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匠艺、传承匠心的采油女工
高挑匀称的身材,着一身鲜艳的“中国红”工服,工作帽边缘露出一抹黑密的秀发。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柔弱的女子,21岁荣获全国技术能手,26岁被破格聘为采油技师,30岁被聘为采油高级技师,33岁成为大庆油田最年轻的采油技能专家,36岁又成为了集团公司最年轻的采油技能专家,37岁获得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9岁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1994年,刚满18岁的杨海波从技工学校毕业,成为一名采油工。上班前一天,父亲对她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家里没别的指望,就是想让你踏踏实实地当个好工人。
“当个好工人”从此在杨海波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一次事故,让杨海波刻骨铭心。那一次夜班,输油泵盘根突然刺油,满地的油污使她手足无措,反复加了多次盘根都没有成功。不得已,杨海波只好厚着脸皮给站长打电话,等待“救援”。虽然没有人责怪她,但自尊心极强的杨海波还是忍不住哭了,这泪水包含了自责,更有对自我的一个重新认识。那一刻,杨海波开始相信,没有过硬的技术,“当个好工人”就是空谈。于是,她找来了许多采油工专业的书籍,学习工艺流程、机泵工作原理、设备结构,记录了数十多万字的学习笔记。为了缩短更换抽油机皮带的时间,她就跟着有经验的师傅走进现场动手操作,上百次的演练使她扛皮带的肩膀磨破渗出了血水;为了掌握更多型号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她拿着资料往返井站几百次,累计徒步近百公里。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之下,她熟练掌握了采油工的操作技能,在全国青年岗位技术大赛中名列前茅,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技能用不到工作上,也只是空有一身本领罢了”。她发现,全队10座计量间的资料还有待改进,她就反复往返于10座计量间和121口油井现场,核对站史、综合记录,并按照检查标准组织计量工反复学习、研究,确定统一的填写规范,千余项数据无一差错,资料全准率达到了100%。凭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她多次参加本单位生产管理检查,并通过反复查阅大量行业标准,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很多建议,制定出一套严格、规范、操作性强的管理标准。
经过多年一线工作的历练,杨海波成长为集团公司采油技能专家。在同事眼中,杨海波已经把采油这项工作做得足够好了。但她本人并没有止步不前。相反,她时常思考:“我离一个真正的好工人到底还有多远?”
一次,杨海波无意中听到了同事的抱怨:“双驴头抽油机的后驴头毛辫子又破股了,怎么总是这里出问题?”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海波突然意识到,自己如果连工作中的难题都无法解决,那么这些荣誉头衔又有什么用呢?又怎能兑现自己“当个好工人”的承诺呢?从此,杨海波决定踏上攻关解难的征程。
双驴头抽油机的后驴头毛辫子易崩断问题困扰了基层很多年,被很多人视为“烫手的山芋”,不少革新专家也曾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无功而返。杨海波却按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无愧于技能专家的称号。和很多人一样,杨海波最初尝试了十几种方案,图纸画了厚厚的一摞,但都不太理想。她也层亲自爬上去,和工人一起更换毛辫子,试图找到里面的“玄机”,但还是以失败告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她陪儿子选购吉他,突然发现一款高端吉他的后琴桥部分并非整体的一根,而是每根琴弦末尾都链接着一个带弹簧的小铁块。从琴行老板那里了解到,这样可使琴弦均匀受力,延长吉他的寿命。得知这一消息,杨海波突然感到醍醐灌顶:把抽油机后驴头的悬绳器从整体结构改为分体结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于是,她立刻投入到设计加工中。又经历几十次的改进,两年后,双驴头抽油机自适应调节器研制成功,使设备故障率降低一倍以上。多年来,杨海波不但自己解决生产难题,还带领其他技师深入一线征集难题、攻关解难,工作室累计解决各类难题208个,累计研发各类成果142项,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被评为大庆油田首届“油田工匠”。
潜心专研,攻坚克难,这些是不是“当个好工人”的标准?杨海波不住地问自己。“如果能把我的技能传授出去,带出10个,100个,1000个杨海波,就能解决更多的生产难题。”这才不违自己“当个好工人”的初心。
