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里之眼”
泊里夜景
一、泊里概况
泊里镇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西南部,地处董家口新港城核心区,原藏马县委(1945-1956)所在地。全镇现辖101个行政村、4个城市居委会、2.2万户、16.2万人口,总面积15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0公里,沈海高速、204国道、334省道、青岛滨海大道穿越镇区,青盐铁路、青岛地铁13号线、董家口疏港铁路已通车运营。目前,建成区面积达14.6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1万人,城镇化率68.5%。属全国重点镇、山东省示范镇、山东省新生小城市试点镇、山东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乡镇”“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镇”“中国区域十佳最具投资营商环境镇”“中国建设美丽乡村典范镇”等称号,连续五年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镇街工作目标绩效考核中名列前茅。
董家口安置区
董家口港
港口小镇
今年1-11月份,全域生产总值达到720.5亿元,增长15.2%;完成财政预算收入12.2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9.2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8%、46.2%;完成全域固定资产投资216.37亿元,其中,镇级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6%。作为青岛市第一镇进入全国千强镇第143位。
青岛地铁13号线泊里站
青连铁路董家口站
二、历史沿革
源远流长的建制沿革
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泊里境内就有人类生活繁衍。春秋时期,境内有琅琊、安陵两城邑。战国初,越灭吴,于公元前468年徙都琅琊,今县域南部沿海一带属越。后越败于楚,地属楚。战国后期,县域全部属齐。秦统一六国,境内设琅琊郡,并附郭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县域属琅琊县。汉承秦制,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琊,隋复置琅琊县;唐代又裁,境地归胶州、诸城,此后废置千余年。据清道光抄本《程氏谱书》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六公由安徽徽州迁此立村。相传因地势低洼,有水泊,故名程家泊。《海曲许氏支谱》载:清乾隆年间,许氏十世二支四公许有良,由日照许家园迁来,取程氏为妻。相传,程氏将村宅送给许氏一半,故又称许半街,后杂姓增多改称泊子街,亦称泊里或泊儿,清中期设集,称泊里集,泊儿集,后因聚住户多,分成泊里河东、河西、河南、河北。
泊里镇解放前属诸城县第五区。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诸胶边办事处。1944年设置藏马县,属滨海行署,县城所在地在泊里。1945年12月解放后属藏马县泊里区,1956年3月藏马县并入胶南县。1958年3月撤区划乡,泊里区分成三个乡,后改为泊里人民公社,共辖141个村。1962年泊里公社分出小场乡,建立小场人民公社。1984年行政区划改革,泊里人民公社改为泊里镇,辖68个行政村。2001年乡镇机构调整时,原信阳镇整建制合并到泊里,组成新的泊里镇。2012年12月划归黄岛区。2014年6月3日成立青岛西海岸新区。
小城市俯瞰图
小城市特色商业街
三、民俗风情
2018年,央视二套《消费主张》栏目向全国人民介绍推荐了泊里,泊里大集、馇锅子、西施舌、大竹蛏、海参、烧鸡、烧肉、烧酒、红席、麦草画等泊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美食、地里特产,全面展示了新区泊里的新形象。
泊里大集
《海曲许氏支谱》记载:“……清中期设集,故称泊里集、泊儿集。”算起来,泊里大集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200多年前,泊里商贸业就十分繁荣。清中期至民国年间,泊里街内店铺众多,各种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分布牌坊街周围,各地的货物云集在此交易,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作为青岛市尚存的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集市之一,泊里大集于2012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泊里大集整体搬迁至位于泊董路以西,泊里河南村南侧区域的新址,占地160多亩,比原先大一倍多,有3000多个摊位,停车场增设了500个停车位。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设施完善,不仅能满足未来市场发展需求,而且能快速有效地带动镇区南部开发。泊里大集以全新的面貌开门纳客,迎接来自十里八乡的赶集人。
泊里烧肉
