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国家 5A级景区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西部,总面积为 11.5平方公里。西溪湿地蕴含“梵、隐、闲、俗、野”五大主题文化元素,有“秋芦飞雪、火柿映波、龙舟胜会、莲滩鹭影、洪园余韵、蒹葭泛月、渔村烟雨、曲水寻梅、高庄宸迹、河渚听曲”十景,“福堤、绿堤、寿堤”三堤,是以永续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风貌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 5A级景区。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日出西溪】方建新 摄
【西溪人家】方建新 摄
1、西溪之胜独在于水
水是西溪的血液和灵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河流总长83.36公里,约68.02%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水体库容量约500万立方米,其间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诸岛棋布,水网密度达25公里/平方公里,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清新大气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凸显了“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水乡风光。
《西溪秋雾浓》蒋先毅 摄
金秋飞雪 廖雄 摄
2、西溪之美美在生态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处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园区内芦白柿红、桑青水碧、竹翠梅香、鹭舞燕翔,冷、野、淡、雅,皆成天趣,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其陆地绿化率在85%以上。各种鸟类占杭州所有鸟类总数的近50%,“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营造了“十里梅花,百顷芦荡,千点白鹭,万年翠竹”的湿地美景。
秋芦飞雪 刘苗红 摄
秋芦飞雪 卢简明 摄
3、西溪之重重在文化
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文化氛围相当浓厚,被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名士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康熙、乾隆、宋高宗,米芾、厉鄂、郁达夫等纷至沓来,不仅留下了大批的诗文词章,还保留了“龙舟胜会”、“碧潭网鱼”、“竹林挖笋”、“清明野餐”等诸多传统民俗。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了中国第一个词学圣地,众多的历史景观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提升了西溪湿地的品位,奠定了西溪湿地在全国湿地中的独特地位。
《船娘话秋雪》潘劲草 摄
《日暮西溪秋》潘劲草 摄
《杏黄秋雪庵》 潘劲草 摄
二、湿地保护和建设情况
在西溪湿地生态保护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关于湿地保护的国际公约,结合西溪湿地实际,按照积极保护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以民为本”六大原则。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切实保护好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好西溪的“薪火传人”,让人类的这一共同财富永续利用。
1、制定规划,科研先行
完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综合性规划。制定《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保护规划》等20多个专项规划。组织开展“西溪湿地水文过程及水环境效应研究”、“西溪湿地鱼塘保护利用及连通可行性研究”、“西溪湿地空气质量污染规律及影响评价”等生态保护课题研究。
2、科学治理,教育随行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照河湖生态修复行动要求,探索湿地水质、面积及物种保护的强力措施,做好区域生态清淤,有效提升及改善区域内水域的水质及河底生态系统,逐步构建西溪特色且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湿地生态保护体系。举办“浙江省自然笔记大赛”,开展“蝶恋花”户外主题活动,整合水下长廊等资源,加快昆虫旅馆、研学教室等建设,开发动植物、民俗等课程,打造集亲子、文化、学习等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研学旅行项目,受众人数年均约达一万人。围绕发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科普、研究、展示等多种功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建成了杭州湿地植物园、莲花滩观鸟区、环境监测站等科普教育和湿地研究场所。
荡漾观芦 阮善青 摄
《戏水》阮晓 摄
3、优化植被,科学修复
保护西溪的原生态就是保护西溪湿地的生命,原生态区域更多时候需要远离人类的频繁活动,在生态保护过程中,我们加强原生态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历史遗存三个保护区,将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较好、最精华、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域实行相对封闭保护按照一级保护区要求,除小型摇橹船和科考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禁止进入,为鸟类以及其他生物营造更加静谧和良好的生存环境。
3、注重文化协调发展
高度重视修复西溪的人文生态,高度重视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成立了西溪文化文物发掘保护工作组和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了《西溪文化系列丛书》,形成了一大批西溪历史文化考证资料和调研报告,征集到了一大批体现西溪湿地传统生活形态的民间家具、农具、碑刻、浮雕,保留修缮了一批老房子,挖掘了陈聚兴染坊、西溪小花篮、西溪豆腐坊等独具西溪民间传统艺术特色的“七店八铺”,建成了深潭口、三深村等民俗文化旅游点,恢复了秋雪庵、西溪草堂、两浙词人祠等45处自然和人文景观,评选产生了“三堤十景”,西溪龙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听芦节 孙明闽 摄
西溪听芦节开幕 孙新尖 摄
4、智慧建设,敢为人先
