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9月22日电(记者高爽)一辆挂着邮包的自行车、一身墨绿色的工作服——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辽宁省凤城市鸡冠山镇的村民总能看到一个穿梭于大山深处的身影。
今年54岁的耿有伟是中国邮政辽宁省凤城市分公司鸡冠山邮政支局的一名乡邮员。这里山多河多,村民的家更如繁星一般点缀在山间沟壑,耿有伟常常要涉水过河、翻山越岭数十公里,才能将邮件送到村民手中。
在过去的26年间,除了极端天气,他不曾耽搁过一次投递。
耿有伟的故事,远山知道,盘山路也知道。
“自行车是我的老‘战友’了。”在邮局门前,停放着耿有伟入职后使用的第6辆自行车——虽然车体被擦得锃亮,但车圈上斑驳的锈迹还是能看出是山区雨水露水留下的痕迹,车座包虽几经修补也已是破旧不堪。
曾经,耿有伟骑车跋山涉水送件,不知磨破了多少条裤子;为了一封需要本人签收的信件站在雪地里等半个多小时,鼻子因此冻伤,经常不由自主地流鼻涕……
“工作后近20年,不管多远的路,我都是骑自行车送件的。”耿有伟回忆道,“刚工作时,各家条件都不好,我骑自行车很受瞩目。可没过几年,家家户户都买了摩托,自行车反而成了没人用的‘古董’了。”
与交通工具一起变化的,是乡村道路。“我工作的头十多年,送件时走的全是土路,每天回到家都浑身泥土。下雨下雪还好,最怕遇上大风天,推车上岭使不上劲,吹起来的土还迷眼睛。”
除了土路,耿有伟送件路上还有两条河流。“夏天涨水的时候,最浅的地方水也漫到腰间,为了防止邮包进水,我只能把自行车扛在肩上前行。”
“十多年前,鸡冠山镇陆续修路修桥,大路是柏油路、村村有水泥路,河上的桥也特别宽。这五六年,特别远的村镇我不骑车送了,改坐客车。”耿有伟说。
对于往返鸡冠山镇新开村的客车来说,耿有伟是位“特殊的乘客”。“新开村是离邮局最远的村子,往返一趟75公里。以前骑车到村里就要三个半小时,如今路修好了,我带着邮包坐客车,只要四五十分钟就能到。客车往返费用18元,司机只要我10元。我总坐车,时间长了都照顾我。”
十多年前,村里有位80多岁的老人名叫陈希天,独生女在内蒙古生活。老人最大的期盼就是等耿有伟送来女儿从远方寄来的问候。“老人信任我,上了年纪腿脚也不好,女儿每次汇款汇物过来,他就让我拿着他的身份证和汇款单去取。”虽然自己生活也很拮据,但耿有伟经常带些东西送给老人,陪老人聊天解闷,直到老人去世。
“我最开始送件时,就是挂号信、电报等。这三两年,信件越来越少,邮包越来越多了,平均一天有六七十个邮包。”早上七点多,耿有伟还在邮局里分拣报纸、信件,便陆陆续续有村民前来取件,“之前农村大集特别热闹,如今大家都学会网上购物了,买的东西里边衣服居多。”
手机、互联网的使用,也在改变着耿有伟的工作。“最开始,使用手机收录件、做妥投等工作对我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那时,耿有伟空闲时常打开手机软件,认真学习操作步骤。
除了送件,耿有伟还义务担任村民的采购员和代办员。“之前,村里买日用品、药品不是很方便,总有乡亲拜托我帮忙从镇里带些东西。但是现在农村的医疗配套越来越完备,超市也都开起来了,需要我捎的东西的人越来越少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耿有伟自行车上驮着的,从远方传来的文字变为各种物品——鸡冠山镇的一切似乎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有邮局门前绿色的邮筒依旧伫立在那里。
“他刚入职那天,我看他穿着干净的工作服,心里挺高兴的。但后来他每天早出晚归,回家时不是满身泥土就是被雨淋得透透的。我曾经劝他放弃这份工作,他都拒绝了。”妻子宋月红说。
“我就是干顺手了,再说了,咱们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下去。”说到这里,耿有伟黝黑的脸上皱纹一簇,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如今,耿有伟还是一名临时工。虽然工资水平不高,但他对工作不曾有过一刻的怠慢。“五年前,我家才从土坯房搬到离邮局三四百米的新房子。虽然还是平房,但条件好太多了。”
“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回凤城工作了,现在家里没有什么负担。只要身体健健康康的,我就能继续工作。”耿有伟笑着说。
(责任编辑:韩泽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