相传,“泊里烧肉”与秦始皇三巡琅琊台有关。始皇大帝最后一次到达琅琊台后,举办了大规模的祭海仪式,祭祀的案桌上摆满了“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猪)等,祭祀完毕后,作为祭祀用品的六畜本应该投入海中,让龙王与海族们享用。但在那个时代,肉食极为宝贵,一名下级祭祀官趁人不备,偷偷把一个猪头藏起来,夜间悄悄送到他的同乡——秦始皇的御厨那里去,稍作腌制后,上锅蒸熟,两人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不久,此事很快就被人告密。亵渎了龙王的美食,那可是大罪一宗,于是,未等秦始皇捉拿问罪,两人便急忙连夜逃走了。不过御厨并没有逃远,他躲到泊里一带藏匿起来,等待秦始皇大队人马返程后,他在当地开了一个商铺,做起了餐馆生意。生意之余,他时常回忆起那次偷吃过程,耐不住美味的诱惑,他便找来猪头,如法炮制,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找到了制作烧肉的配方,于是,这种美味渐渐流传下来。
“泊里烧肉”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选取经过检疫的猪头和猪蹄,经去毛、清洗、劈半,浸泡等一系列流程后,然后装锅,先用大火煮沸,再小火慢熬,煮熟的猪头肉凉下来后,将骨肉扒离,剥出的猪头肉再放入有几十味中草药的陈年老汤中,文火焖煮后捞出控干,最后,将煮烂的猪头肉和猪蹄放到篦子上用红糖熏烤,严格掌握住火候,让肉充分上色增香。于是,一锅集色、香、味为一体的“泊里烧肉”便出笼了。
由于制作工艺独特,出锅后的“泊里烧肉”色泽红润、咸甜适度、肥而不腻、清滑爽口,独具一番风味。据化验,猪头肉和猪蹄等本身含有多种维量元素和丰富的胶原蛋白等,不但促进血液循环,营养供应充足,还能益气补肾,强身建体。中药熬煮的猪蹄,还可促进皮肤细胞吸收和贮存水分,保持皮肤光滑、富有弹性、韧性。因此“泊里烧肉”已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是男女老幼最喜爱的食品,成为本地一绝。
“泊里烧肉”现在已是当地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肴。席间,当一块块酱红色的猪头肉端上餐桌,外配一小碗蒜泥或者姜汁,会让全桌人垂涎欲滴,争相伸筷;或者,像吃北京烤鸭那样,把猪头肉卷在面饼中,放上一段香葱,蘸上一点面酱,吃上一口,香盈齿颊,烤肉的香味长留心中。
如今,随着当地人的频繁流动,“泊里烧肉”的声名已经传播到四面八方,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争相品尝这一美食,甚至许多路过这里的人,会特意到正宗的店铺里买上几块带走。“泊里烧肉”这一被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美味,正像它的味道一样,传播得越来越远。
泊里海鲜
竹蛏和西施舌是泊里海域的特产海珍。相传,竹蛏和西施舌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范蠡和西施女的化身。为了打败吴国,范蠡把自己心爱的女人西施献给吴王夫差。等到实现了复仇的目的后,范蠡却急流勇退,毅然离开越国,来到了齐地。西施得知后,一路追来,历经数年也不见心爱人的踪影,绝望后,她投进大海,化作一个大蛤,即今天的西施舌。范蠡得知后,伤心欲绝,也投入海中化作竹蛏。这样,范蠡与西施就永久地留在了泊里一带。
泊里红席
泊里红席,俗称秫秸席,是用高粱经去根、剔稍、捆坯子、破刮篾子、编隔子和挑席子等多道工序编织而成,有红白两种颜色,交叉编织出各种不同花纹的图案,故称红席。因此,胶南市泊里镇享有“红席之乡”的美誉。
泊里红席是一种传统的纯手工艺制品,历史悠久,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在青岛胶南西南部的泊里等多个镇均有生产。泊里红席编织细密、纹理清晰、无毒无味、属纯植物手工艺制品,一直深受民间喜爱,成为婚嫁、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互相赠送的礼品。
近年来,这一传统手工艺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挖掘。由过去的单纯农民“铺火炕”,逐渐成为城里人的时尚床上用品,越来越受到了时尚人士的青睐,并出口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于2008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泊里麦草画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有一群文化守望者,他们葆有朴实的初心,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发扬光大。被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受岁月的洗礼和情感的积淀,至今仍饱含温度。而这,就是历史悠久的泊里麦草画。
据传东汉时期,汉光帝刘秀被王莽追杀,无奈藏于麦田中,叛军踩平麦田穷搜无果而去,躲过了天顶之灾。从此人们视麦草为神圣之物,逐渐开始制作麦草画进贡朝廷,被朝廷视为艺术珍品。
小麦象征着和平、丰收,被视为神圣、祈福、吉祥之物,劳动人民与之衣食相依,有着深深的情怀。而麦草画的出现,更是说明人们对小麦的崇拜,是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完美。泊里红席历史闻名,红席和麦草画所用材料皆用本地盛产的作物秸杆,两种工艺大致相同,所以麦草画是红席自然繁衍的另一种技艺。
起初,泊里镇的先人们为了生计所迫,满足生活需要,自发根据当地资源,创发了如麦草画、红席、编织、织布等手工活。随着经济逐步繁荣,各种小手艺活也顺理成章有了起色、规模,对工艺要求也有了提高。秦汉麦草画工艺发展过程中家族、亲朋各自的小作坊式的制作,也断断续续地保留下来。
麦草画是以小麦秸秆为造型材料,平面造型,也可浮雕造型或创新变化手法造型,画面颜色主要为自然色(原色)或添加少量人工染色材料。麦草画工艺复杂,纯手工制作。它吸取国画、油画、版画、烙画、水彩、剪纸、雕刻、书法等之技巧、精华,使之不断创新变化。它题材广泛丰富,作品系列多样,画面富有生动、立体、层次感。麦草画是把原材料加工成作画的面状材料,使用烙铁处理画面的明暗关系,即画面颜色深浅浓淡的变化及自然过渡,还要雕刻、手绘、分解、叠加、贴件等四十多道工艺来完成,每一道工艺都无不彰显着麦草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四、生态环境
