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青云村

时间:2019-12-11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一、概况:

青云村地处萧王庙街道建成区,占地面积2.84平方公里,有耕地1938亩,山林1605亩。现有常住人口1261户,3568人。青云村旧时称孙家,也有“湖澜”之称。因村中有“联步青云”牌坊,青云村的村名也由此而来。孙氏宗祠2017年被列入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另有4处区级文保点。

青云村交通便捷、物产丰富,明、清时期是浙东地区主要货物集散地,商贾云集。农产品主要有水蜜桃、芋艿头、杨梅、苗木等。

近年来,青云村先后入选为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浙江省乡村记忆示范基地,浙江省AAA级旅游村庄,“美丽宜居”浙江双百村、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宁波市最美古村落、宁波市最洁美村庄等20多项荣誉。

悠悠千百年,书香古青云。在历史长河里,青云村书香缭绕,人文蔚起,青云后裔主农耕、读四书、崇圣贤、承文脉,历代英才辈出,造就了书香青云的光辉历程。青云古村悠久的历史,遗存众多传统古建筑,有民居、祠堂、藏书楼、桥梁等。古民居以条石为底,青砖为墙。老宅大门装饰精美,均刻有砖雕门额。经过几年的“拯救老屋”行动,90%的古建民居得以修缮,复原旧时风貌,呈现江南水乡古韵之美。

历史建筑的遗存给创建美丽青云带来十分难得基础条件,青云人通过整治河道,村道改造,三线地埋,新建农民新村等工程,使古村与新农村得到完美融合。形成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全新乡村风貌。

二、古村建筑风格

青云村建筑风格既体现了晚清时期浙江传统民居与祠堂的风格,也有部分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民居如汤房、德星聚阊门、官青阊门,孙氏宗祠。民国建筑如孙鹤皋旧居、圣芝洋房、藏书楼、议事厅、古戏台等,呈现多元风格。

三、历史文化

青云村地处剡溪旁边的平原区域,历史渊源久远,文脉积淀深厚,村落传统格局保存完整,是一个具有较高传统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特点在于其历史上的剡溪码头与奉化西部货物集散地的繁华,以及尊书重教的文化,与奉化的其它历史文化名村不同,体现了高宅小院寸土寸金的集镇特征,同时,村落文脉也体现了古代富裕家庭对于文化的尊崇,是独具集镇建筑特色与书香文化魅力的古村落。

一世祖原甫公用“学而优则仕”为后世青云村播下了读书种子,历代科举致仕者甚众。读书著书藏书传统已在孙氏一族扎根萌芽。清代孙氏族人孙事伦曾有诗颂云:“剡水迳泉口,文澜绕竹庄。吾宗多绩学,此地有储藏。”尊书重教的传统与相对富庶的村庄。

青云村的发展,其地理位置使之成为自宋朝以来,奉化西部山区的物资集散地,尊书重教的文化则自唐朝延续至今,使得青云村在当代人才辈出,一个古村前后出现数二十位专家教授,真可谓人才济济。

四、制订保护与利用规划、分步实施发展

2014年起,青云村开始启动对整个古村落的保护性修缮工作。为了最大程度得保持古村落的原始风貌,于2015年邀请上海复旦大学的专家编制《青云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随后,召集全村能工巧匠组建古建筑专业修缮队伍,严格按照《规划》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目前全村已完成90%的古村落的修缮工作。并对全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先后治理了二条母亲河、分批实施对古建筑和民居的全面保护性修缮,三线已全部入地,雨污管线、垃圾分类等工作。

五、利用古村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开发全域旅游

(一)校村合作,创新研学之旅合作模式。宁波市大学生产业孵化基地(青云众创空间)落户该村,宁波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进入验收阶段,今年10月与浙江医药高专食品学院签订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从中小学研学、高等院校科研实践、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三个层面推动村校合作,设计包装研学旅游产品,激发古村落活力。

(二)在保护古村传统风格的同时,打造了“青云村史馆”为主体的“十馆十景”项目“青云民国文化陈列馆”“孙从钦先生家史馆”“湿地公园”“民国风情商业街”等项目相继建成。随着研学旅游的发展,青云村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大增,对返乡青年的吸引力增大,形成了对古村落保护发展的良性互动。近年来,村里办起了二家知名农家乐、二家传统糕点店、一家西点店,经营效益逐年增长,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六、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提升海内外知名度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庆,如萧王庙庙会,元宵节、中秋节举办大型庆典活动,受到村民的积极支持和响应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肯定,省、市、区各级媒体相继作了深度报道。特别是传统节庆元宵活动和中秋茶会,在宁波大市范围的影响力逐年递增,还吸引外国友人和台湾同胞共同参与,其中2017和2018两年的活动盛况在央视四套《海峡二岸》播出,通过各级媒体的宣传报道,古村之韵、青云之美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