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八百里巢湖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眼前美景令人沉醉。眼前城湖共生的和谐景象,离不开多年来合肥在巢湖治理上的孜孜以求、求索前行。如今,治湖的阶段性成果已然体现,合肥水环境正向好而变。
随着巢湖综合治理向纵深推进,一批科技攻关成果相继在合肥落地生效,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日前,昆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出中标公告,安徽雷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中标滇池蓝藻打捞处理服务项目,服务期限十年。这标志着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氮磷藻在线磁捕技术在服务巢湖的同时,开始走出安徽,为其他藻型湖泊开展除藻服务。
除藻利器“一网打尽”船过河清
日前,在肥西县派河口,记者看到,水面上一条蓝藻磁捕船正“张开大口”吞噬蓝藻。只见船头左右两侧各有一艘快艇般的小船牵引着长约20米长的围隔带围聚蓝藻,随后在八台推流泵作用下,稠密的藻水源源不断地被推入磁捕船槽道。
流入槽道的藻水,在与磁捕剂混凝后,很快便形成一团团矾花随着水流漂动。随后絮体被均匀转动的磁盘捕获、吸附,再经藻泥舱处理后,最后压滤成一块块绿饼运送至岸上。絮体分离后出水清澈透明,在船体尾部不断回流巢湖。远远看去,蓝藻磁捕船驶过的水面,划出了一条清水河道。
“蓝藻收集量大且效率高、出水清澈。”现场负责的工程师郑宏向记者道出了蓝藻磁捕技术的优点。
他介绍说,磁捕船可实现主动富集,藻密度提高5倍以上,同时,进出水总磷和叶绿素去除率达到90%以上,出水总磷含量一般在0.022毫克/升,低于湖库Ⅱ类水总磷0.025毫克/升的标准,处理效果好。由于移动灵活,磁捕船还可根据地形排兵布阵,对漂移蓝藻进行追踪处理“一网打尽”。
蓝藻治理技术新突破实现产业化
近年来,一系列定方向、管长远的“治湖之策”相继出台实施,巢湖水质向好态势得到有效巩固。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型湖泊治理无法一蹴而就。
近20年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余增亮研究员率领技术团队展开科技攻关,先后发明化肥氮磷控失技术、氮磷藻在线磁捕技术、水体底泥污染洗脱净化技术,实现了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重大技术创新。其中氮磷藻在线磁捕技术和底泥洗脱技术由安徽雷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实现产业化。
得益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科技创新,蓝藻磁捕工程船自2009年问世以来,已连续攻克磁捕剂的无害、减量等技术难关,实现蓝藻磁捕船的全天候连续运行。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辅助工程措施进行蓝藻主动富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拦截、围捕、清除聚积蓝藻,减轻和消除蓝藻危害。据了解,安徽省科技厅和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先后组织专家组进行技术鉴定,一致认为蓝藻磁捕技术是湖泊蓝藻治理先锋技术,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滇池用上合肥原创蓝藻打捞技术
在驰而不息的巢湖治理中,合肥加快重点区域水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和模式创新,在蓝藻水华攻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蓝藻磁捕技术研发之初,省市对此高度重视,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技术的开发、应用。早在2007年,省里安排300万元专项基金支持余增亮团队进行技术研发;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雷克环境公司进行产品开发和运行试验。省市领导率领有关部门调研巢湖综合治理工作,现场考察蓝藻磁捕船,并强调要积极推广应用此类新举措、新成果。
与此同时,2017年12月7日出台的《关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蓝藻日常处理,充分发挥藻水分离站作用,实施移动式蓝藻磁捕船等项目”,形成岸基固定和水上移动式互为补充、互为作用的蓝藻防控体系。
如今,这一“合肥产”蓝藻磁捕技术不仅应用于巢湖治理,更是走出安徽,为国内其他湖泊治理提供更多选择。在成功中标滇池蓝藻打捞处理服务项目的同时,雷克环境最近还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中标深圳茜坑水库蓝藻打捞运维项目,开辟了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的新领域。(王蔚蔚)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