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社区,回天地区这个曾被戏称为“堵城”的地方,交通拥堵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6月10日,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将在回天地区新增“两横三纵”骨干交通路网,年内要开建4条。
何为“堵城”,到底多堵?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是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大型居住区。近年来,该区域交通拥堵、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日趋严重,被网民戏称为“堵城”“睡城”。
随着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北京回龙观、天通苑这两个集聚了约9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社区,也是交通拥堵、公共服务欠账多等“城市病”最集中的地区。
那么回天地区到底有多堵呢?首先,向回天地区人民走来的是“拥挤”二字。据统计,北京早高峰回龙观站的进站人数最多,江湖人称“烈士站”在两年前根据与回龙观站相关的微博吐槽,简直是一部血泪史。
安检机只有一个,早高峰强制限流单排进入,闭站管制25分钟导致大部分人迟到。更严重的还有抱怨,13号线地铁线南侧没有进出站口,害的好多人每天穿行京哈铁路2-3次,简直……太没人性了!
地铁挤成锅贴,那么路上交通情况呢?根据大数据监测数据显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交通拥堵严重。早晚高峰比全市平均早1小时,全天拥堵时间长达8小时高峰全市排前十的车站,回龙观、天通苑占了七个。
市委下决心,让“睡城”渐醒“堵城”渐通
昨日,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回天地区交通改善是一项“点、线、面”相结合、综合施策、系统推进的工程。
“点”通过枢纽的交通节点建设,将轨道、公交、小汽车、自行车等交通方式有序便捷的衔接在一起。
“线”通过建设城市骨干道路,提升机动车通行能力和通行速度,配合建设快速公交线网,实现地区交通快速进出。
“面”通过建设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和道路系统,改善回天地区交通环境,实现与上地、未来科技城、CBD乃至顺义临空区的有效通达,激发重点地区发展活力。
现在,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轨道交通出行主要依靠现有地铁5号线和13号线,与大量的出行需求相比,既有地铁运力已相对不足,在早晚高峰时段,地铁13号线西段高峰时段满载率已超过129%。
为进一步满足地区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北京市加快建设17号线的同时,启动了地铁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方案研究工作。其中,17号线全长50公里,南起亦庄新城站前区,经朝阳港、第一使馆区、朝阳门外商业区、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工人体育场、太阳宫居住区、望京居住区、天通苑地区等区域后进入昌平区未来科技城,全线共设21座车站,其中换乘站10座。项目已于2015年开工建设,计划于2022年底开通试运营。
地铁13号线A、B线拆分工程近期开工
据悉,在西二旗站至龙泽站间将有一个新站点,13号线在此拆分,结合部分车站改造以及新建段线路形成13A线、13B线两条位于城市北部交叉的“L”型线路。
13A线路全长约30公里,共设18座车站。起点为车公庄站,终点至在建17号线的天通苑东地区。13A线南段由既有13号线大钟寺站以南拨线向南延伸至车公庄,与6号线换乘,北段由既有13号线西二旗站以北拨线向东敷设至回龙观、天通苑,与17号线换乘。
13B线延伸至上地软件园换乘16号线,线路全长约32公里,共设15座车站,其中换乘站9座。起点为既有13号线的东直门站,终点至16号线马连洼站。其中,回龙观站向西至上地软件园地区为新建线路。
开通北京首条自行车道,交通分流双管齐下
今年5月底,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建成通车运营。据介绍,专用路位于昌平和海淀两区,东起昌平区文华路,西至海淀区上地西路,全长6.5公里,规划路面宽6米。项目建成后,从昌平回龙观骑行到海淀上地地区仅需要26分钟。
截至6月11日,道路运营9日,累计骑行总量约11.5万辆,日均约1.3万辆。骑行交通显现出较为明显的潮汐现象,骑行群体主要为早晚高峰的通勤人员。按目前数据分析,回龙观至上地的通勤自行车数量在1600至1800辆之间,该部分车流稳定出现在每天的早晚高峰时段。
(责任编辑:陈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