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桌面下载|邮箱登陆|论坛注册|站点导航定制
 

清河经济开发区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19-08-15 15:14:0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清河经济开发区   |  责任编辑: 苏文彦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综合体现,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河北省清河经济开发区以体制改革、优化服务、平台建设、要素聚集为抓手,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改革促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开发区能级和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改革激活力

为切实发挥开发区的“经济引擎”带动作用,清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开发区作为清河的“特区”来打造,赋予开发区“特区特管、特事特办”高效运行机制。

一是打造政策要素“洼地”。按照“政策聚集、部门配合”的原则,用足用活用好相关政策惠及企业,尤其在项目招商、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等方面政策向开发区倾斜,在全县形成配合开发区、支持企业、服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推进“大部制”改革。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理顺部门职能、整合业务流程、减少办事环节,成立“四局两办”,即:业务服务局、项目服务局、市政服务局、综合执法局和综合办公室、党建办公室,建立与开发区发展相适应的高效运行机制。

三是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实行绩效管理。深入推进以“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为核心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按照“档案封存、全员聘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调出激活”的原则,实行“双轨制”的人事管理,构建“管委会—部门—主办”只有岗位不同、没有级别之分的扁平化运行机制,建立了既适应开发区发展,又与人事管理改革相适应的具有清河特色的用人机制。具有自主招聘权。开发区可根据工作需要,经清河县委、县政府审批后,在县纪委、组织部、人社局等部门监督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四是建立独立核算的财政管理体制。清河县政府与开发区建立“基数核定、增长分成、分灶吃饭、激励发展”的财政管理体制,开发区收支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五是建立开发区干部激励和容错机制。根据中央省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有关精神,清河县纪委监察委对开发区改革创新工作启动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树立“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导向,加快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步伐。

优服务提环境

突出“经济发展”主业、“服务企业”主责,推进开发区机制再造、流程再造、效率再造、服务再造,实现了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切实解决市场主体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一是创新实施“三简三全”服务模式。以精简机构、精简环节和精简时耗改革,对开发区“全区域”所有项目和企业,提供“全要素”、“全过程”服务。精简机构,一中心集中受理。成立退役军人应急服务“秒办”中心,开通“四个一”服务企业直通车,创新“一键启动、有我来办”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三全巡查、快速处置”、“部门协作、集中行动”24小时全天候服务。

二是推进智能化提升,实现“不见面”审批。融合“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理念,告别传统“面对面”审批,通过构建“线下一中心、线上一张网”,推行智能化自助自主不见面审批。线下一中心“智能自助”审批大厅,撤掉传统服务柜台,设置自助审批服务终端,为企业提供智能自助“不见面”审批服务。同时,为进一步延展服务时限,打造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线上一张网“云端自主”审批平台,全面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启“家庭式智慧云服务”模式,通过“一号”申办、“一网”通办,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真正实现“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网上审批一次不用跑”。

三是开展素质提升服务。搭建企业家交流平台,“走出去学、引进来讲”,加强企业家培训,提升发展理念。大力实施贴心、筑根、增智、健康工程,增强非清河籍企业家和职工创业干事的情感动力和综合素质。

建平台培动能

着力打造一批高端资源集聚力强、创新创造活力强、产业竞争力强、区域辐射带动力强的战略平台,全力构建“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传统产业活力迸发、新兴产业风生水起”的全新发展格局。

一是构建对外开放合作发展平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强与境外园区、企业或经济组织深度合作,共建国别产业园,积极发展“飞地经济”。

二是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平台。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加强与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雄安新区合作,建设“离岸孵化器”,实现创新要素资源“异地共享”,承接京津优势要素资源和高新产业转移。清河经济开发区是唯一入围京津冀“2+4+46”协同创新平台的县域省级开发区,已成功引进来自北京、天津的企业12家,固定资产投资达50亿元。

三是构建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平台。引进了北京ICI中关村军民科技创新孵化中心,推动军用技术转移、民品参军促进。目前,该中心工作十分活跃,已对区内200余家企业开展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为清河企业转型提升引进36项创新型技术。同时,该中心正在清河筹建羊绒产业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是构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平台。以推进羊绒、新能源汽车和稀贵金属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构建“横向耦合、纵向链接”的工业生态链网为目标,建立开发区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层面中循环和社会层面大循环产业链,全力打造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