“走进泊里,如同走进了画中!”这是每一个路过泊里的外地人的第一感受。
近年来,泊里镇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结合推进省级新生小城市规划建设,重点对市容市貌、城乡环卫一体化等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同时,参照创建文明城市的最高标准,加强网格化、常态化管理,形成一套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推动了小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走在了全区的前列。
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抢抓董家口经济区快速建设和“三铁路”、疏港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边招商边配套,先后与有关大企业达成了参与泊里小城市市政道路、垃圾污水处理、环境治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意向,全面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彰显城市特色。在城市规划区东侧依托轨道R13号线董家口站周边和藏马河沿岸,通过建设村庄搬迁安置区、实施旧村改造和商业地产开发三大板块,着力打造小城市示范引领项目,推进“花园式”绿港新城建设。
为了展现省级新生小城市的风采,泊里镇加大了对各绿化节点、中心区域、中心公园、城市雕塑的修建力度,在各主要路口设立了宣传十九大的巨幅广告牌匾,在进出泊里的路段,架设巨大港口吊机塑像,在镇中心公园的河边,矗立起了奔放、大气的“飞扬”钢塑,在横河大桥上,架设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对自然景观,泊里镇按照园林绿化的标准,高质量、高标准地对全镇绿地、花丛、植被进行精细管护,保持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宜居的环境就是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
如今,经过集中整治后的泊里,环境优美整洁、公路宽阔通畅、社区管理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清新宜人的生态环境,带动了经济飞速发展。
五、民生改善
总投资2800万元的社区邻里中心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主要设置劳动力培训室、技能培训室、图书室、水墨苑、微机室、托管中心、妇儿之家、票友之家、健身中心等。市民文化中心总投资约3000万元,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打造市民休闲文体场所。打造泊里小城市的行政审批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董家口安置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助老大食堂,主要服务于周边村庄老年群众。“五保”“无保”“三无”等困难老人就餐收取2元/人,镇财政补助6元/人;其他老人用餐收取8元/人。
位于泊里二路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三人民医院,所新建的综合病房楼属新区第一个PPP项目,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1.19亿元,床位数达到499张,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新区西部的综合性医疗救助中心。
投资1.2亿元完成了董家口路南接滨海大道工程、泊里一路人行道综合整治工程、志翔路(南段)提升、董家口路(南段)提升和市民休闲中心民俗展馆工程等17个工程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泊里二路东接中心路、泊里三路(东段)综合改造提升等9条市政道路。建成区内燃气普及率已达90%,集中供暖率达70%,生活垃圾全部纳入西海岸新区的一体化管理,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在泊里一路以北,横河公园以东建设智能化社会治理中心,为小城市经济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法治环境。一批矛盾纠纷、物业管理、违章建设等问题实现有效解决,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全区首创民生“110”服务平台,制定《民生“110”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办理流程、考核细则、督查办法等6项配套制度,形成“平台统一、一口受理、归口承办、统一回复、统一考核”工作机制,有效分流了区级以上平台受理事项,基本实现了“镇内事镇内办”,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认可。
六、经济发展
泊里镇常住人口已达到16.2万人,其中,城区人口达11万人,城镇化率达68.5%。
青岛董家口经济区是青岛市重点功能区,西海岸新区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岸线长90公里,海域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84平方公里,分为港区、临港产业区和新港城三大板块。
工业4.0智能化工厂
