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炫酷“黑科技” 让人目不暇接

时间:2018-12-19来源 : 合肥晚报作者 : 蒋瑜香 黎静 高勇 韩婷

12月18日上午,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主展馆正式举行,诸多炫酷“黑科技”一一亮相,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报记者带你“解密”安徽科技创新成果展,听科研人员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

需要提醒您的是,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展期将延长3天,到12月27日闭展,一睹为快的市民,抓紧时间去哦!

展品:50000流明激光放映机

【展品亮点】激光显示不让颜色“丢失”

“如果仔细看家中的电视,你会发现很多颜色丢失了,实际上它们的颜色还原度只有30%。”合肥全色光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立新介绍,在经历黑白、彩色等技术后,激光显示是继数字显示以后的第四代显示技术,激光显示可以将人眼看到的自然界颜色几乎百分之百进行还原。

“虽然该展品放映出来的画面是平面的,但由于颜色还原度高,使得看上去有了立体的感觉。”许立新说,该展品整体性能国际先进,具有色域广、寿命长、亮度高、节能环保等优点,可应用于影院、博物馆、展览馆、会议室等。

【创新故事】将在合肥影院推广运用

作为一支在激光显示领域的创新团队,许立新说,从6年前开始,该团队依靠中科大物理学院的技术研发力量开展了该领域的探索。如今该展品已申请及授权相关发明专利10多项,其中激光模组专利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

“下一步该产品将在合肥的电影院进行推广,或许不久后市民在电影院就能够看到颜色还原度高的屏幕。”许立新透露。

【创新者说】

“合肥经济的跨越发展,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不仅市里从政策上给予支持,而且高新区以基金投入的方式给予3000万的支持。”许立新说,现在合肥有着良好的创新环境,这让科研从业人员愿意从实验室走出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展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医佳”机器人

【展品亮点】“微表情”系统实现情感交互

在本次科技创新成果展的知识创新展区,一进展厅右侧,就可以看到能够辅助医生完成问诊导诊的中科大“医佳”机器人,一头披肩黑发,精致的五官,颜值超高的同时更是机智担当。

据介绍,这款“医佳”机器人是基于中科大之前开发的特有体验交互式仿人机器人“佳佳”基础之上的医疗问诊领域定制机器人系统,能够实现问诊导诊的功能。

“比如说患者哪里不舒服、有什么症状,就可以跟她说,她能够在多轮的引导式问答中逐渐地收集病人的信息,形成患者患有哪些病的可能性分析并写在电子病历上,指导病人前去就诊。”中科大参展人员说。

值得一提的是,点头、摇头、微笑、眨眼……这些复杂的微表情对于“医佳”来说也是小菜一碟,这正是因为微表情系统的建立,在对话的过程中她可以根据文字和视觉的信息去理解用户的情绪,同时做出一个合适的表情反馈和情感式交互。

【创新故事】容貌是科大五位校花的集合

“医佳”的前身,是在国际上都小有名气的中科大“佳佳”机器人。这款机器人集合了微表情、语言理解和语音交互、视觉感知、表情识别与生成、上下文理解等多种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盛世美颜是从中科大五位校花的面部特征提取融合而成。

未来“医佳”机器人主要还是应用于医疗的问诊导诊领域,能够像真正的医生一样给病人问诊,并且给出相应的诊断结果。

【创新者说】

“现在市场上很多的情感式机器人呈现出来的对话都是比较机械和生硬的,我们希望通过微表情系统的应用,让我们的‘医佳’机器人实现和人之间更加富有情感特点的交流和互动。”中科大参展人员说。

展品:一体化机器人腔镜中心和多自由度内镜机器人

【展品亮点】

保护医生权益保证手术稳定和安全

腔镜的手术优势就是微创,相当于将医生的眼睛放到了身体里。然而,一般腔镜手术,需要扶镜助手来扶着腔镜,主刀医生希望视野到达哪里,扶镜助手才转动腔镜。时间长了,扶镜助手会疲累,手也很难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入选科技成果展的“合肥造”一体化机器人腔镜中心和多自由度内镜机器人,有效缓解了这些问题。

该产品由合肥德铭电子有限公司研制而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款多自由度内镜机器人是今年的新品,为世界最轻,仅10.4kg。一体化机器人腔镜中心的应用让医生更加规范手术路径,完善了诊疗数据存档,通过术中谈话和记录,保护了医生的权益,更保证了手术稳定和安全。”

【创新故事】首次在三甲医院成功应用

今年的5月份,一体化机器人腔镜中心首次在三甲医院成功应用,成功为一例妇科病患者进行了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此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配置一流、环境舒适、与国际接轨的一体化腔镜手术室,为医院开展腔镜手术提供了先进的操作平台。”

