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万元!去年合肥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产业发展成增收“源动力”
38.4%
2018年,合肥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821元,同比增加654元,同比增长9.1%。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总额的38.4%,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32.9%
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706元,同比增加408元,同比增长6.5%,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总额的32.9%,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支撑。
26.3%
2018年,合肥农民人均转移净收入5364元,比上年增加686元,同比增长14.7%,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总额的26.3%,成为收入增长的主引擎。
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面启动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化逆势上扬,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调查资料显示:2018年,合肥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89元,比上年增加1795元,同比增长9.7%。
农民收入总量和增速双提升
分析报告表明,从总量上看,合肥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两万元大关,并且与全国、全省相比优势继续扩大。数据显示,2018年,合肥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次于马鞍山、芜湖,比全国、全省分别高5772元、6393元,优势比上年分别扩大610元、557元。同比增长9.7%的增速也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同比提升1位。
随着保障、扶持政策持续发力,四大类收入中占比最大的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调查资料显示,2018年,合肥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821元,同比增加654元,同比增长9.1%。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38.4%,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6.5%,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为农民铺平宽广致富路。据分析,2018年,我市出台相关文件,提出切实加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治理欠薪特别是工程建设领域欠薪等要求,以保障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同时,开展技能脱贫培训600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600人,有力促进了农民就业。
新型业态成增收新亮点
春赏桃花,夏摘葡萄,秋品桂香,冬食草莓……一年四季,我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受热捧。去年以来,我市新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400家,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数量突破1900万人次,同比增长26.6%,经营收入19.5亿元。
农村产业发展,促进经营净收入稳步增加,成为增收“源动力”。去年以来,我市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增值,着力强化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带动农村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调查资料显示,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706元,同比增加408元,同比增长6.5%,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总额的32.9%,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支撑。
随着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步伐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带动农民房租收入稳定增加。同时,农村改革激发新动能。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聚集各类分散资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活了农村集体经营性财产,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能够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持续促进农民财产性增收。2018年,合肥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497元,同比增加56元,同比增长10.2%,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落实民生工程助农增收
2018年以来,我市共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19.91亿元、秸秆禁烧奖补资金3.5亿元;市本级预算安排各类涉农资金142.6亿元,实施31项农村民生工程,安排专项资金111.72亿元……一大批惠农民生项目落地见效,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各类民生工程的稳步落实,有力带动了转移净收入迅猛增长。调查资料显示,2018年,合肥农民人均转移净收入5364元,比上年增加686元,同比增长14.7%,增速较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总额的26.3%,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0%,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7个百分点,成为收入增长的主引擎。
今年,我市将继续落实精准扶贫,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同时,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并逐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苏晓琼)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