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大国工匠刘丽

时间:2019-10-24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初心不改“女匠才”

——记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工刘丽

编者按:

日前,《中国石油报》“中国石油榜样·好工匠”栏目中刊发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的采油工刘丽的事迹。

6月1日,在大庆采油二厂刘丽创新工作室,“掌门人”刘丽和几名骨干正讨论手头的一项革新成果。这个由废弃队部改造成的工作室是他们革新的“大本营”。

“虽然我在最普通的采油工岗位,但我会坚持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无论大小,都力求尽善尽美。在我看来,这种执着和专注就是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刘丽忙完才坐下与记者聊起来。

刘丽是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的采油工。在基层一线,她留下的履历清晰而厚重:19岁,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技校毕业,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28岁,被破格聘为“采油技师”;32岁,被聘为“采油高级技师”“油田公司技能专家”;35岁,成为大庆油田最年轻的“集团公司技能专家”;43岁,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采油“女状元”行业“活电脑”

“石油行业不是一门‘掘地三尺找油,只会埋头苦干’的粗活,采油工要想干出水平来,光靠力气不行,技术水平的提升很重要。”刘丽从工作之初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她对自己技术上的要求几近苛刻。

刚上班时,她总是怀揣一本技术书,白天上井对照实物琢磨,晚上回家整理笔记;学会了采油岗位的知识,她又开始学习维修、集输。洗井工、维修工、集输工、采油工,采油队里几乎所有岗位刘丽都干过。多方汇集的技术知识和磨炼,使刘丽成为一专多能的“岗岗通”。

备战技能大赛时,她除了完成教练规定的学习培训计划外,还给自己加码加量,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累了就躺在宿舍走廊的地毯上休息一会儿。记忆深刻的是,1997年,经过层层筛选,她赢得代表大庆油田参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技能运动会采油工种比赛的机会。为取得好成绩,她对自己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强化训练。长时间的操作训练让她疼得直不起腰,膏药敷久了腰间起了泡。那一次,年轻的刘丽一举夺得第三名,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在“抽油机更换皮带”比赛环节中,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她背着35公斤重的皮带完成作业只用了15秒。这一纪录至今没人打破。

怎么把活干得更巧、更快、更好,正是这种简单的想法让刘丽开始了革新之路。

在刘丽众多的革新成果中,有一项是她和同在采油一线的丈夫“妇唱夫随”的杰作——上下可调式盘根盒。那时,聚驱井频繁取换盘根,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还易对光杆造成二次损害。刘丽和丈夫每天晚上上井去观察、记录,查找资料、设计图纸、反复琢磨,然而新产品应用到井上由于没有合适的密封圈,3天就出现了漏油情况。

为了寻找合适的密封圈,刘丽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庆市几乎所有的五金商店,终于找到一种尼龙棒,经过自己切割、扣形之后可以制作出合适的密封圈,最终解决了漏油问题。这项革新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让采油工户外作业的时间从过去的40多分钟缩短为10分钟,盘根使用寿命也从1个月增加到3个月。

“革新没有一帆风顺的,每个成果从有想法到创作、到应用,都会面临很多的困难,重要的在于坚持。”刘丽说,很多革新成果她做了好几代,因为在应用的过程中总是想要更好,于是就不断推翻自己。在25年的职业生涯里,刘丽研制的技术成果获奖135项,获国家专利17项。

员工“好师傅”桃李满油田

一线的井场,始终是刘丽最痴迷的舞台。

一枝独秀,不如百花斗艳。被聘为工人技师后,刘丽便开始帮带身边的员工提升技能。

厂里的李庆华刚从集输岗转到采油岗,一时摸不着门道,感到无从下手。刘丽主动与他结成师徒对子。

以井场为教场,用管钳当教具,哪里技术薄弱教哪里,哪里有问题去哪里。刘丽带着李庆华从取油样、测电流、加盘根等采油工种最基本的技能操作项目练起,一项一项攻克,一点一滴提升。李庆华很快独立顶岗,又跟师傅搞起了技术革新。

2012年,刘丽带领李庆华参加“咱们工人有绝活”擂台赛。这次比赛中“更换抽油机井光杆密封圈”项目允许参赛选手使用自主研制的工具进行操作,刘丽决定在改进操作工具的灵活性上下功夫。受到师傅的启发后,李庆华灵光一闪,想到刘丽的一项技术革新成果应用过杠杆原理,他想尝试将这一原理应用到工具改进中。经过反复试验,师徒俩终于制作出能简化操作步骤的新型夹持工具。这种工具让操作时间缩短了5秒钟,成为李庆华过关斩将的“利器”,让他赢得决赛资格。2013年,刘丽和李庆华师徒二人凭借着骄人的工作业绩,被油田公司授予“十大金牌师徒”荣誉称号。

