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合肥正成为中国创新版图中“重要一极”

时间:2019-12-02来源 : 合肥日报作者 : 朱丹 苏晓琼

70年来,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

合肥正成为中国创新版图中“重要一极”

256.65亿元

200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7.88亿元,2018年达256.65亿元,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是2000年的33倍,年均增长21.4%。200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GDP比重)2.13%,2017年达3.24%,在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

28438件

2018年,我市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65814件、28438件,分别是2008年的23倍、22倍,分别年均增长36.9%、36.1%。2018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2831件、5597件,分别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第7位。

175.51亿元

2018年,全市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达到175.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68.4%。截至2018年末,我市已累计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90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6个,占全省总数的56.1%。

152.96亿元

2000年,我市规上工业研发经费仅3.49亿元,到2011年突破50亿元,2015年突破百亿元。2018年我市规上工业研发经费达152.96亿元,是2000年的44倍,年均增长23.4%。

从“小县城”发展成正在崛起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业待兴”演绎出新世纪的“欣欣向荣”。市统计局近日发布分析报告显示,70年来合肥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实现历史跨越,主要得益于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合肥科技创新实现全方位突破,正成为中国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极”。

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世界首个国内唯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干线……合肥在“创新之路”上留下了一个个闪光足迹。今日合肥,正不断聚焦原始创新,凭借“先行一步”的改革魄力,实现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跨越,为合肥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科技事业“从无到有”变为“厚积薄发”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市科技事业几乎一片空白。上世纪70年代,引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一批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一批中央部属研究机构也先后在合肥建立,科教资源加速向合肥集聚。这期间,合肥诞生了全部国产化的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和第一台窗式空调机,科技事业一步步发展起来。

乘改革开放之风,我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科技体制改革拉开帷幕。合肥以科技改革为突破口,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主线,强力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这一阶段,合肥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变容式冰箱,引发中国冰箱产业的变革;研制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仿生洗衣机,让洗衣机真正实现“人洗”的功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VCD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

进入21世纪,合肥科技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良好基础。2004年,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08年成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2010年,合肥进入国家科技部的创新型试点市和国家发改委的创新型城市试点,成为全国少数“双试点”城市之一。

2013年合肥确立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2017年,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十几年间,合肥迅速迈向“创新之都”,与上海、北京等同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与南京、杭州同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加大科研投入持续发力“创新”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4年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以来,我市的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合肥在科研投入力度上不断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逐年递增,在创新上持续“发力”,创新指标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合肥的研发投入逐步加大,200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7.88亿元,2018年达256.65亿元,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是2000年的33倍,年均增长21.4%。200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GDP比重)2.13%,2017年达3.24%,在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西安4.82%)。此外,我市出台政策营造良好的“养人”环境,研发人员从2012年的5.55万人发展到2017年的8.52万人,年均增长9.0%,2017~2018年,合肥连续两年进入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的前三甲。

发明专利是衡量一座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2018年,我市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65814件、28438件,分别是2008年的23倍、22倍,分别年均增长36.9%、36.1%。2018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2831件、5597件,分别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第7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名列全省第1位。在英国《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50强评选中,合肥位列榜单第27位。

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现有大科学装置功能持续提升,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落户合肥并已开工建设,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等大科学装置启动预研,量子创新研究院、离子医学中心、天地一体化网络合肥中心、类脑实验室等重大基础工程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如今,合肥已成全国大科学装置最密集地区之一,截至2018年末,我市累计拥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10个、工程研究中心6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10户。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投入和产业化活动的主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类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2018年,全市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达到175.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68.4%。截至2018年末,我市已累计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90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6个,占全省总数的56.1%。

创新驱动引领工业发展

分析显示,1952年合肥成为安徽省会时,全市工业企业仅有36户,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工业企业数超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24户。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研发创新,成为“依靠科技促发展”的典范。

产业和创新相结合,奏响新时代发展的嘹亮号角。这背后,是不断加大的政府扶持力度。2018年,全市投入财政科技资金91.97亿元,是1990年的14041倍,年均增长40.6%。一系列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实施效果凸显。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的企业分别达到384户和342户,较2012年增加了279户、198户,减免金额分别达到13.38亿元和19.02亿元,是2012年的5倍、2倍,年均增长32.4%、14.4%。

工业研发投入上亮点突出。2000年,我市规上工业研发经费仅3.49亿元,到2011年突破50亿元,2015年突破百亿元。2018年我市规上工业研发经费达152.96亿元,是2000年的44倍,年均增长23.4%。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民经济行业中研发投入强度相对高的制造业行业,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逐年增加,由2013年180户增加至2018年248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数比重由2013年的7.7%提高到2018年的11.2%;研发经费投入由2013年的13.17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41.94亿元,年均增长33.6%。

创新驱动下,工业新产品的产出效益不断提高。2018年,规上工业新产品开发项目6096个,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77.35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18倍、39倍,年均增长21.2%、27.8%。新产品产值3256.62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096.01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20倍、21倍,年均增长22.0%、22.3%。(朱丹 苏晓琼)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