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桌面下载|邮箱登陆|论坛注册|站点导航定制
 

“快递+扶贫”出新招——贵州毕节中通扶贫助农实践观察

发布时间: 2019-05-31 21:45:1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中通之声   |  责任编辑: 苏文彦

 

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贵州省毕节市,是很多人印象中“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贫困区之一。多年来,为了帮助毕节群众拔掉“穷根”,中通快递贵州毕节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快递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对毕节给予全方位的帮扶,一个个发展亮点竞相迸发。

不做简单搬运工,“快递+扶贫”出新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处乌蒙山深处的毕节不乏品类众多的特色农产品,但长期以来,山高谷深,“地无三里平”的现实,使得毕节丰富的农产品“养在深闺无人识”,也让坐拥丰富资源的毕节人,不得不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

毕节丰富的农产品

“再过几天,我们这边的李子就要成熟了,粗略估计每天能有一千多单呢!”5月28日上午,在毕节中通林口镇网点,负责人桑剑正和员工们一起将村民送来的“黔货”打包、装袋、贴单,“过去,每到水果成熟的时节,当地农民都会发愁,因为他们种植的农产品即便品质再好,也很难走出大山,没想到快递竟然帮我们走上了致富路!”说起快递进村带来的变化,桑剑很激动。

这些,仅仅是毕节中通“快递+扶贫”的一些片段。

在电商平台销售的挂面

毕节中通负责人张连波介绍,为了让地道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实现最大溢价,毕节中通成立了自己的电商部门,直接与当地农户合作,帮助他们在各大电商平台上进行销售。此外,每到水果收获季节,毕节中通工作人员还将货车开到田间地头,和当地果农们一起分拣、包装后直接拉到快递分拣中心发货,这不仅缩减了农产品流通环节,还增加了农户收入。

如何打好“快递+助农”牌,是毕节中通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如今,在毕节中通的助力下,当地鲜活农产品“出山进城”难题正被逐渐破解,帮扶措施也由单一变多样,帮扶力度由小变大。

林口镇物流分拨中心

目前,毕节中通已基本完成乡镇服务网点全覆盖。与此同时,农村服务网点的密度也在不断拓展,今年年内计划扩大至80个。此外,2018年毕节中通还与毕节市商务局合作,在5个乡镇建立物流分拨中心,辐射周边20个镇、200多个村,基本构建起了“中心集聚、多极辐射”的快递服务网络。

可以预见,随着农村服务网点进一步铺开,乡镇物流分拨中心相继推动,一条“快递+扶贫”的脱贫致富路子,呼之欲出。

就业扶贫是见效最快的脱贫

人无业不富,就业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毕节中通一个个脱贫案例正是“就业扶贫”最好的实践证明。

董珍艳帮助客户签收快件

身为毕节市贫困户的董珍艳提起快递对自己的帮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14年董珍艳加入中通,成为贵州省管理中心操作部的一员,后因丈夫病逝,三个孩子需要照顾,她回到毕节靠着做一些临时工作维持生计。常年辛劳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无法承担起繁重的工作,而临时工一天只能赚三十多块钱。2017年,董珍艳来到毕节中通,在得知她家情况后,张连波主动提出让她自主经营毕节文阁乡网点,“张总来我家看了下环境,了解到我一个人带着仨孩子不容易,就说押金、加盟费不收了,你把店面弄好就接手做吧。”

在张连波的帮助下,吃苦耐劳的董珍艳在接手文阁乡网点后很快在当地打开了局面,业务量逐渐攀升,热情周到的服务也获得当地人的好感。在闲暇时间,她还通过微信销售当地的腊肉、香肠、豆干等土特产,加上干快递网点的收入,她每个月收入近10000元。“我每天在门店里收发快递,回家还能照顾孩子。”董珍艳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罗柱正在派件

来自毕节市大方县瓢井镇的罗柱,早年外出打工有着尚可的收入,但是孩子的一场大病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2016年7月份,他加入毕节中通成为一名快递员。2017年2月,在张连波的支持下,他开设了毕节中通第一个快递员自营门店,“有了门店,我开始去开拓市场,不久便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淘宝客户。时至今日,我有了6个稳定的淘宝客户,他们的发件量给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目前,罗柱的月收入可达20000元,这是他之前从未想过的。

同董珍艳、罗柱有着相似境遇的人在毕节中通还有很多,“毕节是人口大市,每个县人口都有一百多万。为了鼓励员工创业,带动更多人致富,我们在市区设立22个直营网点,让业务员自主经营。现在,毕节中通人均工资四、五千元,其中20%业务员的收入超过1万元。”谈起带领员工脱贫,收入远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张连波很是自豪。

产业扶贫结出累累硕果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要有硬仗的打法,更要有势在必得的态度与策略。

2019年3月7日,国家邮政局召开2019年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议要求,要继续推进模式创新、平台创新、项目创新,继续推广“邮政、快递+农村电商+合作社+农户”脱贫模式,拓展销售渠道,紧抓农特产品,打造示范项目。

摸清“病根子”,才能开对“药方子”,毕节中通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张连波刺梨种植基地

张连波是贵阳清镇市茶店村人,他不仅是毕节中通负责人,也是茶店村的村支书。2017年,张连波多次赴黔南州龙里县、毕节家乡美农业公司等实地调研。龙里县的刺梨种植业令他印象深刻,于是他初步选择了发展刺梨种植作为茶店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产业。

有了发展方向后,还得确认茶店村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宜刺梨种植。在省农业专家考察茶店村土壤结构并认定茶店村是种植剌梨的优选之地后,张连波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他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动员大家放弃传统的玉米、油菜种植,发展刺梨种植特色产业。

“我们的刺梨是在2017年10月份左右开始种植的,那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还没定,现在政策下来了,一亩刺梨可以补助给农户1900元,这么好的政策,我必须让茶店村农户都得到实惠。”张连波对刺梨产业信心满满。

在张连波的带领下,茶店村通过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运营模式,由公司提供苗木、种植技术、产品收购、后续加工,村集体发动农户参与种植,在2017年10月种植1500亩的基础上,又扩大种植了1000亩,并带动大寨村、银杏村等发展刺梨产业,打造了6000余亩的刺梨种植基地。

目前的茶店村产业兴旺,张连波信心十足。下一步,他计划将“茶店模式”在毕节当地落地,在助力“黔货出山”进程中,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

船到江心,操桨者还在奋楫。张连波“快递+扶贫”的愿景,越发清晰,“我们不是本地人,是因为毕节人民的支持才有了我们的发展,我希望尽己所能为毕节人民做些实事。”(来源:中通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