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大庆油田: 初心不改撑起共和国油脉脊梁

时间:2019-10-25来源 : 深圳特区报作者 : 刘琦玮 郑东升 耿超逸等

环境优美的大庆油田景观。

蓝天是大庆的滤镜,绿草是大庆的衣装,道路两旁的抽油机不时叩动着地脉,敲开中国油藏的大门。

北国初夏,炙热的阳光丝毫不减热情,火辣辣地照在钻井队员身上。汗珠顺着黑黝的脸庞流下,眼里却是执着专注的目光。

野营房里,办公桌上摆着的全家福被擦得锃亮,里面是女儿灿烂的笑容。对于许久没回家的钻井队员来说,遥远的距离让亲情变成了“屏幕里的爸爸”。

实验室里的机器嗡嗡作响,一块块岩石在探针与托盘间高速旋转,两台大尺寸的显示器像书页一样形成一个小小的夹角,研究员聚精会神地盯着颜色各异的图表。科研的枯燥在变化的曲线面前变得引人入胜……

一个个鲜活的片断,拼接出大庆油田的发展史。这是一部见证了共和国成长和辉煌的精神史,更是一部大庆人初心不改自主创新、持续蜕变的科技进步史。

大庆油田霞光。

自力更生拼出国家底气

大庆,脚踏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上,含油面积达6000多平方千米。60年来,登记探矿权面积13万平方千米,生产原油23.7亿吨。

我国石油曾长期处于严重依赖国外供给的状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外国公司就对中国石油资源进行了多次勘探,美孚石油得出“中国不存在有价值油田”的结论,但中国石油人没有“认命”。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为标志,大庆油田被勘探发现。1960年,几万石油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挺进松嫩平原,头顶青天,脚踏荒原,展开了一场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大会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广大石油职工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用“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苦战三年,探明面积达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51.3%,结束了我国使用“洋油”的时代,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让年轻的共和国石油工业进入新纪元。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突破5000万吨,撑起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

1964年,原石油工业部写了一个关于大庆石油会战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民气主要是指民族的自尊心和自强心。一个国家有了底气,就能傲视和排除多重困难,不屈服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采技术独步天下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世界同类油田的稳产期一般只有3至5年,最高的不超过12年,但大庆油田60年来实现了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4000万吨连续12年稳产,实现累计生产原油23.7亿吨。如今,大庆油气产量仍保持在4000万吨,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在油田“青春期”,原油靠地层自身压力就能从油井“喷”出来。但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大庆陷入了资源型企业共有的“中年危机”——新增可采储量难以满足稳产需要,储采出现失衡;长垣等主力油田步入特高含水、特高采出程度的“双特高”阶段。

为了打破油越来越“散”、越来越“瘦”的困境,从上世纪60年代起,大庆油田便不断向技术革新要产能,采用独有的“三次采油”技术,原油产量连续17年超千万吨。

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陈列室里,一排排试管里装满了水和油,不同程度的水油对比值一目了然。在试管上方,是对应的开采岩石,油提取的越多,石头的颜色越浅。“一次采油是靠地层自身压力把油‘顶’出来,二次采油是向地下注水把油‘挤’出来,现在大庆油田采用的三次采油技术,靠化学剂把油‘洗’出来。”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一室主任工程师曹瑞波说。

提到大庆自主研发的勘探技术,曹瑞波话语间充满了自豪。“有人说,如果大庆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就相当于又找到了一个玉门油田;如果采收率提高5%,就相当于又发现了一个克拉玛依油田。”“你们现在所看到的水驱、聚合物驱、复合驱、泡沫复合驱、微生物等一系列采油技术,都是大庆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探索。”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进行油井钻探相关实验。

在研究院二楼实验室里,两名研究人员正在探明一块岩石的储油度。“把岩石放在探测仪器上,探针扎进去,数据就会显示在电脑里。再通过物理模拟驱油装置,模拟地下驱油,最终将水和油分离。”勘探开发研究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姜学实说,“尤其是在含水率高达98%的极限开采期,向岩石注入聚合物,就能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的采收率,这相当于增加3亿吨可采储量。”

截至2018年,大庆油田三次采油实现连续17年保持年产油1000万吨以上,成为世界上唯一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的国家。

“走出去”谱写国脉建设新篇章

在按下科技创新“快进键”的同时,大庆的油田开发、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和人才队伍也不断“走出去”,到国际、国内的市场中开疆扩土,给这座历史悠久的油田未来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油气战略通道之一,也是中国石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工程,管道干线全长3054公里,于2017年12月开工。这条“气龙”从中俄的界河黑龙江蜿蜒南向,穿越松嫩平原,穿越万里长城、中原大地、黄河长江,历经9个省市,扎向中国的上海。