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依托董家口港区优势培育壮大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特钢及装备制造、大宗货物精深加工四大千亿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内领先的临港产业集群。2035年,建成产业优势显著、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临港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建成国内先进水平化工园区,实现化工园区与港区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青岛新型沿海化工产业新旧动能转化发展平台;化工新材料、特钢及装备制造等重工业产业实现新型化、高端化、生态化发展,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中信青岛特钢
董家口化工园区是青岛市第一个临港化工园区,也是全省唯一具备深水港口优势的化工园区。2018年9月29日,获得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园区批复面积为13.78平方公里,分为产业区、公用工程区、物流仓储区这三大功能分区,是以化工产业为主建设的现代化园区。2025年,园区节能、环保、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将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2035年,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金融财富三大中心
今年以来,泊里镇新开工了总投资94.8亿元的电商平台交易中心、董家口重卡服务中心二期、董家口原油商业储备库和山东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二期等6个大项目。新签约了总投资100多亿元的北京中科精化工业科技创新有限公司、懿品油脂等7个大项目。着力打造金融财富中心、港航服务中心和创业创客中心等5个产业孵化平台,加快发展以港航为特色的服务型经济。新引进了总投资115亿元、占地2000亩的“美锦氢能小镇”项目,加快协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实现全面开工建设创造了条件。
七、旅游景点
红色教育基地
泊里镇为原藏马县委(1945-1956)所在地。藏马县的建立,源于这个地区重要的战略位置。抗战后期,整个山东的形式错综复杂,周边有八路军的胶东半岛、沂蒙山区根据地、新四军的苏北根据地,还有青岛、胶州、日照等日伪及国民党军队盘踞的地方,几方势力犬牙交错。如果我军控制了泊里地区,向北可以连通胶东半岛,向南可以联系日照及其苏北,而向西就是革命老区临沂,山东省委和八路军山东总部所在地。不仅可以使沂蒙山区与胶东基本连接起来,而且拥有了出海口,便于海上的对外联络和物资出入。总之,无论敌我任何一方,只要控制了这个地区就掌握了山东东南地区的战争主动权。
中共藏马县委旧址,位于泊里镇河北村。2012年被公布为黄岛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公布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托“藏马县委”旧址,规划建设“藏马县第一党支部”“杜雨烈士”和“丁氏三姐弟”红色教育基地。
横河公园
横河公园
占地268亩,沿河两岸建设“亲水观景平台”,布局体育运动区、儿童活动区、主题广场、“慢生活阳光大厅”等,打造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身,具有“青青河边草”风格的滨河公园。这里健身器材、儿童乐园、林间绿荫、慢跑小道,还有亲水木栈道,一应俱全。乡村的休闲设施赛过城里,是居民们休闲和健身的去处。
非遗展馆
利用原部队闲置营区,规划建设“泊里红席”“泊里大集”“麦草画”等非遗物质文化展馆,深入挖掘泊里的深厚文化底蕴,不断提升泊里文化软实力。
民俗馆
搜集村庄搬迁遗留的老物件,董家口民俗馆用传统记忆留住“乡愁”,让泊里厚重的文化底蕴与飞速发展的港口经济齐头并进,打造绿港新城强劲有力的新名片。
草桥古镇与红席之乡
设立4000万元的乡村振兴专项扶持基金,重点打造草桥、蟠龙等8个试点村乡村振兴样板,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马家庄村成为2020年度青岛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引进了总投资100多亿元的农文旅小镇、山东富春江净菜加工等乡村振兴产业项目。依托草桥村的生态农业、区位优势和特色文化优势,打造以物流产业发展为重点、以“草桥古镇+红席之乡”为核心产业链的特色文旅产业,实现“生态观光+农家采摘”相融合的美丽乡村。
绿港新城规划图
综合服务中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宜游小镇,千年古邑泊里,今朝绿港新城。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承接着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打造世界小城市永续发展的“中国样板”。按照“党建为引领、突出两大载体、深化三个率先、突破四个瓶颈、推动‘五城并进’”的“12345”总体工作思路,助推新生小城市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开创了新港城跨越发展崭新局面,在新的历程上不断地迸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和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