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轨道交通线网成为客运量世界第一、总里程世界第二的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
新京报快讯(记者邓琦)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地面公交服务不断完善,常规公交线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条增加到1266条,运营线路长度从77公里增长到22365公里,增长290倍。
9月24日,在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容军介绍,70年来,北京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得到大提升,北京轨道交通线网已成为客运量世界第一、总里程世界第二的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
道路里程从215公里到2.94万公里
容军介绍,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区道路仅215公里,铺装路面6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高潮。1992年,二环路建成,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没有红绿灯的城市快速环路。
1994年三环路完工;2001年四环路成环贯通;2003年五环路通车;2009年六环路实现全线贯通;2018年8月,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实现全线通车。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道路总里程达2.94万公里,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179.3公里。其中,城市道路6202公里、高速公路1114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
全市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为骨架,干线道路为支撑,县乡公路和次干路为支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轨道交通客运量世界第一
70年来,北京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得到大提升,地面公交服务不断完善。常规公交线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条增加到1266条,运营线路长度从77公里增长到22365公里,增长290倍。在长安街开辟全国第一条公交专用道。现在,公交专用道累计达952公里。
在南中轴路开通全国首条封闭式BRT大容量公交线路,目前已增加至4条。北京在全国率先发展定制公交商务平台,先后推出定制公交、商务班车、直达专线等465条次多样化线路,形成了“快、普、支、微、多、夜、郊”的线网结构。
轨道交通方面,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建成通车,北京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到2018年年底,全市共有地铁运营线路22条、运营里程636.8公里,日均运送乘客1054.36万人次。高峰时段最短发车间隔2分钟以内,列车正点率达99.9%以上。北京轨道交通线网已成为客运量世界第一、总里程世界第二的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
相继建成东直门、北京南站、西站南广场、西苑、四惠、动物园、西直门、宋家庄等10余座综合交通枢纽,多种交通方式实现了立体换乘和无缝接驳。
完成2200余项疏堵工程
容军介绍,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中心城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近年来,北京树立“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出行理念,以问题为导向,连续17年开展疏堵工程建设,截至2018年年底,共完成2200余项疏堵工程。
北京完成次支路建设4814公里,对城市主干路网形成了必要补充,有效连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另外,实施停车改革,强化静态交通秩序整治。目前,中心城区以及通州、延庆已实施道路停车改革并实现电子收费,年底前其他区也将完成改革。
在绿色交通出行方面,为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北京大规模修整自行车道和步道,改善自行车和步道出行环境,建立连续成网的慢行系统。十八大以来,已治理自行车道1000多公里,“十三五”期间还将完成3200公里自行车道环境整治。
今年5月,北京开通首条自行车专用路,连接昌平回龙观和海淀上地地区,为附近市民骑车上下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新通道,也降低了该区域早晚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中心城区乘坐地铁、地面公交和骑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的比例已提升至73%。
“轨道上的京津冀”初具规模
容军介绍,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突破,先后建成京秦高速北京段、京昆高速北京段、首都地区环线高速通州大兴段、京礼高速兴延段、延崇高速平原段等,市域内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消除,国高网首都放射线京内路段全部打通,“四纵、四横、一环”的京津冀综合运输大通道路网格局初步形成。
为保证大兴国际机场9月通航,先后建成开通京台高速公路(北京段)、大兴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大兴国际机场北线中段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也将与机场同步开通试运营。京张京沈高铁、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建设全面提速,北京城市副中心线、怀密线等市郊铁路投入运营,“轨道上的京津冀”初具规模。
另外,截至目前,北京已实现市域所有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全国交通一卡通”全覆盖,累计发卡530万张(其中电子卡371万张),实现了与全国245个城市的一卡通互联互通。6条省际班线公交化试点运营,直接受益人口8万余人,日均客运量达到1300余人次。
(责任编辑:胡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