在大庆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管道公司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中俄东线第三标段大庆项目的几位主要施工人员。因为常年野外工作,他们的皮肤比一般油田工作人员更显黝黑。

坐在记者对面,中俄东线第三标段大庆项目部执行经理赵文杰介绍,作为“国字号”工程建设的大战场,中俄东线是世界上首条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钢级管材、12兆帕高压力等级的,单管输量最大的,跨境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这将解决年年建管道,年年闹气荒的困境。”

在施工人员眼中,承接这条管道意味着全新的挑战。“之前一个焊接工焊完一道焊口需要2到3个小时,而使用双枪全自动焊接技术后只需要96秒。”中俄东线第三标段大庆项目部全自动焊接一机组组长窦财说。“从焊接技术到施工方法都是全新的,在施工过程中,一机组实现连续176道口无返修,270道口只返修1道的纪录。而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我们也做到了零事故、零污染、零伤害。”赵文杰补充道。截至今年6月,第三标段工程已完成线路主体焊接62.48公里,防腐62.48公里,回填62.23公里,综合进度完成99.88%。

“这个工程冬天冻土开挖困难,夏季雨水多,设备进不了沼泽地。但不管啥天气,我们都是早上3点多开工,得确保工期啊。”当问到施工难度时,坐在对面的队员们笑着说,“别人接不了的,大庆接。在外面,我们代表的是大庆,脸不能丢。”

如今,大庆油田的海外业务项目已经覆盖26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油田海外权益产量达到617万吨,同年海外市场收入更是首次突破百亿元。跨过60年的风雨,创新的大庆,正向国际资源创新型企业昂首跨越。

现场直击

大庆油田尖刀队1202钻井台雄姿。

“永不卷刃的尖刀”锋芒依旧

探访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1202钻井队

早上刚过9点,油田上便能感受到夏天的炎热。晴空万里,天空云淡。远远的,就看到写着"尖刀1202队"字样的红旗迎风猎猎飘扬。

“滴—滴—”还未到达,便听到现场时不时发出响亮的安全警笛声。走近才知道,这里正紧张地进行着大庆钻探工程公司2019年井控突发事件综合应急演练。

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1202钻井队组建于1953年3月,1960年参加大庆石油会战。截至2018年12月17日,该队累计进尺突破300万米。66年来,这支钻井队先后创下2项世界纪录、5项全国纪录和10项大庆纪录,被石油工业部命名为“钢铁钻井队”。因为干起活来“不要命”,凭着“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狠劲儿,在大庆广袤的油田上,1202钻井队被誉为“永不卷刃的尖刀”。

姜洪伟,1202钻井队党支部书记。见到我们,他大步上前,一双厚厚的鞋沾满了尘土。这个皮肤晒得黑黝黝的汉子,完全看不出只有30岁。姜宏伟摘下安全帽夹在胳膊上,一双粗大有力手握着记者的手,“欢迎,进屋进屋,你们没带安全帽,现场不能去。”

目前1202钻井队共有51名钻井职工,负责钻区内的调开井。“时代在进步,企业在发展。过去‘大庆精神’更多强调拼搏奉献、埋头苦干,但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精细化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以及安全至上的生产宗旨越来越渗透到大庆的每一个生产环节。”边说着,边有施工队员来汇报安全演习实况。“先按计划走,我马上出去。”姜洪伟示意说。

1202尖刀队钻井队员在进行应急事故演练。

对于钻井行业来说,安全重于一切。采访过程中,现场的警笛声从未停止过,不断报告着井下实况。“推行安全演练,提高安全意识是我们队采取的一项措施。此外,对于安全生产,我们一改过去队长书记口头强调、抢起进度就各唱各调的状况,设置了全员安全测试卷,寄‘平安家书’等一系列创新措施,为的就是确保安全这个1不倒,后面钻井进尺的0才有意义。”姜洪伟说。

除了提高队员的安全意识,1202钻井队还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安全作业。“今年我们队配备了集团公司最新型的实验性钻机,大大增强了钻井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通过起降钻的自动化操作,在节省劳动力的同时,极大保证生产安全。”

尖刀锋从磨砺出,千锤百炼不卷刃。或许正是对规范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和以人为本安全意识的重视,1202钻井队才能在战力不减的同时,永葆尖刀不卷刃。

