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家企业员工排练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后,手拿国旗在花丛中合影,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记者郭如琦摄
在合肥市南园学校,学生们在操场上阅读(资料图) 记者郭如琦摄
4月24日,居民在南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测量血压 季云冈 记者宋炎骏摄
俯瞰改造后的家家景园小区(4月24日摄)季云冈 记者宋炎骏摄
2019年12月31日,望江路欣南嘉园交付使用 记者郭如琦摄
4月5日,游客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踏青 记者张大岗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近日,合肥市启动五一“惠民菜篮子”活动,城区25家企业的198家门店,蔬菜类价格下浮15%以上,其他品种价格下浮5%以上,每天推出20个规定品种“惠民菜”,同时以低于1元/500g的价格每天推出不少于5个品种的蔬菜,切实稳定“五一”期间市场农副产品价格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强调,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
四年来,合肥加大民生投入,落实民生工程,提升民生品质,各项民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各项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健康合肥建设深入实施,社会保障工作全面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合肥始终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作为至高追求,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让人民群众有更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民生工程作为我市群众广泛参与和拥护的民心工程,已成为建设幸福合肥的有力抓手。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民生事业发展支出960.8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的85.6%,共实施31项民生工程,涉及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多领域,累计投入126.91亿元,政策惠及群众超800万人。2019年,合肥市再次获全省民生工作综合考评第一名。
强责任抓落实
让民生工程落实处
“这样的改造,真是改到了群众的心坎里。”今年56岁的邹书芳笑逐颜开。
邹书芳住在蜀山区青阳路社区的家家景园一期,这里树木林立,道路干净整洁,灰白相间的居民楼别具一格。社区里新建的老年活动中心、健身休闲区成了居民好去处。
早在2004年,像邹书芳一样的近2000名回迁户如愿住进了新居。但由于原物业不作为,小区秩序混乱、垃圾遍地、公用设施损毁,住户苦不堪言。
住房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自2018年7月改造完工后,家家景园小区焕然一新。
“我们小区变化真大,停车位变多了,健身设施增加了,路面也变整洁了。要不是政府的改造工程,我们哪来这样的好生活呢?”邹书芳连连称赞。
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体现在气派美观的高楼大厦,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惠民举措,又是民心工程,是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直接体现。
家家景园一期只是合肥高度重视老旧小区改造,全力提升“住有所居”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为有效缓解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我市2019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98亿元,改造城市老旧小区47个,面积达118.98万平方米,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四年来,合肥市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从基层抓起,从小事抓起,让民生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承诺落地有声,行动铿锵有力。连日来,在长丰县下塘镇陶新村三岔路口村民组,农村环境整治行动正如火如荼进行,道路两侧的花池已经建好,十几名绿化工人正忙着栽种绿植。
“环境改造好了,开门就看到花花草草,路上干干净净的,进出家门一点泥巴沾不到。”村民崔玉贤笑着说。
近日,长丰县按下美丽乡村建设“快进键”,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笔一划绘蓝图,一砖一瓦添妙景。据介绍,去年我市投入6.18亿元,完成47个省级中心村环境整治、8万户农村改厕等,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办实事稳民心
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直接影响城乡居民就业,部分群众基本生活面临的困难增多。
“幸好有了‘社区就业’小程序,让我在家扫码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现在我发挥特长,如愿当上了面点师。做着喜欢的工作,离家又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家住庐阳区亳州路街道的张玉兰说。
张玉兰今年46岁,之前在小超市打零工,工作不稳定。在街道的宣传下,她用手机登录社区智慧就业平台,输入个人求职意愿,两天后就接到了距家只有2公里的耿福兴(万象汇店)的电话,经面试成功入职该店面点师岗位。
庐阳区财政局民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庐阳区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智能信息技术,精心打造社区智慧就业服务新模式,促进招聘单位与求职者快捷有效对接,切实解决‘招人难’和‘就业难’。平台求职人员总数9121人次,其中7826人成功就业,就业成功率达到86%。”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之基。2019年,我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385.69万元,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完成2121名贫困家庭劳动者、53793名企业新录用人员等技能培训,城乡劳动者就业素质得到提高。同时投入1.42亿元,用于公益性岗位开发11317个、见习岗位5707个,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托底。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一件件兜住民生底线的惠民实事,让广大群众吃下“定心丸”。
幼有所育,破解“入园难入园贵”。为解决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需求不足问题,2019年,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08亿元,坚持普惠公益原则,通过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开展幼儿资助和幼师培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当年完成幼儿园建设项目68所,开展贫困幼儿资助11751人次,完成率183.4%。
学有所教,促进“教育文化发展”。2019年我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16亿元,维修改造学校校舍面积32.5万平方米,实施公用经费补助、寄宿生补助和教科书免费,受益学生达77万人次。为25.18万人次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技工院校学生发放助学金和免学费4.11亿元,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
补短板提品质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真没想到‘家庭医生’好处这么大,困扰我多年的高血压稳定了。真的感谢这个好政策!”
家住蜀山区南七街道的吴朝霞是一名退休职工,早年因突发高血压曾前往三甲医院就诊,但由于缺乏定期测量和用药指导,血压一直无法得到控制。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南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识了于大勇医生,他详细了解我的身体状况后,推荐我签约‘互联网+’家庭医生,一年只需交20元服务费,就能享受一对一服务。”她说。
吴朝霞口中的“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是我市打造智慧健康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模式。该模式通过家庭医生数据采集智能化和家庭医生语音小助手,借助家庭医生服务平台,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上门零距离服务等。居民可扫描平台微信公众号,选择服务项目,在线与专属医生进行沟通,轻松实现健康自我管理。
在“家庭医生”的服务下,吴朝霞每天都能收到医生的短信或电话叮嘱,指导她科学用药,调养身体。如今,她不仅稳定了血压,还能享受定期免费体检服务。
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实现全覆盖,参合参保563.49万人,补偿报销908.09万人次,报销金额达41.02亿元,同时投入2.64亿元,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44.57万人,完成109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医助理”试点,城乡居民卫生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织密一张网,保障更有力。四年来,合肥在努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感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向医疗、养老等人民群众关切度高、涉及范围广的领域增加投入,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提升民生品质。
——老有所养,解决“晚年后顾之忧”。2019年我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64亿元支持养老机构发展,完成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任务,共建成县(区)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1家、街道(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46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370家。建成养老机构床位数31159张,护理型床位14438张,比例达到46%,150张床位以上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比例达到95.9%。
——弱有所扶,推进“扶贫攻坚建设”。2019年我市为18.75万农村低保、五保等困难人群发放11.22亿元生活补助,给予35.66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患者“351”和“180”住院和门诊报销补助2505.35万元,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000.94万元,为12123名精神残疾人提供服药费用补助,为3805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医疗康复训练救助。(韩婷婷)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