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市新活力
代表委员献计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明确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一座城市要实现创新发展,要有自我更新、勇攀高峰的气魄。广州城市精神中正有这样一股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力量。广州该怎样扎扎实实实现出新出彩?这个话题成为正在召开的广州两会上的焦点。多位市人大代表从激活大学城“创新大脑”、打造“生态创新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角度,为推动新时代广州发展出新出彩建言献策。
综合城市功能
“大学城也可孕育‘硅谷’”
如何让广州大学城从科教中心变成科创产业中心,一直是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科技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维刚在思考的问题。
金维刚说,公司的孵化器就在大学城,他对这里太熟悉了。广州大学城可以说是华南地区科教和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被称为“华南智核”“创新大脑”。
数据显示,在广州大学城及其南岸地区聚集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近20万名青年人才、1400多名教授和院士,这里分布着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7个,还有计算能力全球领先的广州超算中心“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如何让这座科教资源“富矿”真正充分释放创新力?金维刚提出了几个建议。第一,广州地方与各高校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更好为大学城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服务,重奖大学创新人才和科研成果,对大学与广州企业共建的研发中心进行补贴。第二,在大学城培育更多孵化器。“大学教授具有很强科技研发能力,但缺少与市场对接、公司治理、融资等方面的经验,孵化器提供了这方面的服务,是大学与市场社会的连接器。”
“现在大学城严格来说还不是一座城,只是一座大学与村庄的混合体。城市要有相应的科技服务配套、商业配套、科研成果孵化转化空间等。”金维刚还建议,对大学城四条保留村进行更新改造,“这些旧村对大学城创新环境有很大影响,也制约了土地资源的释放。如果有了这些载体空间,将对大学城科技创新力充分释放带来巨大帮助。当然,四条村庄的改造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保证村民的利益。”
“大学天生是创新的地方。”金维刚表示,斯坦福大学孕育了美国硅谷,可以说,没有斯坦福,恐怕就不会有今天的硅谷,这也说明了大学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大学城也可以孕育自己的“硅谷”。“广州要珍惜并重视所拥有的大学科教资源,创新机制,丰富载体空间,让大学真正释放活力和创新力,推动广州从科教中心迈向国际科创中心。”
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争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文化综合实力的提升也是代表关心的议题。市人大代表、暨南大学副教授魏朗提出了关于传播中国文化、争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建议,建言广州应大力发展动漫和游戏产业,鼓励相关文化产品的出口。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2017年,商务部会同中宣部等几个部门启动了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但很遗憾,广州不在首批13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之列。”魏朗建议,广州应该在坚持“统筹发展、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加大文化产业和产品出口规模,争取早日成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魏朗认为,广州不仅有着千年岭南文化传承,许多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广州动漫优势显著,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中国动漫的‘国家队’。”此外,在互联网信息服务方面,广州高居全国第三,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中广州占8席,其中网络游戏企业5家,位列第四。魏朗建议,广州可以鼓励和引导动漫企业和网络游戏企业加大内容创新力度,特别是创作开发出体现中国优秀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市人大代表、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提出,广州应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和管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当中。“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海珠大戏院曾是广州市戏院之冠,而今却落得‘关门大吉’。”谈起海珠大戏院的关张,梁丽珍满是遗憾。
梁丽珍认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应“新建和旧改两手抓”,按照“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改造一批、下放一批”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
经过前期走访,梁丽珍发现市区不少文化设施出现了管理落后、利用率低、效益差的问题。因此,她建议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的政策。
现代服务业
“广州应加快打造设计之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州要着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做优做强高端现代服务业,支持发展法律、会计、咨询、广告、精算、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发展供应链管理、定制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信息增值服务等服务性制造新业态。
对此,市人大代表、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河非常赞同。他说,广州要加快建设“设计之都”。王河介绍,中国已有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四座城市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他认为,广州应该以设计引领高端制造业,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实现上下游产业联动。
王河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概有3000万人从事设计行业,每年相关毕业生有50万人左右。今后,从事设计的人将越来越多,这是好现象。
王河认为,广州高校林立,每年都会培养出人数众多的设计从业者,设计活动参与度也很高,以广州设计周为例,每年有十多万人前来参观。他认为,这是广州发展建筑设计服务业的优势。“有了设计,后面的高端制造就会出来,提升整个产业。可能一个项目的设计费只有一点点,但后面的项目是几十亿元。”
“现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从卖产品升级到卖思想、卖知识!”在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商道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坚眼中,知识服务业的潜力是无穷的,“业内有些大公司愿意为一张纸的咨询服务,付出一亿元的咨询费。”
从事咨询行业的李志坚说,现在广州企业和政府购买咨询服务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现在广州的招标网站上,大部分的招标都是工程、购买设备,对购买咨询的投入和预算远远不够。”李志坚说。
为此,他建议,企业和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为咨询服务付费,或者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咨询行业进行推动和指导。“比起其他现代服务业,比如法律服务归司法局管理,会计有财政局管理,而咨询师管理没有一个相应的部门。所以如果能有一个部门推动管理咨询行业,一定会为咨询行业带来发展。”
同时,他建议,企业和政府在购买咨询服务时,不一定要迷信国外咨询公司。为了推动广州咨询行业长远发展,企业和政府可以注意培育、塑造自己本土的咨询公司品牌。
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惠企政策建议重新评估”
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市人大代表、海印集团董事长邵建明提出:“企业最了解自身的需求,应该强化政企沟通,政府精准把握企业需求,才能最好地发挥扶持作用。”
市人大代表、广州市民营企业商会副会长丘育华则反映,应当在税收、审批窗口的细节上考虑更周全。不少企业向他反映,临近市中心的税务局最为繁忙,“一号难求”。丘育华表示,不少企业选择跨区办税,政府在这方面应合理引导,“各区税务局应优先处理各自区企业的办税需求。”
如今,不少初创企业成为民营经济的新生力量,“虽然扶持政策对于创新创业有很大利好,但是其中存在一些企业骗补的现象,而一些真正需要的企业却无法获得支持的情况,政策支持的‘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魏朗说。她建议应重新评估惠企政策,对于不同行业应有不同的方针,对于一些鼓励研发的制造业和高新产业,应当加大支持。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