人物访谈

段海福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向记者展示他解决各类生产难题的小发明。

做最好匠人

——记大庆油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段福海

“‘匠人’就是一种要做到最好的执着。像我们搞革新,设备当下好用,未必代表一直都好用。即便是获了奖,我们也要不断跟踪。只有不断评测,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

今年55岁的段福海是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第二油矿工艺队测试工程师。生于老会战之家的他,受父辈熏陶,乐观豁达,言谈间满是对油田工作的热爱。

见到段福海时,他身着一件蓝色Polo杉,笑眯眯的,个头敦实,走路很快。在二楼展示厅里的一面墙上,摆满了段福海的“发明创造”所获的奖状。而在一墙之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发明的“家伙什儿”堆满了整间屋。他用那布满老茧的厚厚手掌随便拿起一个,开始向记者介绍其用途。“你看,这个小东西成本才五毛钱,却解决了100万的难题。这个钢丝球两块钱,但给国家省了……”在油田一线工作的35年间,段福海研发的创新成果多达232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38亿元。

兴致盎然地拨弄完自己的“家伙什儿”,段福海又打开投影仪,兴奋地介绍起自己的得意作品。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动画配上幽默地解说,引得大家不时捧腹大笑。“解决的困难多了,问题自己就找上门。看到难题,我就忍不住想要研究它、想办法攻克它。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不让干都不行。”

在段福海眼中,革新就是解决问题。“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啥是革新,就是不想让大家遭罪。”20年前,石油工人都是手抬大铁桶油往油井中灌药清蜡。由于气体不断返出,药液喷溅的到处都是。他利用所学知识巧妙地对现有设备进行改良,实现了密闭加药。“年底领导让我报革新奖,而我认为这只是解决一个生产环节上的难题。直到大家都说好,我才意识到这是革新,其实就是用心、敢想、勇于打破思维惯性去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多年探索技术创新的规律,段福海总结出了独特的“283”技术革新工作法。“遇到困难,我们从实际出发,从实用出发,用'283'方法论去综合考虑安全、环保、效益等因素。难题解决了,东西大家自然都抢着用。”

如今,段福海已成为劳模工作室的一名带头人。新人怎么传、怎么带?他说,“有些年轻人对革新感兴趣,但入不了行。可像我这样的技校生都能通过学习入行,他们咋不行。主动拉一下,年轻人也就进来了。未来,我们要把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精气神儿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干一行爱一行,带着年轻人把‘睡着’的科技成果唤醒,转化为一线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在大庆,我们见到了很多像段福海一样的“痴人”,像“段福海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样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出效益的团队有近100个。他们如星星之火,播撒开来,让与大庆精神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为油田发展播撒下未来的希望。

记者手记

激荡四十年奋进双城记

一轮骄阳挂在空中。目之所及,蓝天和绿地交相辉映。如果不是遍地的抽油机和钻井架,人们也许不会意识到这里就是中国石油工业的脊梁。仿佛是种巧合,今年大庆与深圳一样,迎来了建市40周年。同是“不惑之年”,大庆与深圳两座相距千里的城市,有着诸多难以尽数的相似与契合。

两座绿色的“文明之城”,宜居宜业。无论是“百湖之城”的大庆,还是“国际花园城市”的深圳,都是云空广袤,空气清新。闹市区,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但不乏环境优美的生态公园点缀其中。珍贵的鸟类在明净的水面上嬉戏、稀有的植物在公园里生长。人们卸下工作的压力,在蓝天碧水辉映间、花鸟绿地动静处,尽情享受自然的馈赠。

两座包容的“移民之城”,机会共享。四十年前,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因为责任和梦想汇聚于此。四十年后,这两座城市有了海纳百川的“魅力”。他们敞开怀抱,珍视差异。没有偏见,随处可见不同菜系的饭馆、独具特色的文化表演。因为包容,这两座城心中毫无芥蒂,将机会与所有人共享。得益于多元化发展,大庆和深圳随处可见新鲜和活力。

两座发展的“排头兵”,创造共和国发展史上的奇迹。无论是让中国甩掉“贫油”帽子的大庆,还是打开中国改革开放大门的深圳,两座城在共和国70年的风雨历程中都留下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印记。如今,它们继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刷新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凝聚着令人赞叹的国家力量。而作为城市的建设者,我们参与其中,拼搏其中,自豪感油然而生。

未来,深圳与大庆南北双城都有着共同的期许:以更加优异的城市发展实践,助力祖国的繁荣富强。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