五是构建高新技术科创平台。通过回收、回购低效闲置厂房改造提升为高标准智能化厂房,按照一心(商务中心)、两轴(产业发展轴、商务发展轴)、多片区(羊绒、汽配、总部经济、综合服务)的功能布局,建设科技创业园、冀南互联网中心。目前,已有1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达成入驻意向。

六是构建中科院创新中心平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和人才合作,围绕产业升级、技术研发、新材料共性技术攻关、新技术孵化应用等方面,建设相关产业院士工作站、联合创新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技术创新和孵化应用基地,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七是构建中小企业聚集平台。按照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理念,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实现要素集中、土地集约、功能共享,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地难、技术难、环保难的局面。目前,一期项目已入驻120家小微企业,可容纳400余家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设。

八是构建新能源汽车配套平台。充分利用清河县作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优势,进一步发挥领途新能源汽车产业龙头带动作用,专门规划建设了领途新能源汽车配套园,目前已入驻配套企业6家。九是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新平台。按照“百年的目光、百年的标准、建百年基业”的构想和产城教融合发展的思路,该区高标准规划建设青阳新区,目前6平方公里的青阳新区核心区已进入遍地开花、竞相推进的高潮建设期。核心区建成后将成为城市生活港、城市会客厅和总部经济基地。

聚要素促创新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金融、科技、人才服务和品牌建设为抓手,聚集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激活创新活力,全力打造创新型开发区。

一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成立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创建“政校企”技术创新大联盟。建设清河北京离岸孵化器,构建“县外孵化+县内产业化”的创新合作体系。开发区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在三大特色产业中开展了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为主的“工厂革命”,近两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家,中小科技型企业200余家。

二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大力实施人才科技“五三一”工程,利用5年时间,每年投入300万,招引100名高端人才,着力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和省级科技领军人才等具有重大创新能力的研发型高端专家团队。大力实施“人才驿站、智慧清河、人才门诊和技能提升”四大计划,聚集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清创新创业。

三是实施金融创新工程。改变过去管委会抓建设不抓资本,抓投入不抓运营的传统做法,组建了以资本整合、资本运作、资本服务为主的亿邦公司。短短两年亿邦公司总资产达到2.3亿元,通过PPP等模式撬动社会资本1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为100余家企业开展融资服务。

四是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品牌多、名牌少,一直以来是制约企业、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该区通过区域品牌政府打,企业品牌政企联合打,自己培、外部引,国外买、直接用等方式,全力推进品牌创建工作。近年来,成功培育了旺德福、野达、宇腾、衣尚、皮皮狗、兆君、世龙等中国驰名商标和一大批省著名品牌,成功引进宇腾香港南旋、亿利美国唐纳森、红太德国FTC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

五是实施绿色集约工程。“腾笼换业”。一方面积极申报土地专项债券,加大对低效用地项目的收储,目前已经完成500多亩土地的收储工作。另一方面,针对收储的厂房和土地特点,有针对性的引进前景好、实力强的项目。近两年,完成九个项目共计1250亩土地的“腾笼换业”,大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盘活闲置厂房。摸清企业闲置厂房底数,成立闲置厂房信息中心,搭建闲置厂房租赁平台;由开发区回租闲置厂房,用于招商或其他企业扩大生产。严把项目入驻关。成立项目审核组,对新入驻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和“集体会审”,着力引进占地少、投入大、产出高的“龙头型、科技型、环保型”项目,对投资强度低、效益低、能耗高、污染高的项目“一票否决”。

清河经济开发区被列为邢台市“两不见面”改革试点,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河北省、邢台市“双创双服”活动办先后刊发简报推广,并成为唯一被列入河北省改革案例的县域单位。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中进行了表扬。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对清河开发区进行三次重点报道。2018年,清河经济开发区还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园区、全国营商环境重点表彰单位、全国循环经济特色园区,是唯一入围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的县域省级经济开发区。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北省开放发展十佳开发区”。

清河开发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速了“南资北智”的交流汇集,掀起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竞相发展新热潮。2018年以来,该区共引进超亿元项目34个,超10亿元项目8个,新建项目36个,总投资160亿元。尤其引进的香港南旋、国家保密产业园、海澜之家、长城汽车增资入股御捷汽车等重大项目,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加快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有力地推动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