于是,杨海波做出了一个最大胆的决定:成立一个工作室,在培训中传授技能,在传授技能中创新。可培训之初却是阻力重重。面对员工不愿参与,基层单位不愿“放人”,心情沮丧的杨海波甚至想过放弃。可冷静过后,她扪心自问:放弃了,不就违背了自己的“初心”吗?她想,如果是自己参加培训,希望是什么样子?于是,她走访调研了100多个岗位,准确把握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员工群体的培训需求,提出“5+4”差异化培训法,将员工细分为企业新员工、一般岗位人员等五类人群,相应举办基础培训班、技能强化班等四类培训班,实现了因人施教、因需施教。为了保证一岗一课件、一班一教材,她又针对每类培训班特点定制培训资料,编写出采油、集输等16套教材,以及标准化多媒体、视频、培训教材60多套,其中有10部被选定为中石油、中石化培训教材。“5+4”培训法也被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评为“全国石油石化系统职工先进操作法”一等奖。
从此,杨海波又多了一个“培训师”的角色,经她培训出的员工也越来越多。随着培训的深入,理论学习有些枯燥乏味,员工表现出兴趣不足。这让杨海波萌生了一个想法:研发一个集成快乐学习软件的员工“自助学习系统”,让培训像玩游戏一样轻松快乐。当时正值智能手机开始流行,杨海波就借鉴“互联网+”的理念,在手机APP上动起了脑筋。隔行如隔山,作为一名采油工,开发软件对杨海波而言,简直像读天书一般困难。但她又拿出了学习采油技能的一股子专研的劲儿,捧着构思的方案四处求教,前前后后修改了200多遍。APP设计出来后,她又拿着手机找员工试用,询问员工哪里不方便,哪里需要改进。就这样,历经三年多时间,一部集模拟考试、比赛模式、强化练习等6项功能于一体的“海波题库通”手机APP正式推出,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培训理念和方式,让一线员工在乘坐通勤车、排队就餐、睡觉之前都可以“随时随地”点击学习,打造了全天候、全方位的员工技能培训平台。看到员工如此喜爱使用,她就把APP拿出来共享,让其通过微信扫码、朋友圈分享的方式在互联网上一传十、十传百,不仅在油田内部广泛使用,还吸引了石油系统其他单位的员工学习应用,受众员工达5万多人。
专注于传技育人的这些年里,杨海波逐渐对“当个好工人”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她看来,不仅要攻坚克难、勇于创新,更要秉承一颗匠心,躬身传技、悉心育人,培养更多技术能手和优秀石油工人。
随着一线员工技能素质不断提升,更多人开始尝试革新创效,但又苦于抓不到头绪、找不到方法。杨海波时常想,能不能像在现场干活一样,把创新方法“制作”成一套“工具”,从而普及给更多想创新、敢创新的员工呢?于是,她一头扎进书海,开始了探索创新理论的征途。经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她找到了国外的TRIZ理论,提出了以革新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内容的“高效革新理论体系”。不过,一提到理论,就连杨海波自己也不免打怵,更何况是众多的一线工人。为此,她又总结梳理自己多年来技术创新取得的宝贵经验,在晦涩的理论中充实进大量创新实例和典故。经过五年多的不懈努力,复杂抽象的创新理论被成功转化为深入浅出的革新原理,一部囊括4大类50种技术革新方法和5个典型案例分析、在国内首次实现技术创新与TRIZ理论完美融合的《高效革新》专著出版发行,不仅被油田内外推崇,还得到国内创新领域专家学者的认可,成为人人读得懂、学得会、用得好的技术创新的指导教材。有了专门的教材,创新人才的“量产”就成为了可能。杨海波发挥她的培训专长,以“海波工作室”为培训基地,通过每年40多期近百堂的培训课程,把《高效革新》中的原理方法,讲授给更多具有革新基础的员工。她还带领培训师团队走进吉林油田、辽河油田等地,把创新方法普及给更多的行业职工。近年来,经杨海波培训的员工已达6000多人次,300多人成为技师、技术能手,“5+4”培训法被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评为“全国石油石化系统职工先进操作法”一等奖。杨海波工作室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两项最高荣誉。
把一项工作做到最好,已成为杨海波的习惯。现如今,做一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就是对“当个好工人”的最佳诠释。平日里,她非常喜欢读《许振超传》,一直以来都以许振超为榜样不懈地努力。就在前不久,杨海波正式拜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为师,并签订师徒协议。杨海波认为,拜自己的“偶像”为师,是她追求匠心之路上一个新的起点。虽然师徒二人的行业不同,但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许振超的精神品质值得她一直学习奋斗下去。杨海波坚信,传授工匠技艺,传承匠心匠魂,是每一名工匠都应具备的品格。在今后的道路上,她将继续朝着这一方向不断前进。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