不仅如此,一体化机器人腔镜中心还能满足医生实现远程会诊和教学的功能。使用一体化机器人腔镜中心,不管在哪儿只要能用网络,即可看见手术内所有情况。

【创新者说】

作为中国首批获得种子基金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获准携手中国工程院杨善林院士成立院士工作站,并成立国内首家医疗微创工程研究中心,已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建立联合实验室。该公司负责人说,“我们将继续推进‘互联网+智能微创’并紧密围绕以微创及外科为核心的诊、疗、教、云等智能装备及平台的研发和应用,助力医联体的建设和分级诊疗的顺利实施。”

展品:美菱第一代冰箱

【展品亮点】合肥首台冰箱诞生

在本次成果展上有一台绿色的老旧冰箱引人注目——这是美菱第一代冰箱,也是合肥首台冰箱。1984年,第一台BY—158冰箱正式下线,命名为美菱电冰,开启了美菱冰箱厂的“制造时代”。

虽然它的外形有些土气,表面还有一些铁锈和破损,但它的诞生见证了合肥家电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创新历程。这台冰箱的后续系列产品荣获2013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2014年度智能冰箱先锋品牌奖。

【创新故事】见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大年介绍,美菱成立于1983年,前身是合肥市第二轻工机械厂。黄大年说,1983年公司决定转产家用冰箱,这台第一代美菱冰箱就是从计划经济跨越到市场经济的见证。

回忆起刚转型的那段日子,黄大年很感慨:“决定转产冰箱时,我们动作很快,却也走得异常难舍难分,从数控车床生产到冰箱制造,他们兵分多路,去外省取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1984年1月20日,第一台BY-158冰箱正式下线,开启了美菱冰箱厂的“制造时代”。

【创新者说】

黄大年说,改革开放开启了美菱的全新发展之路,与计划经济完全不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顺应市场需求,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敢于创新,加大研发,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

展品:3D视觉传感器

【展品亮点】3D进入工业领域国内领先利用激光3D扫描,焊接引导,用激光线来识别焊缝的宽度和高度,直接引导机器人完成焊接工作。

在技术创新展区,这款激光扫描仪正在演示扫描。利用激光三角测量法获得被测量物体的三维点云,扫描会以最恰当的功率向目标靶体投射扇形激光面,对采集到的原始点云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合成目标靶体的精确坐标信息。

这款3D扫描仪的特点是拥有不同精度不同尺寸总共27款产品,对光线、颜色、电磁辐射的因素抗干扰能力非常强,且精准度非常高。

目前这款产品已经使用在焊接跟踪、汽车制造业、电子元件测量等很多领域。

【创新故事】

在自主开发道路上继续摸索

这款产品分为两个部分,扫描仪本体部分是德国进口,图像处理、软件分析和数据存储是合肥制造。目前2D图像处理已经很成熟了,但是3D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们要自主开发软件,这都会面临一些困难。”合肥维德康普曼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祝龙飞说。目前这款产品很多功能仍然在慢慢摸索和探寻。

【创新者说】

祝龙飞说,工业领域2D已经遇到瓶颈,激光的线性很好,可以测量物体的高度,这个2D是没有办法做到的。所以2D向3D转换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展品:生态移动牧场改土技术模式

【展品亮点】不用有机肥能使土壤有机质提高0.56%

安徽的沙土很多,传统的改良土壤的方式就是使用有机肥。但是有机肥价格昂贵,一亩地需要好几百块钱。创新性提出了这种移动牧场改土技术模式,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地定羊、以农给草、以粪肥田、以踩松土”,通过把羊养在可移动的羊舍里面,羊粪直接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当改良完这块地之后,可以将移动牧场移到别的地方,改良下一块地。整个改土的周期大约在两到三个月。

“公司将整个技术打包给大户改土,两个月之后,把整个打包还给公司,不需要付钱。而该技术的收益就在于大户帮我们养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员蔡冬清向记者介绍,除了移动式牧场,还有固定牧场,羊粪漏下去后,运送小车将羊粪送往智能发酵箱内发酵,发酵后再还田,这样的效果更好。

【创新故事】

针对土壤改良中有机肥成本高的难题,提出移动牧场改土模式,快速提升土壤质量。获得安徽省中科院共建奖一等奖,被科技部列入2017年中国四大农业工程。

这些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实现这样的想法,去年夏天实验员们在龙亢农场顶着烈日做实验,他们当中很多是农业学的博士。“天气特别热,很多人都中暑了。因为觉得意义很大,所以我们都在坚持,要把这个项目做出来。现在太和已经有示范农场开始使用。”

【创新者说】

蔡冬清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起来的模式。种植业的专家和农民都能接受这种模式,在完全不需要购买有机肥料的情况下,每年可以使土壤的有机质提高0.56%。

(责任编辑:沈晔)

为你推荐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