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化战略对油气行业发展助力巨大。大庆油田不断加快信息化步伐,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面不断创新,在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日前,记者走进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第二油矿采油201工区,了解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在这里的应用情况。
采油井实现数据自动采集
“过去是员工按周期在现场录取数据,时效性低。现在坐在这里,生产的各种数据尽收眼底,可实时监控生产现场,数据上传、报表生成……鼠标一点就可以实现。”4月19日,在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第二油矿采油201工区生产监控中心,工区长上官庆辉向记者演示了数字化系统的各项功能。
走进采油201工区,整洁的生产监控中心内,身着红色工服的值班员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电脑屏幕,不时轻点鼠标,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从电脑屏幕上能清晰看到操作系统的各个模块,点开“参数汇总”一项,每口油井的油压、套压、回油温度等21项实时参数一目了然。
“绿色代表通讯和实时回传正常。如果显示红色,就表示通讯暂时中断了。”上官庆辉指着一口抽油机井的单井监控页面对记者说,从回传的数据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油井的运行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可以马上派人前往检查排除故障。
据介绍,工区生产监控中心使用的是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简称A11系统。采油201工区数字化于2016年建设完成,主要负责430口油水井、12座计量间、3座注入站、1座转油站日常生产运行工作。
上官庆辉告诉记者,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与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采油与地面工程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库对接,将原来每天15项6450多条数据的人工采集、填报转变为自动采集、一键上传,彻底取消了纸质报表,实现了生产日报表的自动生成,方便了技术人员快速准确掌握单井生产数据,降低了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据了解,第三采油厂位于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作为开发55年的老区采油厂,面对开发成本持续攀升的压力。第三采油厂在采油201工区开展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试点建设与应用,借助数字油田、智慧油田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成果,实施精准开发、推进降本增效,探索精细管理、安全生产的新途径,在推动生产经营工作水平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注水井实现注入量远程调控
“在注水井管理上,过去我们是员工分散到井口手动调节注水量,费时费力,周期长、效率低,夜间更是无人调节。现在我们通过现场安装流量计以及压力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注水井、注入站的注入压力,瞬时流量等参数。当需要调控注入量时,监控员在监控中心电脑上直接设定瞬时,实现注水量远程精准调整。”地质技术员孙庆红告诉记者。
据孙庆红介绍,工区在注入站安装高清摄像头,随时可以在手持终端上关注现场情况,当有人员闯入、管线泄漏等生产情况发生时,摄像头会自动跟踪并声音报警,方便相关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突发状况,保障了注入站的安全平稳生产,实现了三座注入站无人值守。
该工区依托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实时数据,拓展其功能,开发构建工区生产监控系统,实现皮带断、停电、杆断等5大类80项智能预警、监控中心网上指挥、一线员工网上反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据了解,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建设与应用为推进油田开发水平、转变生产管理模式、提升效率效益和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保障安全清洁生产、降低劳动强度等创造了条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通过“四个实现”,让“智能监控、问题巡检、快速处理”成为现实,确保了安全生产,提升了管理水平。
生产指挥实现智能高效
“过去对于皮带断的问题只能依靠一线员工每天两次的周期巡检来发现解决,周期长、效率低,无形中增加了电机设备的无效损耗,带来了跑油冒水的安全环保隐患,更重要的是影响原油产量。现在,一旦出现皮带断的问题,生产监控指挥系统第一时间自动报警,直接省去了耗时最长的巡检过程,恢复生产更加高效,产量损失大大减少,设备完好率明显提高。”孙庆红说。据介绍,快捷指挥和高效操作,使该工区生产管理日趋精准,更加高效。2018年,201工区减少原油产量损失240余吨。
通过井间站的数字化改造,实现数据自动采集,报表自动上传,注水量远程调控,站场无人值守,管理模式由人工周期巡检转变为站间视频巡检、井场按需巡检。数字化建设与管理模式的配套实施,为采油201工区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记者得到的一组数据显示,该工区生产时率方面由原来的97.3%上升到98.1%,人员优化率由原来的109人减少到66人,上线率由原来的89.8%上升到95%;洗井周期由原来的38天延长至46天,洗井频次由原来的1705次降低至1471次,注水误差率由原来的9.7%下降至3.4%,可以说,无论是从生产管理方面还是油田开发方面,各项指标都有很大提升。
“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在201工区的建设与应用,结束了五十多年来野外现场手工录取资料、手动调控水量和人工巡检的历史,为推进大庆油田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建设迈出了坚定的一步。”上官庆辉总结道。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 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