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第七十一期)在合肥大剧院音乐厅举行。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罗怀臻真的来合肥与市民见面了,为市民奉献了一场《讲好新时代的戏剧故事》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公益文化惠民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聆听。活动现场,掌声四起,群情激昂。
“我是一个戏剧人,从事了30多年的创作。我最关心、最忧虑的还是戏剧,尤其是戏曲创作。”罗怀臻说,“自己多年来一直坚持思考戏曲的都市化、现代化和对中国戏曲现代转型的探索,坚守戏剧创作,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不断探索经典之作。”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一直致力于“传统戏曲现代化”与“地方戏曲都市化”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剧本创作涉及京、昆、淮、越、沪、豫、川、甬、琼、秦腔、黄梅戏及话剧、歌剧、舞剧、芭蕾舞剧等剧种与形式。代表作品有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武训先生》,昆剧《班昭》《一片桃花红》《影梅庵忆语》,京剧《西施归越》《李清照》《建安轶事》,越剧《梅龙镇》《蛇恋》《玲珑女》,黄梅戏《长恨歌》《孔雀东南飞》,甬剧《典妻》,川剧《李亚仙》,琼剧《下南洋》,话剧《兰陵王》,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出版著作有《西施归越》《九十年代》《罗怀臻剧作自选集》《罗怀臻剧作集》《罗怀臻演讲集》《罗怀臻戏剧文集》。
谈及戏剧的发展,罗怀臻认为,戏剧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审美的体现,喜怒哀乐都通过戏剧来表达。全媒体时代下,戏剧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观众,需要通过他们来推动戏剧发展。“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品位,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表情与声音,这种城市气质与地方表情,最能准确表达和深刻传达生长于这个空间区域里普通民众的普遍情感。”罗怀臻说,“中国传统戏曲,便是用艺术声音和艺术形象及时传达着时代的风貌和感情。”
据悉,罗怀臻的剧作曾四次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九次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及“优秀编剧奖”,八次获得原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及“文华剧作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昆剧《班昭》、甬剧《典妻》被授予“中国戏曲学会奖”,昆剧《班昭》入选2004-2005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作品曾获得各种国家级文艺奖项逾百种。部分剧作被译为英、法、日、韩等国文字出版演出。(何鸿飞)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