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从“江淮小邑”起步,致力于科技创新,成为创新型城市,其间历经数次嬗变,发展定位愈加高端、发展前景愈加广阔,正阔步迈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改革开放前的创新资源逐步聚合
科技资源迫切需求阶段(自新中国成立始至1960年代末)。当时,合肥产业基础薄弱,从上海、苏联援建上百个项目开始,合肥进入工业化发展早期,对科技资源需求迫切。当合肥成为安徽省会后,全省的科教资源逐步向合肥倾斜,一大批技术专家和产业工人从发达地区或者国外来到合肥,同时合肥本土的科教资源亦起步发展。
科技创新资源初始聚集阶段 (1970年至1977年)。1970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确定南迁至合肥,合肥获得了冲击前沿科学技术的科教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支援内地建设、科研机构布局调整等政策的实施,合肥抓住机遇,又争取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中电集团38所、16所、43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搬迁至合肥。水泥院、化三院、通用机械院等一大批中央部属研究机构在合肥生根发展。这些国内外著名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为合肥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就是说,合肥在科技创新上所作的一系列基础的且长远性的布局,为改革开放之后合肥突出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提供了基本条件。
改革开放后的创新资源全面集成
科技创新逐步成长阶段(1978年至2003年)。随着科教资源的聚集和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合肥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一批批科技创新载体在这一阶段初步建立。1999年,合肥与北京、成都、西安一起被确定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2001年,合肥市被正式接纳为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orld Technoplis Association——WTA)会员。2003年,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及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批复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此基础上,一批具有引领意义的科技成果在肥相继诞生,并成功转化为产品。在这一阶段,合肥创造了诸多“第一”: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窗式空调机、第一台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世界第一台VCD、第一台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和最节能冰箱,等等。
科技创新试点探索阶段(2004年至2010年)。2004年11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随着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推进,科技成果创造率、转化率大幅度提高,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200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基础上,扩大范围、拓展内涵,以合肥、芜湖、蚌埠三市联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合肥成为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确定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一批大科学装置初步建成,高新科技产业比重大幅上升,城市经济体量和综合实力不断壮大,逐步从原来的三、四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迈进。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阶段(从2011年至2016年)。在前期工业立市、合肥“大建设”等战略布局的成效推动下,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更高层次。2013年9月,合肥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合肥与南京、杭州一起,列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15年9月,安徽省成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合肥市同步实施,并以此为开端,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从科技创新向多方面创新扩展,创新对于城市高水平发展的相关性越来越强。2016年6月,国家批复在合肥、芜湖、蚌埠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新时代聚焦“创新之都”新定位
2017年1月,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继上海张江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标志着合肥进入升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新阶段。2017年12月,中共合肥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合肥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肥篇章的决定》,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明确合肥要继续大力改革开放、敢为人先,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2018年6月,合肥又成为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2018年10月,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正式挂牌,正在全面开展加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建设。
总之,改革开放40年来,合肥的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特别是,以2017年12月为时间节点,合肥进入更高水平创新发展的新历史阶段。即合肥不仅要在科技创新上继续突破,还要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建设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相协调的升级版创新型城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责任编辑:沈晔)