党组织整合各方资源,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一核多元”的治理格局。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建引领,才能统筹协调各方,做到纵向一以贯之、横向向心控制,强力推动工作落实。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核心之要。易地扶贫搬迁为了改善群众生活、增进人民福祉。龙里县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考虑搬迁群众的生产就业、生活设施及配套服务、生活习惯、精神文化等因素,全力解决好搬迁群众“发展大事”和“身边小事”,推动搬迁群众真正融入搬迁社区。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才能抓住工作的核心。
(三)充分推动就业是因本之策。搬迁群众就业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根本。龙里县紧盯就业“造血”这个关键,精准分类施策,强化培训引导,为就业发展铺好路,让搬迁群众就业有门路、发展有出路。实践证明,要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搬出来后稳得住,最根本的就是解决好搬迁群众稳定就业问题,有持续稳定的收入。
(四)完善配套政策是主要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后续配套政策。龙里县坚持远近结合,下足绣花功夫,谋足长远规划,强化政策引导,主动担当,制定殡葬、教育扶持、购房补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彻底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延续乡愁文化是融入之魂。乡愁文化是植根于农民群众内心深处的灵魂。龙里县充分尊重搬迁群众传统习俗,搭建载体,注入乡愁文化之魂,搬迁群众从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过渡,最终实现了精神生活的真正融入。实践证明,只有真正贴近搬迁群众的内心世界,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让搬迁群众从生产生活到精神文化完全、彻底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