2003年,刘丽开始担任厂技能培训师,负责培训青工和转岗员工;同时,各类员工技能大赛的赛前指导也少不了她。

每次赛前集训,针对枯燥的理论培训课,刘丽挖空心思变换题型,用“题海战术”提高选手应试能力。她对学员够“狠”,自己也很拼,一次赛前集训,刘丽批过、讲解过的试卷就有近1米厚。

而在操作训练上,刘丽又打出了“减压牌”,其他参赛队每天至少进行10次强训,而她只要求选手练习4次,但训练质量一次比一次高。

她倾其所学助力员工技能提升,采取“阶梯式”培训法,累计培训学员1.5万多人(次),5人被聘为技能专家,56人被聘为高级技师、技师,135人被评为厂级以上技术能手。她培养过的学生,从大庆油田冠军到省冠军再到集团公司个人、团体双冠军,刘丽实现了教练生涯的大满贯。

在与员工面对面的培训中,刘丽发现岗位员工很需要一本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

2008年,刘丽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编写。在岗位上,没有电脑,有时甚至连椅子都没有,她就拿着笔记本电脑席地而坐;夜里在家,往往是把孩子哄睡了,她自己熬夜继续做。

用一年的时间,她完成了一套5万余字、涵盖了采油队各岗位的员工操作手册,被员工评价为“一册在手,好用实用”。

不仅要自己会、身边的人会,还希望所有的采油工同行会。近10年来,刘丽摆弄“铁疙瘩”的同时,用心动起“笔头子”,先后出版发表国家、集团公司等各级专业技术书籍19册、论文9篇,编写培训教材38套,制定操作标准105项并推广应用,为完善集团公司题库体系建设、推动石油系统采油技术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采油工》在集团公司范围内的采油工培训中得到应用,《油水井生产与维护》还成为了全国许多高职院校采油专业的教材。

革新“梦之队”创效“助推器”

“无论是在油田还是在我们二厂,个人创新能力很强的不在少数,但,单打独斗所能发挥的作用终归有限,我们更想要的是一个团队!”

2011年,大庆采油二厂成立了刘丽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从最初的2人到394人的“大家庭”,刘丽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搞革新,到油田内外进行技术交流;解决各种生产问题,队里的、作业区的,哪有难题哪就有她的身影。

在采油二厂的大力支持下,刘丽创新工作室陆续配备了教学器材和加工工具,建立了专业焊房,还成立了3D打印实验室,开辟了包含10口不同机型抽油机井的两处革新成果示范区,并将厂机械维修大队机械加工车间纳入了工作室的研发体系,并拨专用资金做保障……就此,研发、生产、应用一体化的“革新梦工厂”诞生了。

“你能想象一个想法从有思路到设计再到加工成型,只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吗?”参与了很多革新成果诞生过程的机加分会副会长张海山语气中难掩兴奋。在这里,很多在生产一线征集的难题,经过多工种进行联合攻关,在最短时间内,技师们的想法变成“热气腾腾”的产品。

有了革新制造工厂,不仅可以实现即时制造,还有了接受基层单位“订单”的能力。近年来,刘丽工作室陆续制造各类革新产品25批次2014件供基层使用;革新成果示范区也不仅是新成果的“试验田”,还成为了老成果的“优选地”,工作室成员在这里对采油二厂近10年的革新成果进行了优选、改进,最终整合出40项292件成果在示范区应用试验,示范区系统效率提高1.6个百分点,示范区文化被命名为大庆油田“四大革新文化”之一。

成为了刘丽创新工作室的一员,很多人有了共同的意外收获——家庭地位的提升。“以前都是我做早饭,现在爱人看见我太忙了,心疼我,她就做了。”“过去为了打游戏想换台新电脑,家里‘领导’不批;现在为了制图,老电脑太慢,已经给换新的了。”

唯一家庭地位不升反降的人,就是刘丽。在女儿眼里,她是个经常缺席的妈妈:中考报考时,妈妈在出差;过生日时,妈妈在加班……对于丈夫,她这个技能专家、“带头人”,反而是接受帮助的一方。“我们在家经常说的是工作,我们工作室里很多项目最初的灵感就来源于他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刘丽说。

据统计,自刘丽工作室建立以来,大庆采油二厂的创新创效成果数量由过去的每年100多项增加到现在的每年300多项;工作室共研制革新成果932项,获得国家专利38项,累计创效8600余万元。

刘丽,这个“技校中走出来的专家”,始终以执着的姿态绽放在采油一线。《大庆油田报》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