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曹阿民:让每一位老人过有尊严的生活。受访者供图
“今年提交三件提案,两件都和养老相关,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问题,亟需全社会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如是说。
201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4亿人,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76亿人。其中,失能老人已达4000万人,完全失能老人超过1000万,对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带来新挑战。
“一人失智失能,全家焦虑不安。”曹阿民说,这两年,他跑了很多地方,包括上海郊区及江苏农村地区,经过充分调研,他深深感到失智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已经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个缺口和短板。
“这些老人需要更多专业化、有温度的24小时专人护理,而现在的倒金字塔型家庭成员结构下,年轻的晚辈需要上学、上班,大多家庭只能是老年人甚至高龄老人护理失智失能的老人,而照护老人本身也要承受体力和精神的两面煎熬。”曹阿民谈道,在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失智失能老人最需要专业康养机构进行托底性支撑。
为此,他提出了包括加大对失智失能老人养老照护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研究逐步将失智失能老人纳入普惠性、专业化养老照护机构的可行性;考虑增设相关制度,方便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在年迈父母突发疾病时请假陪同就医和照护,并推进投靠子女的城市非户籍常住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政策创新;进一步考虑失智失能老人的实际居家上门照护需求,在公共财力有余力地区,有计划地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补贴,让老人和家庭有更多的获得感;加强养老照护人员的体系化、标准化、专业化培训等建议。
“农村养老供需矛盾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曹阿民通过对上海松江区“幸福老人村”的养老新模式调研,还提出了将为老服务纳入乡村振兴规划的建议。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城市远郊乡村地区的年轻一代已经迁移常住城镇,农村地区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多数乡村老年人与子女长期聚少离多,留守老年人已占农村地区人口相当比例。
目前,乡村地区的养老设施一般集中于行政镇,主要服务对象是镇周边的五保老人。由于传统习俗,乡村老人不愿离家去乡镇养老院,子女也不愿意年迈的父母进养老院。为了缓解农村养老供需矛盾,需要探索满足乡村老年人在不离家、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亲的情况下,提供专业养老照护供给新模式。
“幸福老人村之所以取得成功、受到广泛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其还原和延续了农村老年人熟悉的生活方式,着力将慈善公益、传统文化与生态养老相结合,赋予农村养老成为实践人与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内涵。”为此,曹阿民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快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将为老服务与照护新供给纳入乡村振兴规划中,加大都市远郊和乡村地区公建民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要多接地气,深入基层,了解百姓实际需求,提出务实建议。”曹阿民表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关怀。我今年的这两件提案,就是希望每位老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