以“强化游客体验”为核心开展工作。一是在西溪湿地周家村主入口建设智慧管理中心,以西溪湿地一体化管控平台为核心,数据大屏为支撑,搭载硬件配套,拓展监控网络和人脸识别系统应用,实时掌握园区流量数据、生态数据、管理数据,实现多维度、数字化、系统化管理及信息资源共享。二是与杭州“城市大脑”对接,响应“多游一小时”工程,实现闸机直接扫支付宝码和杭州市公园年卡、身份证直接入园,帮助游客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园区游览上。在公园停车场,推出“先离场后缴费”模式,整体提升车辆出场速度,有效缓解排队缴费情况,提高游客服务感受。三是推出阿里“未来景区”小程序。在支付宝内扫码或者搜索“西溪湿地未来景区”,游客不用下载,直接打开小程序,可享受语音导览、地图导航、景点介绍、线路推荐、医疗点等服务,成为游客的贴心伴游。四是探索“未来景区2.0”模式。与中国电信合作进行园区5G覆盖互联,研究和探索无人电瓶车运营、无人机巡航等适合西溪湿地环境的未来科技项目。全面提升游客未来体验感、提升园区信息化管理水平,带来更快捷和稳定的网络环境。
5、文旅融合,内外兼修
打造“旅游+党建”旅游新标杆。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在充分挖掘湿地红色文化和景区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两山’理念,领略生态之美”、“坚定文化自信,守护精神家园”、“撸起袖子加油干”四个主题,创新党群体验,全面推广湿地党群服务中心(蒋相公祠)及西溪农耕、西溪小花篮、红色影视文化等12个党群体验点,发挥党建展示、党建活动、培训教育、远程教育等功能,引领红色旅游新风向。开拓“旅游+体育”旅游新版块。一方面西溪湿地积极引入水上运动项目,水上运动项目包括:龙舟、水上皮划艇、平台皮划艇、浆板等水上专业运动项目,为湿地的水上项目增加了新亮点。另一方面邀请、组织、承办、协办重大水上运动赛事。2019年成功举办了“2019首届杭州西溪湿地皮划艇桨板马拉松挑战赛”,来自全国各地近400名水上运动爱好者完成了水上半马、全马的挑战,全程42公里,为国内距离最长的水上马拉松赛事,极大推广了水上运动文化。
三、保护建设成效突出,三大效益明显
关于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的精髓,就是根据国家湿地公园这一定位,坚持积极保护的方针,同时以科学、求实、创新的理念,把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统一起来,与城乡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历史与现实相和谐、保护与利用相和谐,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等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湿地阡陌 吴海平 摄
揽胜秋芦 訾向平 摄
《西溪秋色浓》 潘劲草 摄
1、生态效益明显
经过十年努力,西溪湿地既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休闲健身、旅游度假、学习湿地科普知识等不可多得的好去处,同时也为扩大杭州人均绿化面积,打造低碳、节能减排的生态城市,以及维护杭州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调查,与2005年所录数据相比,西溪湿地的维管束植物新增了474,现为695种;昆虫增加了390种,现为867种;鸟类增加了90种,现为179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9种,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水质平均比2005年开园之前提高了三至四个标准,总体保持在Ⅲ类水体以上,个别区域的个别指标,甚至达到了Ⅰ类和Ⅱ类水体的标准;西溪湿地缓解“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效果也非常显著,可对其周边约15平方公里的气温起到0.5℃—1.5℃降低作用,估计每天可节水500—800吨,节电10—30万度。此外,西溪湿地还具有调节湿度、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固碳等积极作用,目前,西溪的固碳能力可达40万吨,每年空气优良天数均达到7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天在每立方厘米800个以上,PM2.5的监测数据在逐年改善,全部优于市区平均水平。
2、社会效益彰显
前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西溪考察后认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这项宏大工程,已经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也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教授认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开启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充分展示了杭州市委、市政府着眼全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延续千年的湿地景观(桑基鱼塘、柿基鱼塘、竹基鱼塘)是当地居民与湿地生态系统和谐共处的典范,也是湿地公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2009年园区实施福堤2.3公里周边免费对外开放,2017开始增设雕塑园、莲花滩免费道路,至今已实现总长约6公里的免费游览区域。
开园至今,西溪湿地获得了国际重要湿地(2009年7月7日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授予,湿地保护成果获得国际湿地最权威组织的认可),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国际相关权威组织授予);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2005年2月1日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5A级景区(2012年1月9日国家旅游局授予,湿地利用成果获得国家旅游最权威部门的认可)、中国湿地博物馆(2007年5月12日国家林业局发文)、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科技部联合颁发)、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协特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求是小康杂志评选)、中国最美湿地(人民日报社经济周刊和湿地国际驻中国办事处联合授予)、全国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国家旅游局授予)、2011中国中小企业管理提升标杆企业(国家工信部育林计划组委会授予)、2012第七届中国创意产业最佳园区奖(中国版权保护中心)、首批中日合作环境教育基地试点单位(国家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国家级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站(国家林业局)、首批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国家林业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等荣誉。
3、经济效益突出
自开园以来,西溪湿地以实现“生态、休闲、文化、科普”为目标,着力打造“国际级的旅游综合体和旅游目的地”。公园入园游客和经营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自2009年纯旅游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以来,连年增长。2018年,西溪湿地累计接待游客465.36万人次,实现旅游营收2.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